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君 葉翠河 石天寇
近些年,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習慣的改變,使緊張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疾病的發(fā)生率上升,該病主要是由精神緊張所致[1,2],癥狀以頭部沉重感、壓迫感和疼痛感,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影響。臨床針對神經性頭痛的治療方法有物理療法、放松療法和藥物療法,放松治療可改善輕度神經性頭痛癥狀,但對中重度疼痛難以達到滿意效果,需要使用藥物來控制癥狀。鹽酸氟桂利嗪是多種神經系統(tǒng)疼痛的治療藥物,川芎茶調散功效為疏風止痛,用于風邪頭痛。本文對川芎茶調散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的療效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門診診治的56 例神經血管性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頭痛癥狀明顯,發(fā)作次數(shù)>5 次/ d;②病程>1 年;③VAS 評分>5 分;④頭顱CT 或MR 排除非神經血管性疼痛。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8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15 例;年齡39~68 歲,平均年齡(54.2±8.6)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4±4.8)年。對照組:男12 例,女16 例;年齡38~66 歲,平均年齡(54.7±8.5)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5±4.6)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基礎治療,包括充足睡眠、放松治療、心理疏導等。觀察組使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基本方:荊芥5 g(后下),川芎6 g,防風10 g,白芷10 g,薄荷3 g (后下),細辛6 g,羌活10 g,甘草5 g,青茶3 g,藁本 10 g,蔓荊子10 g,偏頭痛加菊花10 g,肢冷、惡心、嘔吐加吳茱萸、陳皮各6 g,半夏12 g;瘀血重加桃仁 9 g,紅花 6 g,全蝎 3 g。水煎服,1 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對照組使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703)治療,10 mg/次,1 次/d,口服給藥。兩組均用藥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根據(jù)患者頭痛的發(fā)作次數(shù)、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疼痛評分進行量化評價。量化標準[3]:①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5 次/d 記6 分,3~4 次/d 記4 分,≤2 次/d記2 分;②頭痛持續(xù)時間:>48 h 記6 分,12~48 h 記4 分,<12 h 記2 分;③疼痛評分:≥6 分,影響工作記6 分;3~5 分,無明顯影響記4 分;≤2 分記2 分。積分>12 分為嚴重,8~12 分為中度癥狀,≤7 分為輕度癥狀。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70%,積分<6 分;有效:治療后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40%~70%,積分6~10 分;無效:治療后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40%,積分>10 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疼痛情況 使用VAS 評分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價,0~2 分為輕度疼痛;3~5 分為中度疼痛,6~8 分為重度疼痛;>8 分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3.3 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頭痛通常是以頭顱上半部發(fā)生疼痛癥狀為表現(xiàn),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上等部位。相關研究表明[4-6],誘發(fā)頭痛的因素多樣,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軀體疾病和精神病變等是常見的病因,臨床上將其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原發(fā)性頭痛可稱為特發(fā)性頭痛,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屬于此類。繼發(fā)性頭痛涉及顱內病變、急性感染、神經病變、內環(huán)境紊亂和精神因素等。頭痛病機復雜,研究[7]認為,頭部痛敏結構(包括靜脈竇、腦膜前動脈、腦膜前動脈、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丘腦感覺中繼核等)痛覺感受器受到刺激,通過相關通路傳導至大腦皮層所致。化學、機械、生物刺激及機體生化改變作用到以上頭部痛敏結構均可誘發(fā)起頭痛。如顱內、外動脈牽拉或者擴張,顱內靜脈竇受到影響,發(fā)生移位或牽引,進而對腦神經和頸神經形成壓迫、牽拉等刺激,進而刺激腦膜,引發(fā)顱內壓異常,相關報道[8]指出以上作用會使5-羥色胺能神經元投射系統(tǒng)功能紊亂。
多數(shù)基礎病變穩(wěn)定后,頭痛癥狀可逐漸消失,部分可使用止痛藥來促進頭痛癥狀的改善,但對于神經血管性頭痛,卻屢治不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神經衰弱發(fā)病體質、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硬化等基礎疾病患者,病程可長達30 年。針對神經血管性頭痛的治療,輕度患者可通過物理療法、心理疏導和放松療法來緩解,有較好的效果,但對于病情較重、頭痛持續(xù)時間長的患者,需要借助藥物來控制癥狀?,F(xiàn)代醫(yī)學觀點[9]認為,血管性頭痛是腦動脈舒縮功能障礙、腦血管痙攣、大腦功能活動紊亂、腦血流量減少等引起的疾病,特點為病情反復,多頑固難愈,以女性偏多。中醫(yī)學將其歸于“頭痛”、“頭風”范疇,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髓海所在,所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寒外襲上犯清竅,陽虛血虧,虛風上擾,致寒凝血滯,而發(fā)頭痛,受風寒之邪或精神刺激誘發(fā)。因此中醫(yī)以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為風寒型血管性頭痛的理想療法。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川芎茶調散加減同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該結果同已有報道[8]結果相符。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是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器,可治療多種神經系統(tǒng)病,療效較佳,從本文結果分析該藥物對神經血管性頭痛的療效欠佳。川芎茶調散是治療風寒頭痛的方劑,川芎善行少陽、厥陰;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之頭痛,以上三藥為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等為輔,增強疏風止痛,清茶調之達清上降下,相得益彰?,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該方劑可降低血黏度,促進微循環(huán)改善,增強免疫功能和抗炎功能。此方以多靶點、多層次結合功能調節(jié)對頭痛癥狀進行調節(jié),發(fā)揮良好的功效。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在用藥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的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頭痛癥狀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