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永
發(fā)生瘟疫,是人類的災難;發(fā)生戰(zhàn)爭,是人民的災難;發(fā)生金融危機,是各行業(yè)的災難。災難,是人們最怕的東西,可能是自然導致,也可能是人為導致,但無論是什么導致的,它都是我們心底最歇斯底里的恐怖。筆者寫這篇文章,很明顯不是為了描述常規(guī)意義上的災難,而是為了探討企業(yè)日?;臑碾y是什么,筆者提出把災難分成兩種,一種叫顯性災難,另一種叫隱性災難。
人們對顯性災難,像瘟疫、地震、暴亂、犯罪等等,都有著強烈的認知和盡可能的預防,因為這些顯性災難的恐怖,已經讓我們或直接或間接地感知到了它的威力。與顯性災難相比,筆者認為真正恐怖的是隱性災難,因為它隱性的特點,常常不被人們所感知,或者即使感知到了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隱性災難,不在明處在暗處,不在宏觀在微觀,假如我們一直不聞不問、不以為然的話,它們可能會造成無可抵擋、無可預防的災難。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分享幾個在日常企業(yè)經營中很常見的隱性經營災難,從而引起企業(yè)經營者們對隱性災難的重視和反思。面對筆者要分享的這些災難認知,可能很多企業(yè)經營者到今天依然不以為然,依然習以為常,因為沒有短期的顯性危害,反而讓老板們在錯誤道路上愈演愈烈,最終可能要了企業(yè)的命,希望這篇分享,能讓中小企業(yè)的生命周期加長一點。
為什么世界上會出現商業(yè)?因為人有需求,從而帶起來了市場供應。需求本該是一切的起點,但這個起點,到今天,還沒有被很多中小企業(yè)所重視,因為很多企業(yè)根本沒有考慮過顧客的需求問題,現在正在賣的產品,正在上的設備,要么是拍腦袋上的,要么是模仿對手上的,很少有經過細致調研,進行市場細分且明確目標市場的正規(guī)操作。筆者認為企業(yè)最大的風險就在于此,投資、擴廠、增加產能的依據,不是對目標市場的深度洞察,而是根據老板拍腦袋的判斷和對競爭對手、行業(yè)龍頭的表面觀察,這樣的擴產擴容風險是最大的。
隨著改革開放后的迅猛發(fā)展,我國市場已基本上由商品短缺的賣方市場,逐漸進入商品豐富而過剩的買方市場。以前在賣方市場,有貨有產品就是皇帝,商家話語權很高,但進入買方市場,市場供應過剩,以前同類產品幾家賣,現在幾十萬家賣,話語權早就轉移給了消費者。到今天的市場狀態(tài),很多企業(yè)的老板還在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認知、粗淺的判斷決定產品設計、產能投資等問題,很有可能會給企業(yè)帶來災難。
要記住,進入買方市場后,你的產能投資、產品創(chuàng)新、營銷傳播等策略的出臺依據,必須是從顧客需求中來,而不是從老板欲望中來,這是筆者要分享的第一個隱性災難。
價格戰(zhàn)的競爭災難
價格被稱為在中國最好用的競爭武器。原因不言而喻,價格一度是很多消費者排名第一的評估代價的標準,因此它被選作最普遍的競爭方法是有群眾基礎的。在筆者看來,價格競爭策略有三個基本原因。
一是簡單省事好上手。普通商人,即使沒有多少知識文化,也能隨行就市地推行價格戰(zhàn)。
二是消費者買賬。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期的大眾,清楚兜里干癟的痛苦,因此,即使再想要好東西,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口袋,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大眾消費者的選擇。
三是因為有成本紅利。中國改革開放后,人口紅利、市場紅利、政策紅利、技術紅利,一波又一波,企業(yè)借助紅利實現壓縮成本的競爭優(yōu)勢,手里還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支撐,可以去降價。
因此,大部分企業(yè)才敢去降價,在價格戰(zhàn)的洗禮下,很多價格敏感度高的消費者和渠道商,都乖乖就范了,好用得很。這樣的好策略簡直成了很多老板的拿手戲,以至于除了價格戰(zhàn)不會任何營銷策略,“一招鮮吃遍天”成了很多人的傍身之道。
當然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政府管控和法制的不健全、市場發(fā)展特殊階段等因素,但以上三點應該是比較接地氣的三條??赡艿浇裉?,還有很多人在指望繼續(xù)沿用價格戰(zhàn)作為主要競爭手段,但遺憾的是,三個“攔路虎”已經攔在了喜歡價格戰(zhàn)的老板和企業(yè)面前,如果不換思維,就會被“老虎”吃掉。
第一只攔路虎是成本激增。紅利期已過去,曾經引以為傲的世界工廠,成本已經不再像從前,很多大品牌都把工廠移往東南亞,正是這個原因,沒了成本優(yōu)勢,你的價格戰(zhàn)怎么玩?利潤薄如紙的策略,稍有不慎就可能賠掉“褲子”,沒了成本優(yōu)勢,沒有利潤空間,價格戰(zhàn)主導型的競爭策略該變一下了。
第二只攔路虎是用戶變了。中國的主力消費群體,從最初的大眾化狀態(tài),逐漸變?yōu)楦蝗穗A層、中產階級、新生代消費群體,以及新城鎮(zhèn)消費者為主力的綜合新消費架構。他們雖然有理性消費的基因,但已經不會把價格作為首當其沖的核心要素去看待了。用戶的價格敏感度已經在不斷升級的消費趨勢中有所變化,僅僅靠著老方法用價格戰(zhàn),面對新用戶,很難再有曾經的震撼力。
第三只攔路虎是政策問題。國家在大力推行轉方式調結構、供給側改革,同時在大力推進市場規(guī)范管理、環(huán)境保護和治理、財稅正規(guī)化管理等等,這些無形間也會導致價格戰(zhàn)無法再開展。一方面是成本激增,另一方面是政策要求,在歐美很多國家,降價促銷是有明確細節(jié)規(guī)范的,靠價格競爭常常被認為不靠譜。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消費者意識的升級下,對企業(yè)來說,過度依靠價格戰(zhàn)都將是另一個隱性災難。
我們都知道,當你把一個手掌的五個手指頭全部張開對準墻打下去的時候,你的手一定會骨折,但當你把手攥成拳頭打在墻上的時候,所顯現的結果完全不同。同樣的一只手,分散力量和聚焦力量,所產生的力量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這樣的道理,在很多中小企業(yè)眼里,還是看不透的,很多公司實力很小,但品牌很多,產品線很多,投資的產業(yè)很多,本來就不寬裕的資源,被稀釋利用,帶來的不是預想機會,相反可能是災難。中小企業(yè)不聚焦的場景常常有以下幾類。
一是投資方向不聚焦。很多企業(yè)主業(yè)還沒有扎實,就開始涉獵房地產,涉獵服務業(yè),美其名曰,“將雞蛋放進不同籃子”降低企業(yè)風險,但遺憾的是,他們不知道這樣不僅會讓本來現金流就不怎么強的主業(yè),很有可能被別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和牽連。這次疫情就有很多企業(yè)死于現金流,而投資的不理性和不聚焦,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產品品類和產品線不聚焦。筆者形容很多企業(yè)是“小牛拉大車”,企業(yè)很深很弱,卻產品線很多,本來渠道就不強勢,品牌也不強勢,能帶動的產品動銷能力就很弱,本該聚焦核心產品或者核心品類,但很多企業(yè)選擇的是恰恰相反的路,產品多而全,甚至成了很多企業(yè)的驕傲。你要記住,一群都很平庸的產品,是不會托起一個大品牌的,只有在某個產品或某類產品上,做成爆品,做出C 端流行和行業(yè)地位,你才可能做品牌和產品的延伸。聚焦企業(yè)資源在核心產品和突破性產品上,才能引爆,不然一定是稀釋資源,得不償失。
三是品牌不聚焦。很多中小企業(yè)為了在同一個地方搶占更多渠道商,安放更多個經銷商,就開始動腦筋做一堆品牌,美其名曰“多品牌戰(zhàn)略”,其實這些企業(yè)從根上就不明白多品牌戰(zhàn)略的精髓和正解。寶潔集團從啟動第一個品牌到開始擴展品牌,用了很多年,且是在第一個品牌實力很強的狀況下啟動的??恳粋€中小企業(yè)的實力,拉動一個品牌的崛起都是難題,何況搞一堆品牌。品牌不聚焦,既會導致用戶認知識別的混亂,也會導致渠道商的不滿,更會稀釋企業(yè)本身就捉襟見肘的推廣營銷資源,讓本可以起步的品牌,因為你的不聚焦,而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培育,最終也是平庸淪落。
不聚焦就等于沒有力量。打靶要瞄準圓心才能打準,鋼釘要有最銳利的尖頭才能鉆進堅硬的墻里。你的企業(yè)不聚焦,等于給自己放血,此為第三個中小企業(yè)的隱性災難。
按照科學的西方營銷理論,營銷的起點是需求洞察,而后塑造價值,最后是通過渠道傳遞價值。因此,渠道是尾端動作,跨國企業(yè)在中國的營銷,基本都是從品牌和廣告開始的,塑造認知,解決營銷問題,最后才會觸動渠道,但中國營銷恰恰相反,渠道成了成就中國企業(yè)的重中之重的武器,大部分中小企業(yè)都是在沒有什么強勢認知和品牌的情況下,賺取第一桶金。可以說它顛覆了一些西方的理論規(guī)條,當然那是在特殊市場發(fā)展階段的產物。渠道在中國營銷的分量,到今天也還是舉足輕重,但筆者認為,很多中小企業(yè)對渠道策略的研究和思考,還處于膚淺的狀態(tài),運用也僅僅是初級運用。假如曾經依賴渠道成長起來的中小企業(yè),不能深化對渠道的認知,升級對渠道的運營機制,曾經的助力可能會變成限制。(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