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穎,陳衛(wèi)園,許 莉
(永康市婦幼保健院 1.藥劑科;2.新生兒科,浙江 永康 321300)
作為暴露于內、外環(huán)境的重要調節(jié)因素之一,腸道菌群因受分娩方式、胎齡、出生體重、喂養(yǎng)方式、遺傳因素、周圍環(huán)境因素、抗菌藥使用等多方面的影響,在新生兒生后12個月內出現(xiàn)不斷演變,直至2~3歲時才逐漸趨于成人[1]。在多種影響因素中,抗菌藥的使用對小兒腸道菌群失調的影響較大。國外研究顯示,相比早期未應用抗菌藥的早產兒,應用抗菌藥者鏈球菌、腸桿菌和腸球菌含量顯著升高[2]。但目前國內有關早產兒生后早期使用抗菌藥對其腸道菌群影響的相關研究報道并不多見。為此,本研究選取了120例早產兒,分析聯(lián)合應用抗菌藥對其腸道菌群含量的影響。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永康市婦幼保健院就診的120例早產兒,根據患兒生后7天內是否應用抗菌藥將其分為用藥組(87例)和未用藥組(33例)。用藥組納入標準:于本院分娩的早產兒(孕周<37周);符合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的治療指征;生后7天內使用抗菌藥,且使用時間超過3天。未用藥組納入標準:于本院分娩的早產兒(孕周<37周);無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的用藥指征。排除標準:伴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敗血癥等疾??;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等。本研究內容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部門審核批準,且經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早產兒的性別、分娩方式、使用呼吸機、腸內營養(yǎng)開始時間、母親孕期感染史和產前應用抗菌藥史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早產兒生后均采用奶粉喂養(yǎng),用藥組的胎齡和出生體重均明顯低于未用藥組(均P<0.05),腸外營養(yǎng)持續(xù)時間明顯長于未用藥組(P<0.05),見表1。
用藥組依據抗菌藥種類的不同,分為聯(lián)合用藥組(49例)和單用青霉素組(38例);其中,單用青霉素組主要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國藥準字H20153415)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國藥準字H20163183),用量30mg,每日3次,用藥時間為3~10天;聯(lián)合用藥組給予青霉素類+頭孢類,青霉素類藥物與單用青霉素組相同,頭孢類藥物主要包括頭孢哌酮舒巴坦(國藥準字H20150932)或頭孢他啶(國藥準字H20164725),用量40mg,每天1次,用藥時間為8~14天。
表1 兩組早產兒臨床基本資料的比較結果
兩組早產兒均分別于出生后2周及4周時各采集1次糞便樣本,即刻置于-20℃環(huán)境下凍存,7天內移至-80℃冰箱中。通過16S rRNA高通量測序方法檢測患兒糞便菌群含量,并記錄菌群豐度、多樣性及每樣本在門水平、屬水平上的分布情況。
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腸道菌群ACE豐度指數(shù)與未用藥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一致,均為2.91;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腸道菌群ACE豐度指數(shù)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未用藥組與用藥組早產兒腸道菌群豐度和多樣性的比較結果
在門水平上,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擬桿菌(5.97% vs.0.63%)、放線菌(3.95% vs.0.14%)和厚壁菌(41.22% vs.15.06%)含量均較未用藥組升高(Z值分別為2.56、3.01、7.67,均P<0.05),變形桿菌含量(47.68%)較未用藥組(82.14%)明顯下降(Z=6.47,P<0.05);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擬桿菌(1.62% vs.0.15%)、放線菌(2.98% vs.0.27%)和厚壁菌(36.87% vs.30.25%)含量均較未用藥組升高(Z值分別為2.67、2.84、2.01,均P<0.05),變形桿菌含量(56.07%)較未用藥組(67.24%)明顯下降(Z=4.16,P<0.05)。
在屬水平上,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乳酸桿菌、腸球菌和鏈球菌含量均較高,梭菌、埃希菌、擬桿菌、雙歧桿菌、克雷伯菌含量均較低;其中,用藥組梭菌(2.14% vs.6.06%)、克雷伯菌(2.05% vs.12.35%)、埃希菌(8.96% vs.45.07%)含量均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Z值分別為2.18、4.65、23.05,均P<0.05),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梭菌(2.02% vs.5.56%)和克雷伯菌(4.14% vs.20.14%)含量均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Z值分別為2.08、5.17,均P<0.05)。
聯(lián)合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4周時的腸道菌群ACE豐度指數(shù)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與單用青霉素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單用青霉素組與聯(lián)合用藥組早產兒腸道菌群豐度和多樣性的比較結果
在門水平上,聯(lián)合用藥組與單用青霉素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擬桿菌(1.25% vs.9.73%)、放線菌(1.28% vs.7.33%)、厚壁菌(35.87% vs.42.25%)和變形桿菌(58.78% vs.39.65%)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1.45、0.24、0.22、1.14,均P>0.05);聯(lián)合用藥組與單用青霉素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擬桿菌(0.08% vs.2.75%)、放線菌(2.17% vs.4.54%)、厚壁菌(41.46% vs.35.07%)和變形桿菌(51.24% vs.61.06%)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0.96、0.94、0.52、0.19,均P>0.05)。
在屬水平上,聯(lián)合用藥組與單用青霉素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乳酸桿菌(0.09% vs.0.21%)、雙歧桿菌(0.24% vs.0.77%)、腸球菌(0.32% vs.1.94%)和鏈球菌(4.06% vs.10.38%)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0.22、0.29、0.09、1.20,均P>0.05);聯(lián)合用藥組與單用青霉素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乳酸桿菌(0.02% vs.0.18%)、梭菌(7.56% vs.1.13%)和克雷伯菌(2.06% vs.0.42%)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0.33、0.21、0.58,均P>0.05),但聯(lián)合用藥組的雙歧桿菌含量(0.08%)較單用青霉素組(2.14%)明顯下降(Z=2.57,P<0.05)。
臨床上孕婦經剖宮產時多使用抗菌藥進行預防抗感染治療,而由于早產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圍產期出現(xiàn)多種高危感染因素,使得對該類新生兒生后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的治療率顯著升高[3-4]。因此,早產兒和剖宮產分娩兒抗菌藥暴露率明顯升高,使之后期出現(xiàn)各種疾病的風險性隨之升高[5]。國內研究指出,早產兒腸道微生物菌落結構異常和多樣性改變可能是導致喂養(yǎng)不耐受的主要原因[6]。另有多項研究報道,腸道菌群失調與兒童后期肥胖[7]、過敏性疾病[8]、糖尿病[9]、炎癥性腸病[10]及孤獨癥[11]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不可否認的是,早產兒生后早期各類抗菌藥的使用對其腸道菌群可產生較大的影響。
有研究認為早產兒應用慶大霉素和氨芐青霉素后,其生后7天內腸道菌群多樣性并無明顯變化,但在8~21天時腸道菌群多樣性顯著減少[12]。本研究顯示,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腸道菌群ACE豐度指數(shù)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均稍低于未用藥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聯(lián)合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腸道菌群ACE豐度指數(shù)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均稍低于單用青霉素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上述研究存在不同觀點的原因可能是因抗菌藥物種類和療程不同而引起,需今后進一步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用藥組早產兒胎齡明顯小于未用藥組,出生體重明顯低于未用藥組,該差異可能對其菌群組成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臨床中發(fā)現(xiàn)使用抗菌藥的早產兒胎齡和出生體重均普遍偏小,而未使用抗菌藥者胎齡和出生體重均偏大,因此難以排除該混雜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顯示,胎齡為34~36周的早產兒生后早期以厚壁菌為優(yōu)勢菌,而變形桿菌次之,但在生后10~14天時變形桿菌含量逐漸升高,并成為優(yōu)勢菌[13]。另有研究表明,在屬水平上,應用抗菌藥的早產兒腸道內鏈球菌、腸桿菌和腸球菌含量較未用藥者均顯著升高,且可檢出梭菌和韋榮球菌[14]。還有研究指出,胎齡低于32周的早產兒早期使用慶大霉素和氨芐青霉素1~4天后,其腸道菌群主要為腸桿菌,且腸球菌和葡萄球菌含量均明顯低于未使用抗菌藥者[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門水平上,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擬桿菌、放線菌和厚壁菌含量均較未用藥組升高,變形桿菌含量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擬桿菌、放線菌和厚壁菌含量均較未用藥組升高,變形桿菌含量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在屬水平上,用藥組早產兒生后2周時的乳酸桿菌、腸球菌和鏈球菌含量均較高,梭菌、埃希菌、擬桿菌、雙歧桿菌、克雷伯菌含量均較低,其中用藥組的梭菌、克雷伯菌、埃希菌含量均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梭菌和克雷伯菌含量均較未用藥組明顯下降。本研究與上述研究報道存在部分不同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胎齡、出生體重、抗菌藥的選擇及使用療程上存在差異而引起,需今后進一步分析。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門水平上,聯(lián)合用藥組與單用青霉素組早產兒生后2周、4周時擬桿菌、放線菌、厚壁菌和變形桿菌含量均未出現(xiàn)明顯差異;但在屬水平上,聯(lián)合用藥組早產兒生后4周時的雙歧桿菌含量較單用青霉素組明顯下降。結果提示,早產兒出生后早期聯(lián)合應用多種抗菌藥物者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較單用青霉素者更明顯。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生后早期聯(lián)合應用多種抗菌藥物者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較單用青霉素者更加明顯,抗菌藥物的應用可導致早產兒腸道菌群改變,主要表現(xiàn)在梭菌、擬桿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含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