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文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根據(jù)實際需要營造與教學目標達成一致的情境或氛圍,以便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快速準確理解書本內容的教學方法。面對小學生,情境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具備特殊的應用價值,尤其值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廣和運用。
一、情境教學的現(xiàn)狀
1.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雖是被教育的對象,但不是被動的,作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必須意識到其主體的地位。小學生求知欲望十分強烈,記憶力也高于他人,還善于效仿,如果老師采取模式單一、形式簡單的教學方式,會因缺少針對性難以挖掘學生具備的潛力。但如果盲目地將各種活躍情境的游戲導入教學,又會導致偏離教學的整體方向。所以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兩難的情況,需要深入考慮到學生的獨立意識,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
2.教師作用理解上的偏差
教育觀念講究與時俱進,我們所說的老師已經不是指掌控課堂的嚴師,也不是正言威儀的長輩,而是面向社會在文化教育上的引導者。如今的教學要求師生之間地位平等,雙方具有關于人性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導演整個課堂的流程,但是不可以抹殺每個學生獨特的表演。同時教師扮演的也不是一個旁觀者或者點評者的角色,如果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相應的情境,卻缺乏有效的指導,那么情境教學的實施也不會獲得好的效果,所以在情景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指導作用。
3.情境教學只停留在表面功夫
情境教學不能過于形式化,所謂的形式化是指單一地注重形式的豐富,這樣就會本末倒置。就好比為學生精心創(chuàng)設詩情畫意的課文情境,卻在鍛煉學生語言文字上過于粗糙簡單,沒有分清課堂內容和形式的主次關系,這種情境教學所帶來的作用就是開創(chuàng)了學生的眼界,加深了對課堂新奇事物的記憶,沒有什么實質上的收獲。
二、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
1.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
生活展現(xiàn)情境是通過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的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首先要依據(jù)教學計劃和教學所處環(huán)境,確定觀察的主題,然后再根據(jù)主題選取具體場景,安排觀察順序,考慮指導觀察啟發(fā)思考的導語,把學生帶入生活的情境。例如在學習《詠鵝》前,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鵝”的活動。語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題材,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有助于學生將課文中描述的形象與生活的原型結合起來,加深體會。
2.以圖畫再現(xiàn)情境
烏什斯基有一句話“圖畫一看,教室里就熱鬧起來了”。圖畫是展開形象的主要手段,課文用語言描寫的情境,通過圖畫再現(xiàn)出來,一下子就變得很具體,看得見也摸得著。因此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符合學生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識特點。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成語串“紅日東升、秋高氣爽、窗明幾凈、書聲瑯瑯”,配有一幅“秋天校園晨讀圖”。在教學時,讓學生先觀察圖畫,并說說畫面的意思,然后出示成語,讓學生讀一讀。這樣圖文對照,把四個成語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四言的題畫詩,圖畫中有成語,成語中有圖畫,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為學生理解成語增強了畫面感。
3.以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以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的。實物演示有兩種,可以是真實的原型實物,也可以是模擬的替代實物。如教學完《游覽動物園》這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去動物園玩的照片或自己搜集的圖片帶進課堂,同學之間互相展示并說一說當時的情景。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以表演體會情境
表演是利用學生的模仿能力為我們的課堂服務。通過表演,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驗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體會語言的內涵,同時表演還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增強學習的效果。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例如教材中的童話、寓言和故事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表演。表演的目的要根據(jù)教學情況進行調整,或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或是為了運用語言,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學生的表演進行指導。以理解課文為目的表演需要學生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表情、動作、語言等體現(xiàn)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并在表演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如《曼谷的小象》一課,小象拉車時的動作“掀、撬”,教師可以讓學生看用一支筆去“掀、撬”桌面的筆盒。通過動作的演示,學生自然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在朗讀時,讓學生配以動作,學生邊朗讀邊演示,興致盎然,體會深刻。
5.以語言描繪情境
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將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使他們形象地感知課文內容。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形成語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描繪情境需要教師的語言形象生動、用詞簡單,符合學生語言發(fā)展水平,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學《松樹和花生果》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綠油油的葉子,金燦燦的小花”,一位教師通過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生活體驗,在講這句話時,教師沒有直接解釋什么是“綠油油”和“金燦燦”,而是先問學生:“前幾天,我們校園中的桂花開了,老師領著小朋友看過了,誰能說說桂花是什么樣呀?”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回憶了相關的生活經驗,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具體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話,自然水到渠成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將學生平時的生活積累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既形象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把握。
6.以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對學生進行角色的分配來閱讀課文,是一種將思想帶入課文的好方法。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自身帶著強烈情感去閱讀課文,分角色的朗讀會讓人有一種未見其人便聞其聲的意境,增進文章的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丶有﹦幼鱽磉M行演示,更能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情境教學對于語文閱讀來說是相輔相成的,合理運用這種方法會使教育成為有生命力的教育,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當孜孜不倦地潛心研究情境教學在閱讀上發(fā)揮的作用,促進閱讀教育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