王瀾靜
摘要:教育功能是高校博物館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由于高等院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第一要務,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就顯得特別重要。高校博物館作為大學精神文化產品的集中地,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它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營造科學與人文氛圍的重要實體。隨著大學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今天高校博物館不僅承擔著校內育人功能,也承擔了社會育人功能。利用其不同于社會博物館的優(yōu)勢,高校博物館逐漸承擔起服務大眾、科學宣教、弘揚愛國主義等方面的功能。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育人;文化建設
“高校博物館是以教育、科研、外宣為目的,由各個高校利用各自在辦學過程中所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文化資源設立并向公眾開放,致力于服務高等教育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內部機構,具有服務社會的公益性質”。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內部的一個機構,兼具高校和博物館的共同特征和功能。它既具有社會博物館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共性,同時又具有高校所特有的個性,即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及社會服務等。與社會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最大的優(yōu)勢便是可以依托高校專業(yè)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其在科學文化、思想品德教育、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博物館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高校博物館的需求越來越大,政府和各個高校間也越來越重視對高校博物館的建設,2012年5月,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在上海成立,該聯盟的成立,有利于各大高校博物館資源的整合,對于高校間互動有無,共同育人產生了助推作用。高校博物館不僅承擔著校內育人功能,它也承載了校外育人功能;校內育人主要針對學生,校外育人主要針對大眾。
一、高校博物館的學校育人功能
高校博物館不同于普通的博物館,它追求博而精,利用地方優(yōu)勢,打造地方特色。高校博物館作為一所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依托高校特色專業(yè)而存在,另一方面,作為高校展示對外形象的有效載體,它又能促進高校的發(fā)展。一言以蔽之,高校博物館,作為多功能的文化復合體,是傳播知識、構筑文化、輔助科研、培育精神的重要場所。
高校博物館的校內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博物館具有專業(yè)特色鮮明,學科優(yōu)勢突出的個性特點,是開展教學、進行實踐的良好場所;其獨具特色的藏品,依托專業(yè)特色資源,從而承擔著助力科研的作用。第二,高校博物館通過對學校發(fā)展史的展示,弘揚各自學校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承擔了傳承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功能;三是通過豐富全面的實物和藏品資源,開展綜合知識的普及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其人格。
(一)輔助教學、科研的重要功能
高校博物館是除圖書館之外的另一個更好的育人天地,其一,高校博物館由于其廣博而系統的知識,可以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專業(yè)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培育學生從不同角度看事物的思維。其二,由于高校博物館擁有許多完整性及系統性較強的文物及藏品,又具有設備先進的展覽室供學生隨意參觀,這種融實踐教學和綜合教育為一體的功能,是圖書館和實驗室等其他機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能夠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知識水平。
(二)構建校園文化的功能
高校博物館是構建大學文化的重要支撐,是展示一所高校特色的陳列館。具有豐富校園文化,傳承校園文明的重要功能。時至今日,國內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主要有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這是全國唯一以漢族民間服飾為研究對象的場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這是國內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京航空館,這是中國第一座向公眾開放的綜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館。此外,國內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它們都彰顯了各自學校的特色。
其一,博物館里的藏品有著特定的文化意蘊,通過對這些藏品的解碼,可以管窺歷史進程中的校園文化,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里的藏品為例,通過對里面的藏品的考古,發(fā)掘其中的歷史意蘊,從而賦予了該校厚重的歷史感;通過對藏品的再闡釋,結合現今的需要,賦予它新的內涵,這對于外宣該校的文化,從而賦予該校以新的文化意蘊。
其二,高校博物館會根據新形勢下的需要,不斷輸送新的藏品進來,結合時代需要與自身需要。當前,正處于建國70周年的大慶節(jié)日,高校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整合自身的文化資源,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表達愛國主義情感,從而闡發(fā)新時代的新思維、新氣象,從而也展示出新的校園面貌。
其三,高校博物館會結合教學目標與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思政課、學術交流、社團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宣教作用,而這些宣教內容又會不斷拓寬高校博物館的內涵,從而拓寬其外延。
總之,高校博物館在傳承大學文化、構建校園文化時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它是一校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內不斷豐富著校園文化,從而提高師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對外不斷宣傳高校自身的文化積淀,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助推高校向更好的方面發(fā)展。
(三)結合思政教育,完善人格的功能
高校博物館充當著“第二課堂”的作用,是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絕佳場所。我國高校博物館的藏品首先與專業(yè)教育密切相關,很多高校博物館甚至是以專業(yè)特色為基點而建立的。所以,高校博物館適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其二,高校博物館由于豐富的藏品,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具有完善學生人格、塑造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特點。例如,有些以紅色文化為主要特點的博物館,就可以依托自身的文化,發(fā)揚博物館的思政育人功能,從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以博物館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厚植優(yōu)秀傳統文化根基。如贛南醫(yī)學院的紅色衛(wèi)生史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利用獨具特色的蘇區(qū)衛(wèi)生服務歷史,和大學生的思政課相結合,向學生講述革命時期蘇區(qū)歷史的厚重,講述新中國成立前期的心酸過往,無形中在學生心中播下紅色文化的種子,對于培植同學們心中的家國情以及今時今日對祖國的自豪感有著極大的作用。此外,許多地方的高校博物館,其實就是陳列校史,展覽校史的地方,借助這樣一種契機,也可以在學生心中培植愛校情、培植認同感。
再有,部分高校博物館兼具美的屬性,為學生提供了體驗美鑒賞美的機會,從而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審美情趣。如吉首大學的黃永玉藝術博物館,分為藝術人生,書畫天地,收藏世界三個展廳,其中尤以“藝術人生”為甚,藝術人生展廳以文化為視角,以黃永玉人生和藝術世界為軌跡,以刻畫黃永玉人生軌跡的五幅作品(《永不回來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描畫新生活的貴才》,《“文革”中的“湘西刁民”》,《十萬狂花入夢寐》)為主,用文字、照片、實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全面描述了黃永玉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人生,凸顯黃永玉獨特的人格魅力,生動詮釋了人類文明和智慧,并提供一個鮮活的模板。與此相似的傳承人文精神的博物館很多,他們都以人文精神為主,不斷向學生展示藝術的生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總之,高校博物館因其獨具特色的優(yōu)勢,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的精神生活,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完善了學生的人格,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隨時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高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今后,高校博物館要更加堅定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關鍵,把博物館建設納入人才培養(yǎng)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博物館與與其它二級學院、二級部門的溝通與合作,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活化本土資源、激活封塵已久的歷史故事,較好地利用博物館資源輔助大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素質、人文底蘊、思想政治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發(fā)揮學校育人的功能與作用。
二、高校博物館的社會育人功能
高校博物館的社會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羅大眾已不再滿足于動物式的輕松,而尋求精神上的洗禮,再加上高校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廣,高校博物館由于其趣味性,得到了普通群眾的親睞。所以,高校博物館實現了服務大眾的基本功能;二是高校博物館由于其生動性以及專業(yè)性,令信仰權威但又不拘泥于形式的觀眾產生向往之情,于是逐漸實現了其普及教育的功能;三是高校博物館具備科學宣教的功能,如生物博物館對生物體的探究;歷史博物館對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乃至于人類歷史的鉤沉;航天博物館對宇宙的探索;都逐漸成為普羅大眾心中的精神烏托邦。四是高校博物館還具備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功能,廣博和深遠的博物館藏品是人們認識歷史、感知歷史的有效方式,通過今非昔比的面貌展示,使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浮沉與滄桑,從而撫今追昔,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家國自豪感。總之,從社會層面來說,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以后,彌補了公共文化資源不足的缺陷,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也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為社會營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局面。
(一)服務大眾的基本功能
在十九大報告當中,習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我國居民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溫飽,而要追求精神富足。再加上,今天,高校博物館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高校博物館除了在校內服務師生之外,也承擔著服務大眾的功能。在許多大學博物館的官網下,都可以看到在科研和教學之外,還有一個服務大眾的功能。所謂的服務大眾指的是對大眾開放,讓大眾參與到這個校園博物館文化構建與外宣的過程。此外,一些地方的博物館服務大眾的功能還在于為大眾提供心靈的或是肉身的享受,如浙江旅游博物館,“主要圍繞浙江旅游的歷史、資源和浙江旅游的產業(yè)來展開論述,講述浙江旅游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個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個以旅游為主的博物館,它所承載的功能就是為旅客提供身心愉悅的體驗,寓教于樂,在輕松悠游的旅途中了解浙江、感知浙江,從而將浙江宣傳出去。此外,四川旅游學院的休閑美食游樂園也為大眾帶來愉悅的身心體驗,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美食,讓大眾體味中華美食的千滋百味,還提供了運動場所,為大眾的身心都帶來了舒適。
總之,隨著高校博物館的不斷增多,高校博物館服務大眾的功能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多樣。
(二)科學宣教的教育功能
不同于針對校內學生的深廣,高校博物館在對外時,往往起到一個通識普及的功能。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為例,在校內,它彌補了相應的學術空缺,為師生提供了可以研究的對象,從歷史的高度來闡發(fā)歷史,回溯歷史,傳承歷史。而面對社會大眾時,它久遠的年代感和沉重的歷史感暫時褪去,而代之以通識普及的功能,依托藏品,淺表化地告知大眾特定歷史時期發(fā)生了什么,對我們今天造成了什么影響。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館,它的主要宗旨就是普及航空科技知識。至于更深層次的探究浩瀚宇宙的科技,只能交給專業(yè)人士。
高校博物館不同于地區(qū)博物館的嚴肅深層,高校博物館帶有一絲生氣,但是在活潑中又不失嚴謹,所以在面對大眾時,它還承載著科學宣教的功能。也即是,高校博物館由于其自帶的權威性,融合其趣味性,不同于一板一眼的說教式講解,自帶現身說法的魔力,在科學宣教的過程中更易被觀眾接受。從而引領他們崇尚科學,在全社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
高校博物館主要通過文物、藏品的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借助講解、試聽融合、參與性操縱等手段,表達陳列展覽的內涵及外延,做到普及歷史,通識宣教的功能,從而提升觀眾的科學素質。特別是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觀眾設身處地,親身參與整個博物館的構建構成,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斷增強觀眾的獲得感。
(三)宣揚愛國主義的功能
高校博物館館藏的文物標本和珍貴資料是華夏民族歷經千年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的遺物或遺跡,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孕育高度文明的表征。高校博物館利用高權威、高專業(yè)、高標準的優(yōu)勢,宣揚愛國主義、展示基本國情。如一些地方的高校博物館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講座、通識教育講座,佐助一些生動的圖片配以相關的文字宣傳國家、地區(qū)、民族的輝煌成就,通過對縱向歷史的鉤沉,展現今非昔比的面貌,讓社會大眾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總之,高校博物館由于具備特定的趣味性以及文化性,彌補了當前我國精神文化產品分布不均的狀況,從而為社會承擔起服務大眾、通識教育以及科學宣教、弘揚愛國主義的功能,這是高校博物館走向全面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高校博物館回饋社會、服務社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結語
高校博物館是育人的重要載體,這不僅僅體現在校內育人,也體現在校外育人。雖然,校內育人更具系統化,但校外育人的功能也不可或缺。在我國精神文明發(fā)展不均衡的今天,重視高校博物館的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揮它的育人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氣氛,是大有裨益的。高校博物館不僅能夠加強高校文化建設,與思政課相結合,創(chuàng)新上課方式,從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同時,高校博物館還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弘揚社會主義文明風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出巨大的貢獻,為復興中國夢作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建華.中國高校博物館建設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2]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主編.走進高校博物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3]殷傳波.實現我國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的管理策略研究[D].東北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