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情
摘要:石頭意象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從上古神話到詩詞散文,對石頭意象的描 寫不絕于書,尤其在后來的小說中它更是多次出現(xiàn),而其意蘊也在作品中日漸豐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部著作——《西游記》和《紅樓夢》,它們的主要主人公孫悟空和賈寶玉,都跟石頭有關(guān),本文試聯(lián)系石頭意象的起源、發(fā)展及其文化內(nèi)涵對此現(xiàn)象進行解讀,并由此對兩位人物的身世、性格、命運進行對比分析。
關(guān)鍵詞:《西游記》;《紅樓夢》;石頭意象;孫悟空;賈寶玉
引言
意象是主觀意志與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產(chǎn)物。從女媧煉石補天的創(chuàng)世神話,到望夫石的民間傳說,石頭意象的產(chǎn)生,有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人類學奠基者林惠祥也曾說:“自有人類以來,最早和人類有關(guān)系,而且是實用的、美觀的、并且神秘的人工物,不得不推石器了。”【1】這句話一方面表明了石頭文化的歷史之久,另一方面也提到了石頭的靈異色彩、神秘特質(zhì),另外,也揭示了其與人類的緊密聯(lián)系。作為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兩塊石頭:石猴孫悟空和頑石賈寶玉,看似完全不相關(guān)的兩個人物,身世卻都與石頭有關(guān)。這看似偶然的聯(lián)系中存在著必然的相關(guān)性,本文即對此做出相關(guān)的探討。
一 石頭意象
1.1石頭的起源
《說文解字·卷九·石部》:“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口,象形?!?】” 甲骨文寫作,從石的字形我們便可以看出,石是山的一角?!夺屆め屔健さ谌芬舱f:“山體曰石?!薄?】山本身就是石頭,但不能被稱為石頭,叫做“山、巒、峰、嶺”?!兑住ふf卦傳》中說到:“艮為山,為小石?!薄?】指出石頭是山的骨架。《陽泉物理論》【5】更清晰地指出:“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luò)之生爪牙也?!笔^的意義由產(chǎn)生之初的“山石”、“山體”,發(fā)展到晉代的“土精”,已經(jīng)漸漸由比較具體的意義衍生出一定的靈異色彩。在農(nóng)耕文明時期,石頭最早是作為生產(chǎn)工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和生活中的,刀耕火種的社會條件下,石頭和原始初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1.2 石頭意象的發(fā)展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石頭意象的描寫不絕于書,先秦史傳文學中,就出現(xiàn)有靈石崇拜現(xiàn)象,《淮南子·修務(wù)篇》中,“禹生于石”【6】,《左傳·昭公八年》里:“石言于晉魏榆”【7】,后來晉代志怪小說《搜神記·卷六》中,出現(xiàn)有:“三石為足……石立后,有百鳥數(shù)千集其旁”?!端焉裼洝ぞ砥摺酚校骸坝写笫?,浮二百步而登岸”。【8】在此之后,石頭意象有了更多更具體的借代義。東晉志怪小說集《拾遺記》中寫有:“昔仙人桐君采石,入穴數(shù)里,得丹石雞,舂碎為藥,服之者令人有聲氣,后天而死?!薄?】這里的描述似乎是受到了道教煉金成仙的啟發(fā)。唐詩《省試昆明池織女石》有:“一片昆明石,千秋織女名?!薄?0】這里的石頭也已不僅僅是一塊石頭,而是連接著牛郎跟織女的傳說,織女的千秋名,正是以石頭的不朽為前提和保證的。至于“望夫石”,唐代的李白、王建、劉禹錫等都寫有過同名詩歌。描寫望夫石的作品之多,正是因為古代婦女的悲苦之深,古代戰(zhàn)爭、經(jīng)商、徭役、耕作、求學等原因,她們的夫君長年不在家,所以借不朽的石頭來代表自己的等待,寄托美好的愿望,文人們從她們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她們的寄托。金代詩人元好問《涌金亭示同游諸君》中也有“石間仙人跡,石跡爛不磨?!薄?1】作品里,石頭跟成仙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清小說《聊齋志異·石清虛》【12】中,邢云飛愛“異石”成癡,他一生中的幾次不幸都與這塊石頭有關(guān):最先因為石頭被減壽三年,“既欲留之,當減三年壽數(shù)”;石頭丟失后“悼喪欲死”;后來因為石頭遭尚書忌恨,“被收,典志田產(chǎn)”,甚至為此死后被掘墓,“賊發(fā)墓劫石而去”。小說中佳石被毀的命運,也是邢云飛被摧殘的遭遇,除了相同的命運外,邢云飛的性格和石頭的品格也相互映照,也就是石頭冥頑不靈的特質(zhì)才能最準確地表現(xiàn)出他的癡傻固求。
1.3石頭的文化內(nèi)涵
“萬物有靈”的文化背景下漸漸發(fā)展出了靈石崇拜,在早期社會,石頭成為人們的信仰符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然而,也由于石頭的隨處可見,世人大多以為其丑鄙、卑賤。蘇軾說“石文而丑”,鄭板橋也說丑石“丑而雄,丑而秀?!睂τ谶@個,描述最準確的應(yīng)該是愛石的白居易《珊瑚石》一詩中所寫的——“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以至于“俗用無所堪,時嫌皆不取”【13】。
石頭最主要的品質(zhì)是堅硬。王充《論衡·本性篇》:“石生而堅,蘭生而香……秉蘭石之性,故有堅香之驗。”【14】此中寫的是石頭堅硬的品質(zhì),石頭的此種品質(zhì)與傳統(tǒng)儒家持中、調(diào)和的中庸思想相悖而被冠以愚頑不通。石頭的另一個特質(zhì)在于本然。石頭具有天賦的質(zhì)地、形體、品性。無需人工雕磨,即或雕磨,也絕不會增色,反而破壞破壞其本然的狀態(tài)與美感。石頭還具有保存長久,永久不朽的品性。銘類,頌、贊、亭臺樓閣記類,大部分要勒金刻石,以傳于不朽?!段男牡颀垺ふC碑》中有“以石代金,同乎不朽”【15】的碑志文,《會稽刻石》也有“請刻此石,永垂休銘”【16】歌頌秦始皇的紀功碑。正是石頭不朽的品性,投合了人們對精神永存的渴望。此外,石頭同樣也具有遠離塵囂的隱逸特質(zhì)?!赌淆R書》中寫有褚伯玉,此人性“索然”,且“唯朋松石”,他“介于孤峰絕嶺者積數(shù)十載”,和魏晉高士陶淵明唱著“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樣,一樣的隱士,一樣的風流——他們都只愿在深山里做個虔誠的愛石人。
石是山的組成,山是神仙洞府所在,神仙是道家人的想象,求仙代表的是隱逸者的姿態(tài)。在眾多文學作品中,石室由巖洞、石墓的意義發(fā)展到神仙洞府,意義不斷虛化。各個歷史時期有著各不相同的社會問題,而每個時期的文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悶和排遣途徑。只是相同的,都傾向于寄情山水來完成更好的超脫。這與他們的山水情結(jié)、道禪情懷是分不開的,從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自覺和審美心理。石頭意象在各個歷史時期被文人們所接受,與其所附載的宗教意義也是分不開的。儒家強調(diào)“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正好契合了石頭堅硬、堅持、固執(zhí)的本性;而道家提倡的“去動守靜”、“清靜無為”又與其磐石不移的特點相吻合;同樣,石頭的堅守品質(zhì)也符合佛家提倡的戒、定、慧原則。
二 《西游記》與《紅樓夢》中的石頭意象的對比
在《西游記》和《紅樓夢》這兩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中,各自的主人公孫悟空和賈寶玉的身世都與石頭有著極大的淵源?!段饔斡洝泛汀都t樓夢》這兩部書,前者成書于明末,后者完成于清初,相近的歷史時間和相似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兩位作者對主人公出場方式選擇了相似的安排。孫悟空是由石卵化生而來;而賈寶玉則是銜著那塊由補天石所幻化的寶玉落草。孫悟空是大鬧天宮、推毀煉丹爐的潑猴、妖僧;賈寶玉是流連女兒間、排斥經(jīng)世文章的怡紅公子、富貴閑人。孫悟空在五指山下被壓五百年之后,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一路斬妖除魔,最后被封“斗戰(zhàn)圣佛”;“混世魔王”賈寶玉在歷盡凡塵往事苦甜悲辛后看破紅塵,隨一僧一道歸彼太荒。一個是喜戰(zhàn)好勝的美猴王,一個是厭世鄙利的貴公子,他們卻都一樣崇尚自我向往自由。看似完全不相關(guān)的兩個文學人物,卻都被作者安排以石頭作為各自生命歷程的開始,所有這些偶然里一定有著其必然性,必然性里也無法掩蓋兩個人物性格、命運和經(jīng)歷的獨特性。
2.1源自石出——石頭的靈異色彩
《春秋·說題詞》中說:“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陰精補陽,故山含石?!薄?7】這句話似乎揭示了石頭靈異色彩的來源。在神話中,它是精衛(wèi)填海所銜的木石,同樣也是女媧補天的五彩石。因此,選石頭作為孫悟空和賈寶玉的前身,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關(guān)于孫悟空的身世,在《西游記·第一回》【18】中寫有:
“其石高三丈六尺五寸,有二丈四尺圍圓,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按政歷二十四節(jié)氣……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內(nèi)育仙胞,一日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p>
靈根孕育,本就具有極強的靈異色彩,已經(jīng)暗示了他身世的不尋常。對石頭如此玄妙的描述,更是為他的神秘力量找到了依托和憑借。石猴剛剛出世,就驚動玉帝,玉帝對其的評價是:“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也僅僅在第一回里,他就敢為眾猴之不敢,“瞑目蹲身,將身一縱”,然后“徑跳入瀑布泉中”進入水簾洞。且在未曾受過教育的情況下,他即對跟隨他進入水簾洞的眾猴,說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樣的話。在后來已過三五百載之后,其他猴子都在為生活安定而整日滿足歡喜之時,他已經(jīng)為“將來年老血衰”后,“被閻王老子管著”的遠慮而煩惱。而在聽聞通臂猿猴所說佛、仙、神三者可以躲過輪回后,就已經(jīng)決定并開始計劃出海的準備。而所有這些敘述,還僅僅只是在《西游記》第一回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剛開始,他的勇敢、識見、決斷力、領(lǐng)袖氣質(zhì)已表明其不同于凡俗常人,而這些,跟他的石猴身份是分不開的。到了第二回,在菩提老祖面前,他異乎尋常的領(lǐng)悟力,讓老祖發(fā)出“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感嘆,更是對此的一段明證。
至于賈寶玉的身世,《紅樓夢·第一回》【19】中寫有:
“欲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四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只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jīng)修煉之后,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具得補天,不得入選,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
“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四方二十四丈”,這里的描述和對孫悟空的描述是相似的,都涉及到了三百六十五、二十四,加上高十二丈里對十二個月的對應(yīng),同樣對寶玉的身世進行了介紹?!白越?jīng)修煉后,靈性已通”,且在幾世幾劫之后,還在再次恢復(fù)原形的石頭上刻“倩誰記去做奇?zhèn)鳌钡脑娢?。這些都表明這塊石頭是具有靈性的。后來在寶玉幾次意欲砸玉,玉依舊完好無損,和鳳姐一起被五鬼所魘,得以保命,最終看破紅塵歷劫,跟隨那一僧一道離開,也同樣是這塊石頭不凡的出身和石頭自身的靈異特質(zhì)在起作用。
2.2 叛逆乖僻——石頭的愚頑特質(zhì)
前身作為石頭,孫悟空的性格中也帶有著石頭的愚頑本性,他的乖僻叛逆在很多章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西游記》第三回中,他大鬧龍宮索寶、大鬧冥府勾銷死籍;第四回是:被招安后被封官弼馬溫,因嫌官小反出天宮,又被二次招安;第五回中偷蟠桃、偷仙丹、偷金丹;第六回中和真假二郎神斗法;第七回中,從八卦爐中逃脫,即使是在佛祖面前依舊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是一只有靈性的猴子,也是因為他的靈敏和聰慧,也讓他更難被安撫,叛逆行為波及范圍更廣,影響更大。
至于賈寶玉,同樣也是一塊頑劣的石頭,不過因為身份和性格的原因,他的叛逆顯然沒有孫悟空那樣強硬,卻是轉(zhuǎn)而為一種較為柔軟的形式。對此,《紅樓夢·第三回》中有恰切的描述:
“后人有《西江月》兩首,批寶玉極?。簾o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故,愚頑怕讀文章。行為怪癖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yè),貧窮難耐凄涼??蓱z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主人公賈寶玉是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塊補天石,判詞中“無故尋愁覓恨”、“似傻如狂”是對他平時行為的概括,“好皮囊”、“腹內(nèi)草莽”卻是對他內(nèi)外的概括,尤其是后邊的“愚頑”二字,最是點明了在儒家價值觀下對他的評判。愚頑是石頭的特質(zhì),這里正是這位“石兄”的代表性格?!芭伦x文章”、“行為乖僻”是他愚頑品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則是他這一特質(zhì)所導(dǎo)致的他的生活狀態(tài),和塵世對他命運的大概判斷。
此外,《紅樓夢》賈家玉字輩的賈環(huán)、賈璉等,他們也和賈寶玉一樣,都是“假”寶玉,“真”石頭,一樣沒有絲毫玉的靈氣。賈環(huán)他“形容枯槁”、“和丫環(huán)鶯兒擲骰子,輸了錢哭起來”,而賈璉,則是一個十足無用的浪蕩公子,生活作風極壞,是“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來的‘下流種子”。
對于賈寶玉和孫悟空在這個方面的對比,吳冰潔【20】指出因為孫悟空是花果山上的仙石,后天吸收天地精華得以孕育成長,是尚未經(jīng)過歷史加工的璞玉,以至于他的反叛行為看起來大膽,實則帶著原野性的幼稚,且易于妥協(xié)、不徹底。而賈寶玉則是青梗峰下經(jīng)過雕琢的美玉,賈寶玉更像一個完整的人,他的“叛逆乖僻”是對整個封建道德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的反抗。
2.3執(zhí)著固求——石頭堅硬的品質(zhì)
石頭具有堅硬的品質(zhì),各種磋磨都是只能讓它們被動地改變自己的形狀,卻不能改變其堅硬的本性。作為石頭幻變而來的孫悟空和賈寶玉,他們都是固執(zhí)的人,毋寧說是他們有著各自的堅持。
于孫悟空而言,他在天庭眾仙的嘲笑里知道了自己“弼馬溫”的官位太小,感覺自己被欺騙之后,就直接丟下天庭的一切回到花果山去。后來,齊天大圣聽到了王母舉辦的蟠桃會,自己沒有被邀請,感覺不被尊重之后,就“醉酒、盜丹、大鬧蟠桃會”。似乎,他的行為稍顯任性,但是和企圖用任性去求得他人關(guān)注的孩子不同,他所做的只是在感覺自己的自尊被侵犯后做出的最直接的反應(yīng)。最早在花果山,他成為猴王之前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就表示了他是一只認真的猴子,他所要求的,也只是對方遵守約定,尊重自己而已。此外,他在在保護師父西行的路上,力攬為師父斬除妖魔、掃除阻礙的責任,幾次因為猴性未除,“孽根”難凈,被其師唐僧驅(qū)趕。但是,他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回去了。緊箍咒的轄制是次要的,后來的行為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遵守自己的約定。況且,長期的相處和共相患難,師徒四人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終促使他回去的,是對師父師弟的不放心,他的這份牽掛都表明——這是一只善良的猴子。
相比孫悟空而言,賈寶玉的堅持稍顯無力?;蛟S真的是已經(jīng)有過太多經(jīng)歷,他對周圍的熱鬧都更多地持著保留的態(tài)度。在父親賈政及其他長輩鼓勵其考求功名光耀門楣的時候,他選擇了用逃避來作為無聲的拒絕。而在寶釵、襲人等女子和家里仆人的面前,他的拒絕則顯得更加堅決,并少有的面對女孩兒面露厲色。除此之外,他有一顆包容的心。面對的人,無論是身邊的下人丫頭,還是無能呆傻的薛蟠,無論是進城打秋風的劉姥姥,還是封建社會標準下地位極低的伶人蔣玉菡,他都是持著謙和恭謹?shù)膽B(tài)度。金釧因他而死,他在周圍人都在喝酒猜拳、熱鬧耍鬧的時候,一個人來到僻靜的地方來為她祭拜。他不會因為她的丫鬟身份,而覺得她的死無關(guān)緊要。他也不像王夫人、寶釵那樣冷漠、冷血,認為她選擇自殺不過只表明她是一個“糊涂人”,而讓自己心安理得。旁人總說他呆傻,他不過是對一切都太認真,對自己這一生太認真,盡管他一直都在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除此之外,對于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的愛情,他一樣選擇了堅持,黛玉因為和誤會而幾欲離開時,他說:你放心。在被親人欺騙和不是所愛之人的人成婚后,沒有讓自己在寶釵的溫柔順承里沉溺太久,他決定結(jié)束這個不應(yīng)該,選擇離開,拋開所有,跟著那一僧一道回到了自己最初待的地方。
孫悟空和賈寶玉都是有自己堅持的人,是有棱角的人。不同的是,悟空的棱角是伸向外界的,他堅持掃除一切不平等和非正義。在保護師父的途中,幾次因為犯了殺戒被唐僧驅(qū)趕,在這之前他明知道不會得到師父的理解,依舊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寶玉的棱角則是埋在自己血肉里,在反抗的同時也折磨著自己。悟空是理想化的堅持,寶玉是在發(fā)現(xiàn)反抗無力后,改為退守自我的心門。就像玉是石之美者一樣,寶玉是悟空人格發(fā)展的更高階段。
2.4 歷盡凡塵——石頭需要琢磨的特點
盡管也有像柳宗元那樣推崇自然觀,主張保持“天作地生之狀”的人,然而大多數(shù)石頭、尤其是玉石,還是應(yīng)該經(jīng)過琢磨方能顯示其價值的。誠如孟夫子所言:“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曾益其所不能。”。悟空的人生經(jīng)歷,主要是他在化成人形之后,而他的經(jīng)歷,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先是叛逆、反抗的,繼而是取經(jīng)、磨礪、思考,最后是化成神佛,靠近自己的內(nèi)心?!段饔斡洝反藭攸c描寫的是他在第二階段的經(jīng)歷,然而,三個人生階段,對他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而寶玉的經(jīng)歷,先是女媧補天未用的那塊仙石,處于自然的狀態(tài)。然后因為對紛繁紅塵世界的好奇,自動要求下被帶到了富貴溫柔鄉(xiāng)去經(jīng)歷。在賈府中,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他對賈府的種種現(xiàn)實的各種不適應(yīng),被看做是與正統(tǒng)思想相對立的貳臣逆子——賈政對他行為習慣、思考方式、生活觀念的各種不滿,清客相公們對他的尊重也只是因為他公子的身份,寶釵也勸誡他考取功名,襲人對他不同于常俗的行為和思想的規(guī)勸,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存在是不合法的,他的姿態(tài)是需要改變的。然而,情不情的他在幾度失望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力感,并且繼續(xù)生活也只能是在無盡的空虛和絕望里浮沉,他最終決定拋棄這個無情無愛的世界,回到了他最初無恨無傷的自然狀態(tài)。
和寶玉的無助和絕望不同,悟空的琢磨是外顯的——最初在菩提老祖那里的修行,后來成為大圣,天庭秩序?qū)λ募s束,觀音對他護送任務(wù)的要求,佛家思想對其行為的禁錮,還有一路行來各種妖魔對他的考驗。寶玉的琢磨則更多地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社會對他各種思想的要求,要求他以功名為業(yè),要求他避開兒女閑愁,總之要求他的一切行為和思想常人化、正?;?、世俗化。相對而言,規(guī)則對孫悟空的改造是成功的,他默許了這套規(guī)則,用被神佛默許的方式來修煉,最終修成正果并被承認。而寶玉,他沒有在現(xiàn)實的規(guī)則下完成自己的改變,還是帶著自己的本來樣子絕望地離開。
2.5 艱難突圍——石頭的悲劇色彩
悟空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更可以看作是他不停地對自己妥協(xié)的過程。第一個階段,他要求的是平等、尊重和自由,最后在各種掙扎被證明無效之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日日夜夜,消磨掉了他為之前那些東西抗爭到底的決心。在取經(jīng)任務(wù)和緊箍咒約束下,他只剩下了對相對自由的擁有。第二個階段里,他被選擇退而求其次,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同樣要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制約。最后,他得到了神佛的認可,被封為“斗戰(zhàn)圣佛”。然而,在《西游記》一書中,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么《緊箍咒》咒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如果成佛就代表他丟掉了之前的一切的話,諷刺的是他最后的這句話似乎就在預(yù)示著他血液里的猴性將永遠無法稀釋。佛法推崇的是不殺、不爭的,而各種成佛的修行亦是以最起碼的不爭為前提的。然而他成佛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在取經(jīng)路上,他憑借自己各種神奇的“本領(lǐng)”,成功地完成了對取經(jīng)人的保護?!岸贰薄ⅰ皯?zhàn)”,佛號就已經(jīng)如此具有諷刺性,看似他最后所堅持的佛法是最貼近自己的。我們卻分明看到,在這一路上,阿彌陀佛是最無力的,恰恰是他的英武和“本事”保證了一行人的安全。他最后堅持的,只是神佛社會給他的修成正果的那個幻夢了,變成為堅持而堅持。他成佛了嗎?他成佛了。他成佛了嗎?并沒有??此埔韵矂∈瘴?,卻讓他本身所帶的人物的悲劇性更加不能忽視。
相比孫悟空這一角色的悲劇性,賈寶玉的身世和經(jīng)歷的悲劇性更加明顯。賈寶玉幾次提到要出家做和尚,在看過莊子之后開始參悟佛理,黛玉的幾句佛偈就讓他放棄了。黛玉是看透的冷靜、他是圍困其中而不得出的困惑。他討厭祿蠹功名,然而在父親的面前又不敢公然地反抗,只是默默接受著父親的不喜歡。至于婚姻,而賈母則早就已經(jīng)替他物色好了成親的對象——隨分適從、“珍薰芳姿晝掩門”的寶釵。而他則是一心想讓林妹妹放心,在得知其死去后絕望地生活,最后跟隨那一僧一道回到青梗峰去。這兩塊石頭,都被陷在封建社會綱常秩序的桎梏里,不得其門而出。但他們一直在嘗試突圍,孫悟空是在突圍過程中默認了這套秩序,最終留在秩序的世界里。而賈寶玉則是在體歷了這套秩序帶給他的絕望后,最終突圍出來的,其實他的突圍成功,也是秩序?qū)λ姆艞墶?/p>
結(jié)語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和《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他們的身上也都閃耀著石頭的靈異色彩:他們一塊是靈根孕育,一塊是補天所遺;一石一玉,一丑一美:一個是尖嘴雷公臉的毛和尚,一個是粉面多情的佳公子;一個剛硬勇直,一個顧盼多情:一個非人非神非俗非僧人,一個愛花愛水愛草愛女子;一個通天入地,誓除丑惡不平,一個逃避庶務(wù),輾轉(zhuǎn)女兒之間:一個是”見風出世、漂洋過海拜師、取金箍棒、森羅殿消生死簿、閑守蟠桃園、狂鬧蟠桃宴、被壓五行山下,最終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另一個也是“行為乖僻性乖張,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卻草莽,潦倒不通世務(wù),愚頑怕讀文章”。他們的選擇總是與俗規(guī)相悖,他們是堅固、甚至可以說是執(zhí)拗的,被當世之人稱作愚頑。他們分別作為作品中叛逆精神的代表,由是我們稱之為可親可愛可敬的頑固石頭。他們的叛逆精神讓他們不媚俗,也讓他們更可愛,各自的悲劇結(jié)局也讓他們所揭示的意義更深刻。相信這些探究一定會豐富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常見意象群的認識,但是由于時間和能力有限,筆者不能在更宏闊的范圍內(nèi)從歷時的角度去在古典文學整體中去把握石頭意象的意義變化及其原因,這也決定了本文的一些結(jié)論是不夠全面的。
附注:
【1】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wù)印書館,1991版:237.
【2】許慎:《說文解字·石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43.
【3】《釋名疏證補》劉熙著 祝敏徹,孫玉文 校,中華書局,2008-年6月1日:182.
【4】 姬昌著,黃壽祺 張善文譯《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87.
【5】 晉·楊泉《物理論·藝文類聚·地部》,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清:15.
【6】楊棟.“禹生于石”神話傳說與石的文化意蘊[J].浙江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8】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9】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10】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11】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12】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石清虛》,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月1日:卷二十四.
【13】唐·白居易 劉振鵬編.《文化百科系列·白居易文集(1)》,遼海出版社,2010年5月1日:154.
【14】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15】楊興華.古典愛情文學中的“靈石”意象[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4月:第19卷 第2期.
【16】孟俢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17】宋剛,明清小說中的石文化探源[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校報,2005年5月 第7卷第3期.
【18】明·吳承恩著 吳勝昔校注 吳惟回評,《西游記(回評本)》[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2版 以下所有引用的《西游記》一書內(nèi)容均出自此書.
【19】清·曹雪芹 清·高鶚,《紅樓夢》[M],中華書局,2011年 以下所有引用的《紅樓夢》一書內(nèi)容均出自此書.
【20】吳冰潔.從“石”到“玉”,從“猴”到“人”——淺析孫悟空、賈寶玉之異同[J].2008年7月28卷.
參考文獻:
[1]張明華,《辭源》[Z],商務(wù)印書館,1997.
[2]李偉權(quán),論中國古代文學中“以石比德”的文化內(nèi)涵[J],時代文學,2012.4上半月.
[3]孟修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1996.
[4]王振星,神話意識與《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J],濟寧師范??茖W校校報,2005.
[5]清·曹雪芹 清·高鶚,《紅樓夢》[M],中華書局,2011.
[6]明·吳承恩著 吳勝昔校注 吳惟回評,《西游記(回評本)》[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2 版.
[7]祝穎,中國古典文學中夢意象的文化蘊含解悟[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3.3第20卷第3期.
[8]孫福軒 孫敏強,《紅樓夢》石頭意象論——從石頭意象的內(nèi)涵看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J],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3輯.
[9]孟修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石頭”意象[J],荊州師專學報,1996.
[10]劉相雨 朱祥竟,《紅樓夢》與中國古代靈石意象[J],曲阜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1]宋剛,明清小說中的石文化探源[J],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
[12]葛良彥,石不能言我代言[J],紅樓夢學刊,2012年第二輯.
[13]張文成,叛逆的石頭——孫悟空與賈寶玉形象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14]程建忠,賈寶玉形象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5]祝穎,中國古典文學中夢意象的文化蘊涵解悟[J],遼寧教育學院校報,2003年3月第20卷第3期.
[16]趙麗,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竹意象[J],洛陽工學院校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20卷第3期.
[17]趙雨,孫悟空形象原型及宗教精神考釋[J],運城學院校報,2003年2月第21卷第1期.
[18]尹曉葉,論孫悟空形象的悲劇性意蘊[J],語文學刊,2009年第6期.
[19]裘偉明,中國賞石文化之探討[J],中國地質(zhì),2010年第1期.
[20]杜桂晨,一種靈石,三部大書——從《水滸傳》、《西游記》到《紅樓夢》的“石頭記”敘事模式[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5卷第5期.
[21]馮軍,水石文化隱喻——《西游記》中唐僧與《紅樓夢》中賈寶玉比較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月第16卷第5期.
[22]徐旭平,石頭的言說:孫悟空、賈寶玉所體現(xiàn)的石頭精神[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7期.
[23]陳景河,石頭的象征和隱喻新解[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7月第22卷第4期.
[24]崔小敬,石頭的天路歷程與塵世歷劫——《西游記》與《紅樓夢》石頭原型的文化闡釋[J],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