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嘉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
西湖凹陷位于東海陸架盆地,是重點勘探的構造單元,是我國近海海域可開采能源較豐富的沉積凹陷之一。隨著成礦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發(fā)現(xiàn)多個大型礦田。西湖凹陷礦產(chǎn)資源潛力巨大,直接影響了東海能源的勘探和開發(fā),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西湖凹陷的大地構造位置東臨釣魚島褶皺帶,南到釣北凹陷,西面臨虎皮礁隆起、長江凹陷、海礁隆起、錢塘凹陷、漁山隆起,北與福江凹陷接觸,整體上次較為重要的構造運動,表現(xiàn)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特點[1](圖1)。西湖凹陷共發(fā)生了7次較為重要的構造運動基隆運動、雁蕩運動、甌江運動、玉泉運動、花港運動、龍井運動及沖繩海槽運動[2]。以玉泉運動和龍井運動形成的兩個區(qū)域不整合面為界,西湖凹陷的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為斷陷期、坳陷-反轉期和區(qū)域沉降期[3]。自玉泉運動后,西湖凹陷逐步表現(xiàn)為拗陷沉降的特點,此時盆地整體上處于斷坳過渡期;從漸新世到中新世,盆地反轉作用增強,中新世末期具有類弧后前陸盆地的擠壓特點,西湖凹陷地層厚度整體上表現(xiàn)為北厚南薄、東西逐薄的特征,龍井運動后西湖凹陷的構造格局才完全定型;西湖凹陷自上新世以來進入了整體調整沉降階段[4]。
西湖凹陷古近系地層由八角亭組、寶石組、平湖組、花港組組成[5,6]?,F(xiàn)階段西湖凹陷主要含礦地層為:
1.2.1 始新統(tǒng)平湖組
平湖組主要以泥巖為主,夾有粉砂巖、礫巖且含有大量礦層。厚度在1000m左右。生油指標好,已開采出油氣流,是主要的生油巖層。
圖1 區(qū)域構造示意圖
1.2.2 漸新統(tǒng)花港組
花港組主要以粉砂巖、細砂巖互層為主,含有少量礦層,厚度在1000m~2000m之間。砂巖厚度較大,屬中等生油層,已開采出油氣流。
1.2.3 龍井組、玉泉組
兩個地層均以砂巖、粉砂巖、泥巖互層為主,有少量礦層,厚度在1000m~2000m之間,目前已開采出油氣流。
西湖凹陷是東海陸架盆地重點勘探的構造單元。隨著井下能源勘探進程的不斷加快,到2016年底實施三維地震基本覆蓋西湖凹陷的構造主體部位,約19,980km2,滿覆蓋面積約18,600km2,約占西湖凹陷面積的32.6%。累計鉆井92口。
礦物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氣候和古地理的影響,同時也受構造作用的控制。地質歷史時期的大型聚礦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溫暖潮濕氣候帶,而濕度是主導因素;適宜的古沉積環(huán)境為沼澤發(fā)育、植物繁衍和泥炭的聚集提供天然場所。而西湖凹陷古近系在成礦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的特征,形成了多套含礦地層。
西湖凹陷宏觀礦物種類主要包括3種:半亮礦物、半暗礦物、暗淡礦物。
(1)半亮礦物:擁有較強的強光澤,在挑選的樣品中,礦粒貝殼狀斷口較為發(fā)育,且具有棱角狀和階梯狀的特征。
(2)半暗礦物:與半亮礦物相比光澤較暗,礦粒的斷口較為粗糙,參差不齊,差距較大。
(3)暗淡礦物:光澤暗淡,礦粒呈現(xiàn)致密塊狀,密度和韌性都較大。
通過西湖凹陷古近系礦物顯微組分鑒定結果,可以得出平均含量在85%的鏡質組占有絕對優(yōu)勢,主要為均質鏡質體和基質鏡質體;它是地質礦物特有的顯微組分。作為I型干酪根主要來源的腐泥組的平均含量較高,主要以藻類體為主;惰質組含量較低,幾乎鑒定不到。西湖凹陷古近系具有較高的生烴潛力。
結合各類有機地球化學參數(shù)的研究,可以得出:西湖凹陷古近系礦物有機質豐度高,有機質主要為Ⅱ型干酪根,且絕大多數(shù)烴源巖已經(jīng)進入生烴門限,并且大量排烴。主要為花港組生烴潛力變化范圍較大,而平湖組生烴潛力較好。
(1)西湖凹陷礦層主要以半亮礦物、半暗礦物、暗淡礦物。各礦層顯微組分以鏡質體為主,殼質組含量次之(并具有中國礦石特有的樹皮體),腐泥組以藻類為主,具有較高的生烴潛力。
(2)西湖凹陷古近系的礦層有機質豐度高,中等-好烴源巖,具有較好的生烴潛力。西湖凹陷古近系是我國礦物成烴的重點區(qū)域,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及經(jīng)濟效益,對于緩解我國現(xiàn)階段能源不足,促進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