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
《桂子山上的樹》是曉蘇的新書。全書分成人與事、山與水、談與話、感與言、序與跋等五個小輯,收文四十四篇。曉蘇的筆觸細膩,文風可親,讀來如西窗夜談,聽一位有學問有閱歷有風骨的師長,說些山上的故事,人世的感懷。聽著聽著,便聽入神了,推窗往外看出去,卻是一扇青山,樹木繁盛,郁郁蔥蔥,已教人忘卻了窗外本該矗立的鋼筋水泥叢林。
這本有味道的書,里面有曉蘇幾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在體悟與心路歷程。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創(chuàng)作有意思的小說,有意義的小說,有良心的小說,有鄉(xiāng)土味的小說,書里的幾篇文章,對他這種堅定的有些“固執(zhí)”的創(chuàng)作思想,做出了解讀和詮釋,面對面講給你聽。同時,作者在這本書里的信筆抒懷,又超脫了文壇老將這個單純角色,這里面有父母深情,有師友舊事,有山水勝景,有泥土芬芳,有打動人心的真性情,真感悟。
我和曉蘇同鄉(xiāng),自小生長在鄂西北??档纳介g林下,對于那片歷史上的楚文化原鄉(xiāng)、迄今仍保持幾分原始味道的土地,共享一份特殊的鄉(xiāng)情;更是因為我曾在桂子山上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度過了一段求學成人的難得時光。我是曉蘇的學生,我熟悉他在書中描繪和重現的時空片段,熟悉他筆下的山,山上的樹。其實,我也是一棵樹。正是因為有這種不尋常的淵源,我對曉蘇的這本書,也就有了一種不尋常的感情。對于我們曾經在桂子山上萌發(fā)生長的人來說,這本書里的文字,帶著當年令人忘懷的陽光和雨露的味道,承載了一種共同的記憶。甚至,這不只是一座桂子山,它也是珞珈山、喻家山、獅子山、南望山……是大江南北一座座書聲瑯瑯、大師棲止、道統(tǒng)相繼的精神之山,是曾在這些山上扎下根來,散開枝葉,不斷積累知識、凝練思想、打磨人格的一代代人。
從書自身來說,雖然它是曉蘇近年來散見各處文章的一個結集,各篇文章的時代、主題、手法各不相同,但細細品讀,卻并不散亂,自有一番脈絡隱沒其間。全書脈絡的關鍵節(jié)點,也就是書眼所在,是《桂子山上的樹》這篇與書同名的文章。這篇文章有個緣起,它本是2015年夏天,曉蘇在華中師范大學畢業(yè)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的發(fā)言,對于畢業(yè)生的一番臨別贈言。當時,這篇臨別贈言,在微博、微信、QQ空間等不同網上平臺快速走紅,引起了很多畢業(yè)生、很多年輕人的共鳴,這里面也包括我。
在這篇文章里,曉蘇從梧桐、香樟、桂子這些植物界的有型之樹;寫到伴我們背誦唐詩宋詞、迎接父母、約見老鄉(xiāng)、迎來第一次擁抱或親吻的人生路標之樹;又寫到那些如枝繁葉茂的蒼天巨木一般,學識淵博、人品厚重的大師之樹,如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文藝理論家王先霈先生……一層層抽絲剝繭,將樹的姿態(tài)、樹的品格,樹的審美趣味娓娓道來,最后,再向即將下山奔赴全新人生舞臺的畢業(yè)生們,寄予希望他們成長為大樹的殷殷期望。
曉蘇將人生修煉比作樹木成長,他深刻而凝練的總結出其中必備的三個條件:要有知識的積累、要有思想的照耀、要有人格的支撐。對我而言,這篇文章是常讀常新的,它從我耳邊帶著溫度與情感的嗓音聲線,變成傳播迅猛的屏上字符,又變成此刻手中安靜而雋永的鉛印文字,這是一種余音繞梁般的弦猶在耳,人生兜兜轉轉中的弦歌不輟,提醒我在下山之后的日子里,始終記得那座曾經大樹參天,小樹萌發(fā)的綠色之山,始終記得時不時就自我審視,對照樹的扎根不倒、樹的挺拔不媚、樹的常綠不靡,來修正自己的為學,任事,立身。
不過,下山經年之后,特別是在有了一些實際工作經驗之后,當我捧起此書,重讀此文,又一次側身于曉蘇筆下的蒼翠桂子,自己的體會不知不覺卻又多了一層。先前自己想的可能更多是樹,如何像樹一樣生長;而現在的關注點,開始由樹到山了。
回想下山這幾年,我踏入社會完成角色轉換,試著承擔一些責任,做一些有益的事,在繼續(xù)保持樹木一般生長姿態(tài)和自省精神的時候,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也開始慢慢學會了山的思維方式,考慮如何像山一樣,為更多樹木的枝繁葉茂做點事情,至少是不要拖后腿,這也是一種成長。而此次此刻,讀曉蘇的文字,則可以讓我這種成長變得更加自覺一點。在我每一天的工作中,我能不能給成就他人創(chuàng)造土壤;我能不能在更大的范圍內,為陽光變得更充足,空間變得更開拓,這是我從今以后要更多考慮的事情。
這便是一本好書的魅力和價值所在,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閱讀快感和審美體驗。而且,它們會和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人生際遇發(fā)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反應的結果并不相同,但無論是什么,人生體會的層次和色彩,都變得更加豐富起來,猶如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萬里青山。
(作者單位:中共荊門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