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明
【摘 要】 小學三年級是語文學習的轉(zhuǎn)折點。在三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但還不夠完善,應用到寫作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在語言運用中還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所學詞匯;在寫作中對于修辭手法的使用不夠巧妙,難以描繪出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事物描寫上由于觀察角度比較單一,對事物表現(xiàn)得不夠全面與細膩;在思想感情上,由于情感體驗缺乏,感情普遍比較空洞,難以達到感人的效果。因此,采取新的寫作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關(guān)鍵詞】 寫作;全面提升
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這種能力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學生的語言積累與運用能力、素材整合與規(guī)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鑒賞與審美能力、思辨力等多方面。三年級時,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chǔ),但對于選取材料、組織語言、表達感情等寫作方法還處于探索與認識階段。三年級作文的基礎(chǔ)決定了學生今后對于寫作的態(tài)度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幅度。因此,抓住三年級這一黃金時期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筆者就談一談三年級作文的教學方法。
一、聯(lián)想積累,擴充詞匯
詞匯是作文的基礎(chǔ),寫作猶如搭建金字塔,而詞匯就是金字塔上的磚石。準確豐富地運用詞匯,是寫出豐富內(nèi)容、流暢句子的前提。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只能積累教師勾畫的詞匯,而不能自主地積累其他詞匯,造成詞匯量有限,在寫作中時常無從下筆或者只能使用重復的詞匯。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積累,對于一個詞匯從近義詞、反義詞等角度展開聯(lián)想,擴充詞匯量。
例如,在學習《槐鄉(xiāng)的孩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文中的詞匯為基礎(chǔ),從多種角度進行擴充。比如,對于“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一句中的“淡淡”一詞,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它的近義詞與反義詞,學生就能積累到“微微”“輕輕”“濃烈”等詞語。對于“一簇簇槐米落下來了”中的“一簇簇”這一詞語,學生可以知道它是形容事物很密集的樣子,教師可以引申“一叢叢鮮花”“一朵朵花瓣”“一顆顆玉米”等短語,讓學生積累相關(guān)的疊詞。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積累,學生的詞匯量就能得到有效的擴充了。
二、抓住修辭,提升造句
比喻、擬人等是學生最常學習的修辭手法,但修辭手法的類型是多樣的,學生一方面只知道使用固有的幾種修辭,不能有意識地學習其他的修辭手法;另一方面,在使用修辭時習慣于模仿例句,而不能跟隨寫作的需要靈活變通。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擴充學生對修辭手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修辭。
例如,在學習《爬天都峰》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促進學生對修辭手法的學習。比如,對于“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其中的修辭手法。當學生疑惑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天真的能夠上到云彩中去嗎?”學生就可以理解這是山太高了,作者產(chǎn)生了錯覺,因此采用了夸張的修辭。在講“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這一句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知道作者不爬山的時候,他的外形并不像小猴子,只是在爬山的時候,他的動作才很像小猴子,這樣學生就能學會在特定的場景中使用特定的修辭表現(xiàn)事物的特點。
三、細致觀察,豐富描寫
學生目前的問題是掌握的詞匯比較豐富,但在寫作時寫不出太多的內(nèi)容,很多詞匯派不上用場。這是因為學生不知道詞匯與句子只是寫作內(nèi)容的外在表現(xiàn),積累詞匯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對于事物進行細致全面的觀察,才能有事可寫,讓詞匯充分為寫作服務。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在寫作中展開豐富描寫。
例如,在學習《灰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角度的多樣性。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讓你們描寫灰雀,會寫什么?”學生會從外形、飛翔的姿態(tài)、生活習性等方面回答。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寫作,發(fā)現(xiàn)這些方面只能夠形成篇幅很短的文章,而通過分析作者描寫內(nèi)容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并沒有單純地描寫灰雀,在角色上就有灰雀、列寧和男孩三個;在時間上,有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跨度;在場景上,有大場景公園和小場景白樺樹;在事件上,有列寧找不到灰雀到見到灰雀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夠知道事物與事物之間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在作文中可以全面展現(xiàn)多種事物,用多種因素來擴充作文內(nèi)容。
四、情感體驗,真摯感人
作文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正因為如此,學生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認為作文只是文字,是來源于書本的,而沒有意識到優(yōu)秀的作文要做到有感而發(fā),而這種感觸就是來源于生活,來自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真切體會。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情感體驗,讓作文富有真情實感。
例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這部作品能夠不斷流傳的原因。由于學生還沒有過多的在外地遠離家人的經(jīng)歷,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流浪歌》和打工者在外地拼搏的視頻等,學生能夠體會到這些人雖然在繁華的城市里,但缺少家人的陪伴,生活是十分孤獨的,從而將學生帶入思鄉(xiāng)的氛圍中。之后教師可以對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探究,讓學生能夠知道王維當時只有十七歲,他孤身一人在長安謀取功名,到了重陽節(jié)時,繁華的都市生活并沒有帶給他快樂,反而讓他十分羨慕周圍能夠與家人團聚的人,令他感覺十分孤單。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王維當時的心情,從而體會到詩歌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綜上所述,三年級是作文寫作的開端,也是牢固作文基礎(chǔ),樹立學生寫作觀念的關(guān)鍵時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聯(lián)想積累的方法,對于一個詞匯從近義詞、反義詞等角度展開聯(lián)想,擴充詞匯量;教師一方面要擴充學生對修辭手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修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在寫作中展開豐富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情感體驗,讓作文富有真情實感。通過各方面的綜合推進,幫助學生對詞匯、修辭、描寫角度、思想情感等形成綜合全面的認識,有效推進學生更加扎實努力地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饒亞茹.問題、原因、對策——小學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研究[D].深圳大學,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