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密
在當前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網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那么,什么是“互聯網+”呢?作為當代的農村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互聯網為當前的教育作出貢獻呢,本人將從以下幾方面簡要闡述。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chuàng)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chuàng)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態(tài)。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fā)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著戰(zhàn)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fā)揮中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fā)展,有利于重塑創(chuàng)新體系、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培育新興業(yè)態(tài)和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形成經濟發(fā)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前的互聯網+模式下,教育行業(yè)將迎來巨大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將變得多樣化,作為教師,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
二、當前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村人的思維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大多數的小孩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負責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特別是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有的爺爺奶奶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更不用說輔導孩子學習了。特別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各村各屯基本上都有網絡了,父母外出后為了方便聯系,在家里為小孩配備了手機,孩子一回到家,手機就不離手,游戲玩?zhèn)€不停。要么一天到晚就是看電視,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很多爺爺奶奶見到孩子,一開口問的就是還有錢沒有,錢還夠不夠用,從來不過問學習方面的事情,在學校表現如何。
其次,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fā)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再次,缺乏安全監(jiān)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jié)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jiān)管到位。節(jié)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留守兒童教育出路思考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 “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形式下,網絡越來越發(fā)達,手機越來越先進,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可以說是足不出戶可盡知天下事,在當前的形式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就尤為重要,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不可否論的是,我們中國現在的網絡覆蓋面是越來越廣,信息傳播越來越快捷。那么我們都用這便捷發(fā)達的網絡去干什么了呢?沒有配套的監(jiān)管,學生迷于游戲、電子書和打賞主播等,而教師和家長呢?大都也是如此,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合理利用優(yōu)越的網絡資源呢?
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中小學教師利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家?;印⒕W絡研修等日?;顒?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實施跨學校、跨區(qū)域的名師課堂、在線輔導等有利于促進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空間應用新模式。應用互聯網進行常態(tài)化的教學,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同樣,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意義上的寒暑假可以說是不存在了,因為你假期你可能要準備各種的“互聯網+教育”,即使你是在家中,不必出門。
要引導學生利用空間參與課內外教學活動、研學活動,伴隨性記錄成長過程,管理和展現學習成果,記錄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性數據。根據自身學習需要,通過空間選擇網絡課程、在線測試、智力資源服務等進行自主學習,強化應用空間解決問題的意識。利用空間組建學習共同體,跨班級、跨學校、跨區(qū)域開展交互活動,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在“互聯網+教育”的教育形勢下,對愛學習的同學來說,那真的是福音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假期也是如此。
通過多種途徑,使家長意識到空間是學生學習、獲取公共教育資源服務、參與學校與班級教學活動、尋求學習幫助的重要途徑,認識到空間是家校互動的開放環(huán)境。鼓勵家長利用空間動態(tài)跟蹤孩子學習過程,了解孩子發(fā)展情況,關注德育、勞動、日常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參與學校管理活動,加強對孩子空間應用的有效監(jiān)管,引導孩子科學規(guī)范地使用空間,增強家校互動,實現家校共育。
特別是對寄宿制的學生來說,在學校里游戲、電子書都是禁止的,然而周末一到家里,就一切打回原形了,他們或者是坐在電視機前不挪身,或者是捧著手機不放手,而家長對此是一籌莫展。如果 “互聯網+教育”真的是落到實處,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隨時在網絡上找到各自的責任,各種最新動態(tài),讓家校聯系無距離,無障礙,這是不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青少年的各種網癮呢?
科技進步,初衷是希望能為人們帶來各種的好處,但愿“互聯網+教育”能真正地能為我國的教育帶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