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云
【摘要】? 詩歌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意識的靈魂樂章。在初中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幫助學生感受詩歌中的人文智慧,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引領學生接觸詩歌、品讀詩歌、感悟詩歌。本文從現(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出發(fā),以詩歌教學為論述對象,探討不同教學課型在詩歌教學環(huán)節(jié)所表現(xiàn)出的價值。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詩歌 教學課型 選擇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3-097-01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詩歌教學作了明確要求:“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痹姼柚邪S富的文化情感,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的人文智慧,撥動其思想之弦,教師應積極選擇不同的教學課型,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中的人文意識,在歷史、文化、道德的長河中遨游。合理選擇教學課型,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能夠?qū)⒃姼杞虒W推向新的高度。
一、朗誦課型,詩歌教育的出發(fā)點
詩歌是人文智慧的直接表現(xiàn),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詩歌中的文化精華,教師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課型相互配合,使詩歌中的教育價值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詩歌的關注在于釋義、內(nèi)涵、情感等較為膚淺的層次,在脫離情感支撐的情況下,學生并不能及時理解詩歌中的教育內(nèi)涵。作為學生的指路人,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詩歌朗讀活動,通過朗讀課程感悟作者的文化情結,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通過反復朗讀、有感情的朗讀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詩詞與個人情感之間建立共鳴,并將朗讀轉(zhuǎn)化為朗誦,展現(xiàn)學生的智慧之光。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導下,教師可導入對應的情景,為學生創(chuàng)造“身臨其境”的教學環(huán)境。以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可對詩詞進行分解,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詞中的情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峰上有一座高達千尋的高塔,聽說站在山頂,就能在雞叫頭遍的時候看見旭日東升的壯麗景觀。教師對詩歌進行合理解讀之后,學生能夠?qū)︼w來峰上的奇景產(chǎn)生一種向往之情,向往飛來峰的奇異景致,向往千尋塔的高聳入云,并將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感帶入到朗讀活動當中,營造蓬勃昂揚的閱讀環(huán)境。而在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進行解讀的過程中,作者將針對“天”的表述轉(zhuǎn)化為針對“人”的表述,展現(xiàn)了一種不畏險阻、不懼黑暗的樂觀精神,這與現(xiàn)代作品中的“海到無邊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朗讀,學生的情感能夠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緊密結合,在聲與形的同步協(xié)調(diào)下,學生能夠?qū)€人情感帶入到詩詞情景當中,更積極的理解詩詞中的表達精髓。
二、鑒賞課型,培養(yǎng)情感的必修課
詩詞的組成部分較為復雜,從結構上看,它是作者情感的直接體現(xiàn),但其中又包含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積極導入鑒賞課型,能夠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水平,在降低學生對于詩詞的抵觸心理的同時,使其有所感、有所知,在固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中放飛自己的思維,深入理解詩歌作品的魅力。
以八年級上冊教材《錢塘湖春行》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可從作者生平、經(jīng)歷、情感等多個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對詩詞作品進行鑒賞,進而提升個人的語文表達水平。從作品內(nèi)容上看,白居易所表達的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字里行間中是對春天與生命的贊美。在完成詩詞內(nèi)容的賞析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在詩詞創(chuàng)作期間,白居易任職杭州刺史,春風得意,前途無量,正是“人也逍遙,事也逍遙”的好時光,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其會發(fā)出“最愛湖東行不足”的感嘆也不足為奇。當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主旨之后,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作者作品,感悟同一文人在不同時間的文化表達形式,以杜甫晚年所創(chuàng)作的《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其中的蒼涼、落魄一覽無余,憐憫之心不言而喻,在不同的表達結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同一作者的不同情感,進而了解那個年代。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的鑒賞環(huán)境,將作者從神壇上拉下來,尊重其骨肉情感,尊重其人生起落,首先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其后才能將其視為一代名家,唯有如此,才能拉近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使其更好了解詩歌精華。
三、活動課型,勇攀高峰的墊腳石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初中教學階段,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接觸到詩歌知識,其迫切需要一個展現(xiàn)詩歌魅力、領悟詩歌文化的機會,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能力的平臺,要求其根據(jù)活動主題自行準備,圍繞詩歌發(fā)起多元化活動。
教師可針對不同的主題發(fā)起詩歌交流活動,要求學生從近體詩、現(xiàn)代詩、古代詩詞與外國詩歌等文化形式中選擇相應的載體,進而積極參與詩歌教學活動。以八年級下冊教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相關教學為例,在完成教學工作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憂國憂民”這一主題開展詩詞競賽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有關于愛國報國的古詩詞,如魯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深入領悟文人墨客的熱血之心,解讀“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感。
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環(huán)節(jié),可選用的教學課型是多種多樣的,作為學生的導師,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生的興趣,從古典詩詞、現(xiàn)代詩歌中尋找對應的教學載體,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使文化詩歌成為養(yǎng)料,滲入到學生的骨血之中,為其未來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
[ 參? 考? 文? 獻 ]
[1]曹蘭,孫璐.十分語文,三分詩意,七分讀——朗讀課課型設計分析[J].課外語文,2017(33).
[2]丁雄鷹.“跟著古詩游中國”課程實施中課型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17(6):38-40.
[3]孫春成.學會創(chuàng)建語文“課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2016(12):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