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素芳, 鄭杰蓉, 趙曉嬋, 李培瑞, 董 靜, 岳秀萍
(太原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太原 030024)
磺胺類藥物作為一類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廣泛用于人類醫(yī)療和養(yǎng)殖行業(yè)。目前在天然水體、家庭廢水、藥廠廢水及污水處理廠出水中均可檢測出低濃度的磺胺類藥物[1-2]。已有研究表明,低濃度磺胺類藥物進入水體環(huán)境后,可誘導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且不易被生物降解,使得該類藥物在水體和其他環(huán)境介質(zhì)中富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構(gòu)成巨大威脅[3-4]。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Z)作為磺胺類藥物的代表,極易在環(huán)境中富集,使耐藥菌株的存活率增大,即微生物抗藥性增強,對人和其他生物疾病的治療造成不利影響[5-7]。因此,SDZ去除技術(shù)以及去除規(guī)律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處理SDZ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處理法。吳南村等[8]采用Fenton法對污水中SDZ進行高級氧化處理,結(jié)果表明Fenton法對受磺胺類藥物污染的水體具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去除率可達到99.8%。但該方法有一定的弊端,當廢水中有機物濃度較高時,H2O2和Fe2+投加量大,操作過程煩瑣,一系列副產(chǎn)物需后續(xù)處理才可得到去除。Ziemiańska等[9]使用TiO2-P25/FeCl3紫外光催化氧化污水中殘余的磺胺類藥物,達到相當明顯的去除效果,但此法的催化劑難以回收,活性成分損失較大以及后續(xù)操作比較復雜,難以進行大規(guī)模的工程運用。與物理、化學方法相比,生物處理法具有設(shè)備簡單、操作方便、投資少、運行費用低、二次污染小等優(yōu)點。但是,由于磺胺類抗生素對生物過程有強烈抑制作用,常規(guī)生物處理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方法將污水處理與能量回收聯(lián)系起來,從而抵消運營成本。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在傳統(tǒng)燃料電池基礎(chǔ)上將其與微生物相結(jié)合,通過電極反應的進行實現(xiàn)廢水的有效處理,同時達到電能回收、降低能耗的目的[10]。Shen等[11]發(fā)現(xiàn)使用MFC去除污水中對硝基苯酚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同等反應條件下的厭氧反應器。該技術(shù)對去除污水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在操作性和功能性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12]。
本實驗選用陰陽室MFC反應器,首次以石墨氈作為電極材料,SDZ為單一底物馴化功能微生物菌群,檢測微生物馴化過程中底物SDZ的濃度變化及其礦化程度,探討MFC反應體系中微生物對SDZ的降解規(guī)律,通過UPLC-MS/MS測定微生物降解SDZ過程中的主要中間產(chǎn)物并推測其代謝路徑。同時采用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記錄微生物馴化初期體系中電壓的變化趨勢,通過功率密度考察MFC的產(chǎn)電性能。最后以大腸桿菌作為受試菌體,在周期末對SDZ降解產(chǎn)物進行毒性檢測,從而驗證此工藝在SDZ污水處理工程中的可適用性和有效性。
本實驗采用MFC對污水中SDZ進行降解,反應器為陰陽室反應器,包括陽極室、陰極室、質(zhì)子交換膜和外電路等。該反應器選擇導電性能好,孔隙率高的石墨氈為電極材料,由石墨棒通過外電路將陽極與陰極連接起來形成閉合回路。構(gòu)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MFC反應器構(gòu)型圖
反應器由有機玻璃制成,陽極室與陰極室的有效體積均為250 mL。陽極室內(nèi)放置SDZ反應液和活性污泥,陰極室內(nèi)為50 mmol/L的鐵氰化鉀溶液。電極材料為直徑3 cm、高度10 cm的柱狀石墨氈,連接外電路的導電材料為直徑4 mm、長20 cm的石墨棒,外電阻為1 000 Ω。外電路用導線與陽極和陰極的石墨棒連接,使整個電路形成閉合回路。MFC在微生物降解SDZ的同時輸出電壓,由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Keithley 2700)收集并在計算機進行記錄,每隔10 min自動記錄一次數(shù)據(jù)。
本實驗活性污泥取自晉中市正陽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濃縮池,該水廠采用SBR污水處理工藝。陽極室內(nèi)活性污泥與反應液的體積比為1∶5,其中反應液為人工模擬SDZ廢水,由一定濃度的SDZ和營養(yǎng)液組成。營養(yǎng)液配比為KCl(0.13 g/L)、NH4Cl(0.31 g/L)、Na2HPO4·12H2O(11.55 g/L)、NaH2PO4·2H2O(2.77 g/L)、Wolfe維生素微量元素液(10 mL/L)、Wolfe礦質(zhì)元素液(10 mL/L),調(diào)節(jié) pH為7.0。本實驗以開路MFC反應器(厭氧反應器)為對照,兩組各設(shè)三個平行實驗,所測實驗結(jié)果在可接受的誤差范圍(1%)內(nèi)取平均值。微生物馴化周期為15 d。反應器啟動后,前兩個月陽極室內(nèi)SDZ濃度為10 mg/L。為了富集更多與SDZ降解相關(guān)的微生物菌群,每周期更換反應液時將反應器中的一半污泥取出,加入等量新鮮污泥。從微生物馴化第三個月開始,每兩個周期將反應體系中SDZ的濃度提高一個水平,SDZ濃度分別為20、30、40 mg/L。每次更換反應液后,在陽極室注入氮氣創(chuàng)造厭氧環(huán)境。在每個周期定期采樣,測定SDZ濃度及總有機碳(TOC)。SDZ濃度為40 mg/L時,用UPLC-MS/MS檢測中間產(chǎn)物,并在周期末對SDZ代謝產(chǎn)物進行生物毒性檢測。
1.3.1 SDZ濃度及TOC測定
首先對實驗所用SDZ(Sigma-Aldrish,99.8%)藥品進行檢測,使用液相色譜儀(Agilent Technologies 1260 Infinity II, RSD <1%)測得本SDZ藥品的加樣回收率為99.1%,因此以下所測結(jié)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次,用孔徑為0.22 μm的有機濾膜對樣品進行過濾后,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樣品中SDZ濃度,流動相為乙腈和甲酸水(5‰),體積比為2∶8,流速為1 mL/min,SDZ檢測波長為270 nm。用0.45 μm的無機膜過濾樣品,由TOC分析儀(TOC-V CPH,島津公司,RSD <1%)測定總有機碳(TOC)和無機碳(IC)。
1.3.2 中間產(chǎn)物的測定
以甲酸水(5‰)(A)為水相,乙腈(B)為有機相,采用UPLC-MS/MS對SDZ代謝產(chǎn)物的樣品進行分析。流動相比例梯度為: 0~4 min: A%∶B%=80∶20; 5~7 min: A%∶B%=60∶40; 8~9 min: A%:B%=80∶20。PDA檢測采用200~360 nm波長的連續(xù)掃描。MS/MS分析使用電噴霧電離(ESI+和ESI-)在50~500 m/z的質(zhì)量掃描范圍內(nèi)進行。
1.3.3 產(chǎn)物生物毒性檢測
為驗證MFC反應體系降解SDZ后,其出水是否對人體健康造成安全隱患,本實驗以大腸桿菌為受試菌體,在周期末對SDZ降解產(chǎn)物進行了毒性檢測,步驟如下:①樣品的準備:從反應器中取出周期末反應液,在高速離心機中離心(8 000 r/min,20 min)后,用直徑為0.22 μm的有機濾膜過濾;②大腸桿菌的培養(yǎng):從-80 ℃冰箱拿出純大腸桿菌,在0 ℃以下的環(huán)境中放置30 min,接種到經(jīng)過高壓滅菌后的LB培養(yǎng)基中進行擴培,直到大腸桿菌進入對數(shù)增殖期進入下一步試驗;③在分別裝有8 mL反應器出水樣品(實驗組)、超純水(空白組)、10 mg/L SDZ溶液(對照組)的離心管中各接種0.5 mL擴培的大腸桿菌菌液,然后加入1.5 mL高濃度LB培養(yǎng)基使得離心管中LB培養(yǎng)基為正常濃度,最后在恒溫培養(yǎng)箱(37 ℃)放置24 h后測定OD600值。
1.3.4 MFC產(chǎn)電性能
為考察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時MFC的產(chǎn)電性能,在反應體系中加入200 mg/L乙酸鈉和30 mg/L SDZ(使得配水中COD更接近實際藥廠廢水),測定MFC反應體系的功率曲線和極化曲線。在反應周期中電壓值最大時,改變MFC外電路的電阻值(Rext),得到不同電阻條件下的電壓及電流(由I=E/Rext可得),其中Rext分別為10、50、100、200、500、700、1 000、2 000、3 000、5 000、7 000、10 000 Ω。電流密度由電流除以石墨氈橫截面積可得。根據(jù)P=E2/R和P=I2R(其中I為電流)可得各個電流密下的功率密度。
MFC反應器啟動后,微生物馴化初期的電壓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由每個周期的電壓變化趨勢可得,在反應初期,MFC系統(tǒng)中的電壓快速升高,20 h左右即可達到最大值。之后體系中的電壓在總體上呈緩慢下降的趨勢,并伴隨微小的起伏波動,為MFC在降解SDZ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氧化還原峰,最終系統(tǒng)中電壓穩(wěn)定在0.2 V左右。
圖2 微生物馴化期MFC電壓
從四個周期電壓變化的整體趨勢來看,隨著微生物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每個周期的最大電壓逐漸變小,馴化初期體系中的最大電壓約為0.8 V,到第四個周期減少到0.45 V。這是由于體系中的SDZ對部分微生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反應體系中微生物活性降低。在微生物馴化過程中,體系中能夠降解SDZ的微生物菌群不斷繁殖累積,而不能適應SDZ環(huán)境的微生物在逐漸衰亡淘汰,從而達到SDZ降解功能菌群馴化的目的。
改變MFC兩端電阻,得到不同Rext下的電壓值。如圖3所示,Rext<1 000 Ω時,隨著Rext的增大,MFC兩端的電壓快速增大,Rext=1 000 Ω時,電壓值為0.604 V;Rext>1 000 Ω時,隨著Rext的增大,MFC兩端的電壓緩慢增加并趨于平穩(wěn)。當Rext增加到10 000 Ω時,MFC兩端電壓為0.676 V。
圖3 MFC中不同外阻條件下的電壓值
此外,本實驗通過測定極化曲線,表征在一定電流條件下MFC可得到的最大電壓。由于MFC受特定微生物菌群的限制,隨著Rext的增大,在系統(tǒng)中有一個最大電壓OCV。如圖4所示,電流密度接近零(Rext為無窮大)時,MFC兩端的電壓最大,OCV為0.698 V。從功率曲線可以看出,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大,功率密度先增大后減小,呈“單峰型”,當電流密度為0.139 mA/cm2時,系統(tǒng)中功率密度是678 mW/m2,為最大功率密度。該實驗中MFC功率密度高于其他碳電極材料(如碳刷、碳布等)的MFC[13]。由此可見,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時,MFC具有良好的產(chǎn)電性能。
圖4 極化曲線和功率曲線
圖5 MFC反應器對SDZ的去除效果
MFC啟動完成后,測定各個周期SDZ的濃度變化。MFC反應體系中微生物對不同濃度SDZ的降解規(guī)律如圖5所示。在微生物馴化第三個月時,反應器中SDZ初始濃度為20 mg/L。反應7 d后,厭氧反應器中SDZ濃度為6.58 mg/L,去除率為67.09%;MFC反應器中SDZ濃度為4.01 mg/L,去除率為79.97%。由此可見,SDZ初始濃度為20 mg/L時,MFC反應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反應體系中SDZ的降解。在微生物馴化第四個月時,反應器中SDZ初始濃度為30 mg/L,反應7 d后,厭氧反應器和MFC反應器中SDZ濃度分別為0.65 mg/L和1.18 mg/L,去除率分別為97.83%和96.07%,兩種反應器對SDZ的降解效果沒有顯著差異。在微生物馴化第五個月時,反應器中SDZ的初始濃度提高到40 mg/L,反應7 d后,厭氧反應器中SDZ去除率為84.19%;MFC反應器中SDZ的去除率為98.23%,比厭氧反應器對SDZ的降解率超出14.04%。因此,在不同濃度水平下,與厭氧反應器相比,MFC反應器對SDZ的降解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從同一組反應器不同SDZ初始濃度的降解趨勢來看,SDZ初始濃度為20 mg/L時,反應初期體系中SDZ濃度急劇減少。對于MFC反應器,反應2 d后體系中微生物對SDZ去除率可達49.37%,之后微生物對SDZ的降解速度減緩,5 d內(nèi)僅降解30.60%;對于厭氧反應器,反應開始1 d后,體系中微生物對SDZ降解率可達53.73%,之后6 d內(nèi)微生物對SDZ僅降解13.36%。這種降解趨勢很大程度上與反應器中微生物所依附的體系有關(guān)。該反應體系中大量微生物附著在活性污泥和石墨氈表面,而活性污泥和石墨氈對有機物也有一定的吸附性。因此,在厭氧和MFC反應體系中,在反應初期大量SDZ吸附于活性污泥和石墨氈的表面,表現(xiàn)出SDZ濃度迅速降低。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去除,而是體系中生物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這些被吸附于活性污泥和石墨氈表面的SDZ會有一部分脫附,體系中SDZ的濃度有所回升,如圖5所示。在上述初期吸附完成后,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的SDZ會逐漸與生物細胞接觸,進入細胞體內(nèi)被微生物降解,使得SDZ得到真正的去除。當SDZ初始濃度為40 mg/L時,整個反應周期內(nèi)反應體系中微生物對SDZ的降解速率基本不變,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對SDZ的吸附和降解達到平衡??梢婋S著功能菌群的馴化,反應體系中微生物對SDZ的降解趨于穩(wěn)定,表明反應器中的功能菌群馴化成熟。
本實驗還測定了不同SDZ濃度條件下TOC的降解率來評價反應體系中SDZ的礦化程度,如圖6所示。隨著SDZ濃度的增大,厭氧和MFC反應體系中的微生物對TOC的去除效果越好,說明隨著微生物的馴化,反應體系對SDZ的礦化程度越大。同時,MFC反應器對TOC的去除率整體上明顯高于厭氧反應器。SDZ的初始濃度為40 mg/L時MFC體系中TOC的去除率可達65.13%,而厭氧反應器僅有51.14%,MFC反應器體現(xiàn)出更好的礦化性能。
總而言之,反應體系中SDZ的初始濃度在各個水平時,反應開始7 d后MFC對SDZ和TOC的去除效率均高于厭氧反應器,由此可見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的MFC反應器對SDZ和TOC的去除有良好的效果。
圖6 TOC的去除率
實驗根據(jù)所測得的主要中間產(chǎn)物,推測了兩種SDZ降解路徑,如圖7所示。本實驗中,SDZ在微生物反應體系中的降解主要包括SDZ水解,硫還原,C—N鍵斷裂等反應。SDZ是由嘧啶部分和磺胺部分構(gòu)成,連接磺胺部分和嘧啶部分的N—H鍵被水解后生成對氨基苯磺酸(P3)。之后體系中微生物代謝SDZ的一條主要路徑是磺胺部分硫的還原,第一步硫還原生成對氨基苯亞磺酸(P4),再脫氨基生成苯亞磺酸(P5),最終P7脫落,形成苯環(huán)(P6)開環(huán)后被微生物降解。
圖7 SDZ降解路徑
由于反應體系中存在硫酸根離子,研究表明硫酸根離子作用于嘧啶環(huán)的C—N鍵,可形成P2,同時N—S鍵斷裂,生成對氨基苯亞磺酸[14],該降解路徑在本實驗中也得到了證實。
圖8 空白組、對照組、實驗組OD600值對比
本實驗對普通的LB培養(yǎng)基(空白組),含有10 mg/L SDZ的LB培養(yǎng)基(對照組),以及用初始SDZ為40 mg/L的MFC周期末反應液配制的LB培養(yǎng)基(實驗組)進行了實驗,每組均設(shè)置三個平行實驗,所測結(jié)果在可接受的誤差范圍內(nèi)(1%)取平均值。如圖8所示,實驗結(jié)果表明,含有SDZ的LB培養(yǎng)基(對照組)在培養(yǎng)大腸桿菌24 h后,OD600值明顯低于空白組和實驗組,而含有周期末反應液的LB培養(yǎng)基(實驗組)與普通LB培養(yǎng)基(空白組)的OD600值基本一致。由此可見,LB培養(yǎng)基中的SDZ對大腸桿菌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MFC周期末反應產(chǎn)物對大腸桿菌的生長并無抑制作用。因此使用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的MFC降解污水中的SDZ無生物毒性,屬于綠色環(huán)保的污水處理工藝,可用于實際污水處理過程。
首次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采用陰陽室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中的SDZ,主要性能表現(xiàn)如下。
(1)最優(yōu)初始條件:當微生物馴化第五個月時,反應器中 SDZ初始濃度為40 mg/L,MFC反應器對SDZ的去除效果最好,此時微生物已馴化成熟。
(2)實驗結(jié)果和應用優(yōu)勢:SDZ初始濃度為40 mg/L時,MFC對SDZ的去除在7 d內(nèi)可達98.23%,且優(yōu)于厭氧反應器,體現(xiàn)出良好的降解性能; MFC反應器對SDZ的礦化率在第7 d可達到65.13%,明顯高于厭氧反應器,體現(xiàn)出良好的礦化性能; 以石墨氈為電極材料的MFC體系中最大功率密度為678 mW/m2,最大電壓OCV為0.698 V,具有良好的產(chǎn)電性能; 產(chǎn)物生物毒性檢測結(jié)果表明 MFC反應器出水無生物毒性,因而該技術(shù)為一項綠色、環(huán)保的技術(shù)。
(3)反應過程與機制:MFC反應體系中的微生物降解SDZ主要有兩條路徑,包括SDZ水解,磺胺部分硫的還原,嘧啶部分C—N鍵的斷裂等化學反應,表明反應體系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共同作用,通過MFC加快電子轉(zhuǎn)移效率,從而促進污水中SDZ的生物降解。
使用MFC降解廢水中的SDZ,是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微生物技術(shù)。從本研究的角度來看,對傳統(tǒng)MFC降解SDZ的代謝機理和功能微生物菌群的豐度和地位進行深入研究,可為污水處理廠的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將MFC對SDZ的降解引申為對多種抗生素的降解,同時通過對MFC反應器結(jié)構(gòu)和電極材料進行改造,在提高底物降解效率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反應器的產(chǎn)電性能,從而實現(xiàn)污水處理的資源化,并將其應用于實際藥廠廢水的治理,同樣具有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