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吳克芹
藥源性肝病又稱藥肝,是臨床常見病,是由于治療過程中藥物或代謝產(chǎn)物引起患者過敏反應或肝損害[1]。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步以及各種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增加,各種新型藥物的應用也在增多,造成藥源性肝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硫普羅寧是治療藥源性肝病的主要治療藥物,本文為了深入比較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70 例藥源性肝病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內(nèi)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藥源性肝病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最小19 歲,最大47 歲,平均年齡(26.1±10.5)歲。觀察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最小19 歲,最大48 歲,平均年齡(26.7±9.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jīng)檢查均顯示肝功能異常,并伴有黃疸、脾腫大等臨床癥狀,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均為陰性[3]。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病史、無語言溝通障礙,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以及患者的同意,且患者年齡均>18 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家屬也支持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如停止服用損害肝功能的藥物,引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注意日常休息等。對照組采用硫普羅寧(六安華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181)治療,將0.2 g 硫普羅寧溶于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治療4 周。觀察組采用還原型谷胱甘肽(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29)治療,將1.5 g 還原型谷胱甘肽溶于250 ml 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檢測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包括TBIL、GPT、GOT、ALP、LDH。②通過B 超檢查兩組患者脾厚、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以及肝斜徑。③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4]: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各項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好轉(zhuǎn)或減輕,各項肝功能指標下降50%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BIL、GPT、GOT、ALP、LD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BIL、GPT、GOT、ALP、LDH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部超聲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肝斜徑、脾厚、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肝斜徑較治療前增大,脾厚、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均較治療前顯著縮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肝斜徑、脾厚、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4%略高于對照組的 88.6%,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部超聲變化比較(±s,mm)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部超聲變化比較(±s,mm)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肝臟為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藥物在肝臟內(nèi)經(jīng)過生物轉(zhuǎn)化或清除的同時,其藥物本身也會對肝臟具有一定的損害作用[5]。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藥物在患者體內(nèi)的代謝過程受基礎(chǔ)病變肝臟的影響,不僅引起肝損害,甚至還會嚴重影響整體療效。在臨床治療中,醫(yī)院各科室所使用的藥物均有可能對患者的肝臟造成損傷,因此藥源性肝病在各科室均有可能發(fā)生。藥源性肝病發(fā)生時由于血清酶活性的升高,致使GPT、GOT指標升高,當患者出現(xiàn)膽汁淤積時,ALP、GGT、LDT指標也會升高[6,7]。還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種存在生物體內(nèi)的生物肽,由谷氨酸、甘氨酸等組成[8],屬于低分子活性肽,是細胞內(nèi)重要的還原劑。外源性補充還原型谷胱甘肽能增強肝細胞的解毒功能,促進受損肝細胞的修復、再生[9],防止膽汁淤積,促進黃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復。還原型谷胱甘肽具有維持細胞生物功能和保護細胞膜完整性的重要作用。硫普羅寧化學名又稱甘氨酸,是含游離巰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從上世紀80 年代起就廣泛應用于酒精性肝損傷和中毒性肝病等方面,其通過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抗氧化系統(tǒng),穩(wěn)定肝細胞膜和線粒體膜,參與嘌呤類核苷酸的合成,抑制纖維細胞增生,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和毒物的排泄[10]。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硫普羅寧治療藥源性肝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且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較輕[11],耐受性較好。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硫普羅寧通過細胞膜保護途徑和解毒,起到保護患者脾臟和肝臟的作用,并降低相關(guān)肝功能指標,進而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12]。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硫普羅寧治療藥源性肝病療效相當,均安全可靠,對患者肝損害較小。
綜上所述,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硫普羅寧治療藥源性肝病效果均良好,且安全性較高,患者不良反應較輕,患者耐受性較好,促進患者肝功能快速恢復,應在臨床治療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