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桂,黃 茜,鐵婷婷,旦 祥,楊占銀,胡 艷,林 濤
(1.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科,西寧 810001;2.海南州人民醫(yī)院,海南州 813000)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原低氧可致脂質代謝異常、巨噬細胞過度聚集、血管再生、炎性相關因子和低氧誘導因子表達,使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1]。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表明,在高原缺氧環(huán)境下,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增加[2]。然而高原地區(qū)藏、漢族人群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及誘發(fā)機制有所不同,玉樹地區(qū)藏族健康體檢人群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水平高于漢族[3],藏族腦梗死患者血漿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漢族腦梗死患者[4]。本研究擬觀察、分析青海海南地區(qū)藏、漢族頸動脈斑塊發(fā)生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hs-CRP的水平關系及民族間差異。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篩查在青海海南地區(qū)居住20年以上且40歲以上的有不同卒中危險因素和不同生活方式的藏、漢族居民700余例,從中選取350例作為研究對象,剔除不愿參與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包括抽血、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或上述檢查信息不全者32例,最終納入研究對象318例,其中藏族171例[男89 例,女82 例,年齡42~79(61.5±15.1)歲]、漢族147例[男 75 例,女 72 例,年齡44~80(62.3±16.4)歲]。使用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干預項目風險評估表分組:低危組[男58例,女52例,年齡41~71(56.7±12.0)歲,藏族60例,漢族50例];中危組[男56例,女50例,年齡43~74(58.1±12.4)歲,藏族58例,漢族48例];高危組[男54例,女48例,年齡44~72(59.1±12.5)歲,藏族53例,漢族49例]。
入組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青海大學醫(yī)學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組標準:在海南地區(qū)居住20年以上且40歲以上的有不同卒中危險因素和不同生活方式的藏、漢族居民。排除標準:(1)既往有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史患者;(2)數(shù)據(jù)不全者;(3)有嚴重的全身性或其他內科疾病,或近1周內有感染史者;(4)因年齡、文化水平低等不能配合檢查或問卷調查者。
1.3.1 資料收集方法:收集被篩查者的臨床基線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居住高海拔年限、教育程度、既往病史和合并高血壓病(未服用降高血壓藥物時,非同日3次靜息后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壓藥[5])、糖尿病[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有明確糖尿病病史[6]]、血脂異常[總膽固醇(TC)>5.72mmol/L,三酰甘油(TG)>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mmol/L[7]]及吸煙(吸煙>10支/d,持續(xù)5年以上)、鍛煉、卒中家族史等情況。
1.3.2 調查方法:由統(tǒng)一培訓并參加既往卒中篩查工作的本科臨床醫(yī)師參照《2014年度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干預項目技術規(guī)范》,以面對面的方式逐一進行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和血糖、血脂化驗(均采用快速檢測儀器)。對8項危險因素{高血壓病或正在服用降壓藥;心房顫動;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缺乏鍛煉(鍛煉標準為每周鍛煉超過3次,每次超過30 min,持續(xù)時間超過1年 );明顯超重或肥胖[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6kg/m2];有卒中家族史}進行卒中危險因素風險評估(每項為1分)。卒中危險因素風險評估≥3分評定為卒中高危人群;風險評估<3分,但有高血壓病或糖尿病或心房顫動等慢性病者評定為卒中中危人群;風險評估<3分,且無高血壓病或糖尿病或心房顫動者評定為卒中低危人群。
1.3.3 血樣采集與保存方法:將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 2份(其中1份置BD真空采血管,K3-EDTA 抗凝)離心(3000r/min,10min,離心半徑8cm)后所獲血漿冷凍保存于冰箱(-30 ℃),采用北京九強生物公司GS181Z2試劑利用循環(huán)酶法測定血漿Hcy水平(正常值:3~12μmol/L)、德國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品有限公司OQIY21試劑利用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漿hs-CRP水平(正常值:0~3 mg/L)。
1.3.4 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按《中國腦卒中血管超聲檢查指導規(guī)范》[8],應用深圳邁瑞公司M7Series便攜式彩色超聲診斷儀測量雙側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IMT>1.0 mm 定義為增厚,IMT>1.3 mm 定義為斑塊。
318例居民中,71例檢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為22.3%,其中藏族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為26.9%(46/171),漢族檢出率為17.0%(25/147),藏族檢出率高于漢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藏、漢族居民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情況表[例(%)]
藏、漢族居民中,與頸動脈斑塊陰性者比較,陽性者血漿FBG、TC、HDL-C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血漿Hcy、hs-CRP、TG、LDL-C及IMT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漢族陽性者比較,藏族陽性者血漿TG、LDL-C、IMT、FBG、TC及HDL-C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血漿Hcy增高、hs-CRP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漢族陰性者比較,藏族陰性者血漿TG、LDL-C、IMT、FBG、TC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血漿Hcy增高、hs-CRP和HDL-C水平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頸動脈斑塊陽性和陰性者相關指標比較情況表
續(xù)表: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藏、漢族居民IMT與血漿Hcy、hs-CRP、LDL-C水平呈正相關,與TG水平無相關性。見表3。
表3 IMT與各指標相關性分析情況表
以頸動脈斑塊形成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漿Hcy和hs-CRP水平、IMT是藏、漢族居民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5。
表4 藏族居民頸動脈斑塊形成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情況表
表5 漢族居民頸動脈斑塊形成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情況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青海海南地區(qū)藏族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于漢族,藏族血漿Hcy水平高于漢族,血漿hs-CRP水平低于漢族。提示,血漿Hcy、hs-CRP水平影響頸動脈斑塊發(fā)生。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及其影響因素對防治腦卒中有重要作用。有關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結果提示,年齡≥50歲的居民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52.6%,影響頸動脈粥樣硬化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9]。我們觀察發(fā)現(xiàn),青海海南地區(qū)居民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22.3%,檢出率低與我們研究中納入研究對象為40歲以上居民及除外既往已發(fā)生腦卒中和TIA患者有關。其中發(fā)現(xiàn)藏族頸動脈硬化斑塊檢出率高于漢族,查閱文獻,既往無類似報道,今后工作中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觀察。
Casado-Naranjo I等發(fā)現(xiàn)[10],亞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漿Hcy水平和遺忘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有明顯關系。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Hcy與顱內動脈硬化斑塊性質有關,聯(lián)合評價(Hcy水平和動脈硬化斑塊性質)有助于對缺血性卒中進行危險分層[11]。陳偉君[12]發(fā)現(xiàn),葉酸聯(lián)合維生素B12治療可有效改善高血壓合并高Hcy患者頸動脈硬化情況,且降低Hcy水平,促進血脂代謝恢復正常。以上結果均提示血漿Hcy影響頸動脈硬化發(fā)生。我們觀察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陽性組血漿Hcy水平明顯高于頸動脈斑塊陰性組,頸動脈斑塊與血漿Hcy水平呈正相關,血漿Hcy在青海海南地區(qū)動脈硬化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發(fā)現(xiàn)藏族人群血漿Hcy水平明顯高于漢族人群。類似研究報道有[13],青海高原藏、漢兩民族H型高血壓患者血漿Hcy、葉酸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的影響因素,高原藏族H型高血壓患者血漿Hcy水平高于漢族。劉毓剛等[14]發(fā)現(xiàn),西南地區(qū)藏族人群血漿Hcy水平均高于彝族及漢族同性別同年齡階段組。推測其機制可能與藏族飲食習慣以肉類高蛋白、高脂肪為主,同時嗜酒,攝入較少綠葉蔬菜及植物蛋白等有關。有關血漿Hcy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機制如下,Hcy增加氧化應激及其信號通路,導致血管炎性反應,還通過內質網(wǎng)應激引起血管損害,同時分別通過DNA去甲基化和甲基化上調病理基因和下調保護基因引起血管損害[15]。
血漿hs-CRP作為臨床上常用監(jiān)測炎癥反應的因子,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過程。一項長達13年的研究結果顯示,CRP與動脈粥樣斑塊的檢出率、總斑塊面積有關[16]。關于頸動脈斑塊形成與血漿hs-CRP關系的研究結果有,對糖尿病患者隨訪3.8年后發(fā)現(xiàn),血漿hs-CRP水平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相關[17];Huang X等[18]的研究發(fā)現(xiàn),hs-CRP水平與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相關。我們的既往研究結果顯示,高原缺氧環(huán)境下,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漿hs-CRP水平增高[2]。本研究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陽性組血漿hs-CRP水平明顯高于陰性組,藏族血漿hs-CRP低于漢族,查閱文獻,既往無類似研究和報道,今后工作中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觀察。
本研究不足之處,未觀察不同高海拔地區(qū)藏、漢族不同腦卒中危險人群,未設平原地區(qū)對照組,樣本量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