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而給予治療干預后,在對對照組學生相比的情況下,實驗組學生的評分更低,其差異顯著,存在組間統計學比較意義"/>
胡武清
摘? 要:目的:探究按摩方法配合針灸治療學生肱骨外上髁炎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校100例學生展開研究工作,研究時間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將其分為2組,一組給予單純的針灸治療方法,為對照組,人數50人;另一組給予按摩配合針灸治療方法,為實驗組,人數為50人,對2組學生的效果組間差異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治療前,2組學生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差異基本相似,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給予治療干預后,在對對照組學生相比的情況下,實驗組學生的評分更低,其差異顯著,存在組間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同時,2組學生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給予學生針灸治療后,其偶爾出現針感殘留,在休息后得以消失。結論:針對肱骨外上髁炎問題給予治療工作,需要將按摩配合針灸治療方法進行應用,其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不良反應,適用于體育課學生的治療工作。
關鍵詞:按摩配合針灸治療? 學生? 肱骨外上髁炎?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80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a)-0030-02
就肱骨外上髁炎來說,其也是人們常聽的網球肘問題,在學生開展體育課活動中常有發(fā)生。其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點處出現肌腱勞損問題,或是具有發(fā)炎情況而導致的一種癥狀,主要表現為肘關節(jié)外疼痛,或是具有壓痛感。針對此問題展開治療工作,通常將針灸治療方法或是按摩方法進行應用,但是根據相關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將2種方法進行聯合使用,其對應的效果更為顯著。本研究將以此進行入手,對比分析單純針灸治療方法和針灸治療方法聯合按摩治療方法效果的組間差異。
1? 學生資料分析和不同干預方法
1.1 學生資料
選取本校100例學生展開研究工作,研究時間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將其分為2組,一組給予單純的針灸治療方法,為對照組,人數50人;另一組給予按摩配合針灸治療方法,為實驗組,人數為50人。其中,實驗組中,男37例,女13例,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平均年齡為(20.56±2.10)歲。對照組中,男39例,女11例,學生的年齡選取范圍為18~22歲,年齡中位數為(21.08±2.09)歲。2組學生資料比較差異較小,P>0.05,可實現組間差異比較。
1.2 干預方法
本研究給予實驗組學生針灸治療聯合按摩治療方法,而對照組學生則采用單純的針灸治療方法。所有學生的干預治療均為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0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需要暫停治療,時間為2d,然后繼續(xù)給予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工作,共治療2個療程[1]。在實際實施治療工作前和療程干預結束后,需要將視覺模擬量表評分進行應用。
按摩方法:幫助學生選取坐位,促進其屈肘并處于放松狀態(tài),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首先需要將學生的肘部一只手托起,而另一只手則需要從上而下的從上臂中部到其腕關節(jié)處,給予其揉法和拿法干預,共實施10遍左右。其次,需要從學生的肘部開展,延伸到腕肌給予其一指禪推法操作,操作過程中的重點為阿是穴。然后要拇指對阿是穴進行彈撥,保證力道,保證其與肌腱形成垂直效果,要保證先彈深層,再彈淺層,實際實施時要在學生具有酸痛感時為宜。隨后選取學生的曲池、合谷、陽溪、手三里和尺澤、外關等穴位進行點揉,讓學生具有溫熱感。再從學生的上臂奧前臂位置用手進行揉搓,次數在10遍左右,操作者要一只手對阿是穴進行電壓,一只手握住學生的手,引導其展開肘關節(jié)向內外進行旋轉,次數分別為5次。操作過程中需要對時間進行有效控制,使其被維持在15min左右,完成相關操作后,要讓學生的前臂處于休息位[2]。
針灸方法:幫助學生選取坐位或是仰臥位,給予其常規(guī)消毒處理,并將華佗牌的40mm一次性針灸針進行應用,主要將其作用在曲池、合谷、手三里、肘髎、阿是穴和外觀等穴位,在給予其針刺后,需要留針30min左右。
1.3 統計學方法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0.0為工具,對此次研究中所出現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資料()的比較結果予以t值驗證,對計數資料(n,%)的比較結果予以x2值驗證,當結果呈現出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分析價值。
2? 結果
治療前,2組學生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差異基本相似,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給予治療干預后,在對對照組學生相比的情況下,實驗組學生的評分更低,其差異顯著,存在組間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同時,2組學生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給予學生針灸治療后,其偶爾出現針感殘留,在休息后得以消失(見表1)。
3? 討論
就肱骨外上髁炎情況來說,其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發(fā)于體育課和運動員中。從現代醫(yī)學理論進行入手,其通常認為肱骨外上髁炎的發(fā)生,是由肱骨外上髁伸肌總腱受到反復牽拉刺激效果后,出現慢性勞損問題,進而對肌肉纖維、韌帶和局部血管等造成過度牽拉效果,導致伸腕肌附著點處所表現出的系內撕裂情況,甚至導致出血情況問題的發(fā)生,在人體進行自我修復的過程中,其還很容易導致局部粘連等情況的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人體進行伸肌用力收縮的情況,則會導致粘連撕裂問題的發(fā)生,進而出現肉芽組織反應的增強,會導致刺激作用下生成典型的肘外側疼痛[3]。就肱骨外上髁炎來說,也是人們常聽的網球肘問題,在學生開展體育課活動中常有發(fā)生。其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點處出現肌腱勞損問題,或是具有發(fā)炎情況而導致的一種癥狀,主要表現為肘關節(jié)外疼痛,或是具有壓痛感[4]。針對此問題展開治療工作,通常將針灸治療方法或是按摩方法進行應用,導致其疼痛問題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是伸肌總腱深處所出現的血管神經在穿過肌腱和筋膜時所受到的卡壓情況而造成的。根據相關數據結果顯示,血管神經束收到卡壓是導致疼痛發(fā)生的主要因素。而就學生來說,其在用力方法不正確、上肢運動項目較多等情況下,就很容易導致肌肉負擔的增加,進而對伸肌總腱造成過度牽拉等。對此問題進行干預,通常需要將按摩方法和針灸方法進行應用,但也有相關數據結果顯示,將針灸方法和按摩方法進行聯合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其治療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學生的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差異基本相似,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給予治療干預后,在對對照組學生相比的情況下,實驗組學生的評分更低,其差異顯著,存在組間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同時,2組學生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給予學生針灸治療后,其偶爾出現針感殘留,在休息后得以消失。
綜上所述,針對肱骨外上髁炎問題給予治療工作,需要將按摩配合針灸治療方法進行應用,其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不良反應,適用于體育課學生的治療工作。
參考文獻
[1] 邱燕春.按摩配合針灸治療運動員肱骨外上髁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100-102.
[2] 朱靜.圍刺法配合電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
[3] 李濤.頸椎關節(jié)整復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4] 徐廣倫.推拿理筋補瀉手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
[5] 郭寶東.推拿加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60例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2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