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教學可以在充分認識學生年齡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積極的、真實的體驗與感悟。授課中,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diào)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學習中,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角度來構建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從可讀性體驗、可視性體驗、互動中的體驗、實踐中的體驗、反思中的體驗等搭建體驗渠道,讓學生獲取真實的情感認同。實施中,教師要具有涉獵知識的廣度的主觀意識,要具有開發(fā)課程的深度的統(tǒng)領能力,要具有掌控課堂教學的靈活度的控場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體驗式 情感
曾看到這樣一個例子:五歲的小明抓著一個玩具象,在地上玩得風風火火,全身上下都是泥巴,玩具也臟兮兮,媽媽要小明洗澡,可是小明正玩得起勁,怎么也不愿意去洗澡,也不愿意放下玩具象。這時,媽媽提議要一起給“小象”洗澡。聽聞此后,小明馬上站起身,抱著“小象”過來了,不一會兒,“小象”被洗得干干凈凈。媽媽又說:“洗好澡的‘小象多可愛,它一定很舒服,這才讓人喜愛呢!”這時,小明看了看母親說:“媽媽,我也要洗澡,洗得和‘小象一樣干凈。”我們不難看出,聰明的媽媽只是換了一個手法,便達到了孩子洗澡的目的,同時又教育了孩子要養(yǎng)成愛衛(wèi)生的好習慣。
那么,為什么一開始孩子不愿意洗澡呢?顯然是因為不愿意放棄玩,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發(fā)展水平,他們的主觀意識、思想意識和個性思維不斷強化,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大可能接受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思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教學可以在充分認識學生的年齡特征,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道德意識發(fā)展水平、認知能力的階段水平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積極的、真實的體驗與感悟。
一、“我”—體驗式教學的思考
這里的“我”,是對一名授課者的定位,是從教師本體的角度來看待什么是體驗式教學。
1.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diào)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
體驗式教學是師生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教師“愛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欣賞學生、傾聽學生的意見,接納感受,包容缺點,分享喜悅。讓學生體驗到親切,溫暖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下愉快地學習,并能主動克服困難,獲得內(nèi)心升華的道德情感。
2.體驗式教學中學生要有親歷的過程
過程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要以教學內(nèi)容為根本,將其呈現(xiàn)、再現(xiàn)、還原;要具有生活的實際,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chǎn)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二、“他”—體驗式教學的方式
這里的“他”,是對學生群體的定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角度來構建的學習方式。
1.可讀性的體驗:在授課時老師可充分利用書本上的資源。翻開《道德與法治》課本,我們能看到“閱讀角”一欄,其中的文本可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氣息,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在引領學生辨別文字所帶來的感受下,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領悟文本的思想
內(nèi)涵。
2.可視性的體驗:很多人應該都看過某一品牌的巧克力廣告,依稀記得有句廣告語是“絲般的感覺”,也記得那個絲綢拂面的畫面,這就是視覺給人帶來的體驗。在《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中,老師用在乘坐動車來進行描述,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在國內(nèi)兩個不同城市之間到達時間需要十三個小時,在歐洲四個國家之間到達時間需要9.5小時,中國的國土面積的數(shù)字從抽象到表象,祖國地大物博之情感油然而生。
3.互動中的體驗:互動中的體驗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小組式交流,也可以是集體式交流。交流的過程可以是學生間的各抒己見,也可以是對分工任務的達成匯報。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和過程,都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供一個值得討論的、有話可說的主題。
4.實踐中的體驗:實踐中體驗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以生活情景的參與、觀摩、體會為途徑,以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基礎,使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情景中,通過參與、觀摩、體會、感受的方式完成認知的初級積累,促進學生由最初的感官感受升華到情感
共鳴。
5.反思對比中的體驗:反思對比中體驗的主要形式是比對,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比對發(fā)生在領悟、自省,交流和活動中,讓事實說話,讓問題或結論能夠自行凸顯。
三、“你”—給教師伙伴的建議
這里的“你”,是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群體的定義,基于實際教學中對如何實施有效的體驗式教學的建議。
1.教師要具有涉獵知識的廣度的主觀意識
縱觀“道德與法治”的教材,課本中教學內(nèi)容涉獵了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環(huán)境、歷史、地理、生命、安全、愛親敬長等多方面主題,主題的多樣性勢必需要教師平日生活中做有心人,多看多積累。打破自己的“舒適區(qū)”,突破自己固有的知識專長,延展知識領域。
2.教師要具有開發(fā)課程的深度的統(tǒng)領能力
首先,教師在涉獵多方面的知識體系后,結合課本內(nèi)容將知識融會貫通、有效整合,開發(fā)課程資源。其次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學情,開發(fā)資源是為了服務于學科教學,為幫助教師處理教學內(nèi)容、確定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將表象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接收接納。
3.教師要具有掌控課堂教學的靈活度的控場能力
體驗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新《課標》中提出,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因此就課堂掌控而言,需要教師從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程度、學習興趣、知識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出發(fā),課前教師充分預設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幾個維度,達到多高的程度,在參與中會遇到的困難等,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引導。課堂上,如果一切都在預設之中,學生確實煥發(fā)出積極、主動、迫切的學習熱情,那么教師適時引導即可。如果出現(xiàn)臨時狀況,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引導、教師小結、同伴協(xié)助等方法順勢而為及時指導。
綜上所述,某種意義而言,體驗式教學的“你我他”是彼此之間的個體也是共同體。體驗是教學方式也是學習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學的目的。無論過程怎樣,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通過體驗式教學,達到培養(yǎng)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感情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談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才智》2020年第3期。
[2] 何亞娟、馬忠?!兜赖屡c法治課堂體驗式教學的研究》,《學周刊》2020年第6期。
[3] 王忠安《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探究》,《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