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菊清
【摘要】? 隨著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愈發(fā)顯現(xiàn)。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依托高中音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業(yè)已成為了當代高中音樂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當代音樂教師應以教學實踐為出發(fā)點,致力于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高中這一重要的教育階段,有更多收獲。
【關鍵詞】? 高中音樂 德育滲透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3-159-01
從學生成長以及發(fā)展的角度著眼便能發(fā)現(xiàn),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人格價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在這中間,音樂教學則成為了落實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這是因為,音樂教學本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讓學生學習音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善與美??梢?,音樂教育本身同德育教育有著許多交集的地方,而有效依托當代高中音樂教育,進行德育滲透,便成了當下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高中音樂與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音樂顧名思義,其所指的則是一種藝術形式以及文化活動。所以,音樂同其他學科的不同便在于,音樂本身完全可以被歸于藝術的范疇之中。而音樂的意義,不只是在于音樂、韻律以及節(jié)奏上的掌握,奧地利音樂家海頓曾講到過“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可見,音樂本身所代表著的并非簡單的音樂知識與形式,其所囊括著的包括的是給予人幸福以及感悟、啟發(fā)的力量。
反之,德育教育所提倡的便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等層面的教育。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依托音樂這一重要的藝術形式,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并將德育內容融合到其中,便成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這是因為,音樂學科本質上更容易激發(fā)人的情感,在情感被調動的過程中,學生則更容易去接受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內容。而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處在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思想品質以及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充分滲透德育教育亦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方式
(一)依托音樂教學進行滲透
音樂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助于陶冶學生心性并能使學生洞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音樂本身進行滲透。首先,音樂教師可以憑借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因為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所承載著的恰是一段歷史時期的滄海桑田。其次,待學生對音樂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便應引導學生品味音樂,使學生能夠洞悉到作者巨大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亦可以穿插德育教育的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思考,繼而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落實德育的滲透。
以筆者的教學為例,在學習“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筆者便依托于上述教學理論,進行了德育滲透。這期間,筆者依托于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展開了教學活動。對此,筆者先是借助多媒體視頻,使學生對“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認知,即讓學生了解到這個音樂作品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而后筆者便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輕讀歌詞,接著仔細聆聽并品味“黃河大合唱”所承載著的情感。待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后,筆者則指出“今后不論過怎樣的生活,首先都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永遠熱愛自己的祖國”以此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
(二)根據(jù)器樂教學進行滲透
在人類音樂發(fā)展的歷史中,誕生了無數(shù)用于演奏的樂器。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樂器的誕生便能發(fā)現(xiàn),樂器的誕生使得音樂本身更具感染力,并使音樂本身所具備著的情感,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因此,音樂教師完全可以依托器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如在學習花城版“民族管弦樂隊”的過程中,筆者便特意對民樂進行了介紹。
這期間,為能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體味民樂的分量,筆者刻意向學生播放了二胡獨奏曲“賽馬”而這首音樂的背景則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因此,待學生對音樂有了足夠的了解以及認識后,筆者便依托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向學生闡述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展等內容,以此來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即從思想認識層面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人格的形成。
(三)音樂第二課堂中的滲透
誠然,德育滲透與音樂熏陶應長期化發(fā)展。但就實際的情況來看,高中學生存在著的學業(yè)壓力較大的情況。因此,僅依靠為數(shù)不多的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音樂教師應致力于打造第二課堂,此點的意義在于,讓音樂德育滲透,能夠落實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第二課堂,充分保障其有效性,并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第二課堂之中去,從而避免第二課堂流于形式的情況出現(xiàn)。
如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每個班級,設立與之相對應的“音樂角”這個“音樂角”可以張貼一些偉大音樂家的畫像,并附上其生平,使學生能夠體味到許多偉大音樂家背后的平凡故事,讓學生對音樂的認識有所提高。其次,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組織相應的“班級合唱隊”使學生的音樂活動能夠長期化,并經常讓合唱隊試著進行一些紅色歌曲的合唱編排,繼而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的內容,對于高中生的發(fā)展以及成長來講,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當代高中音樂教師需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并以此為出發(fā)點,不斷落實德育內容的滲透,從而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繼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鐘麗萍.淺析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9).
[2]胡晶晶.當代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
[3]蘇文.淺析當代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