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香
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言,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彪S著小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深入,在教學過程中,相比于教學內(nèi)容,我們更注重教學的方法和可行性,尤其是小學語文的文字訓練。教師采用可行的方法訓練學生,讓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從小得到鍛煉和提高。在這里,我們淺談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文字訓練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文字訓練 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注重于單個字詞句的理解、部分段落的背誦、人物形象的分析、課文中心意思的講解,缺少讓學生朗讀,自由練習和教師對課文的解析。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淺嘗輒止,像是蜻蜓點水似的停留在表面。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文本的語言形式,怎么能把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告訴給學生?教師設(shè)計的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運用,沒有針對文章的表達來設(shè)計,沒有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建語言文字使用的情境,利用語言文字實踐的機會太少,這些導致部分學生能聽但不會聽,能說卻表達不清晰,只能機械地運用課上學會的知識,而無法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變換使用語言文字的方式。
一、小學生文字訓練的重要性
小學是兒童發(fā)展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習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們也大多注重于學生對文字聽、說、讀、寫的訓練,此類訓練有助于學生日常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學生只有能聽、會聽,才能明白對方語言中的意義,才能給出適當?shù)姆磻?yīng);說得清,語言表述流利才能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能讀懂文字,才能流利閱讀文章,其次,文字的學習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顯得極其重要,讀懂數(shù)學的題干才能正確解答數(shù)學題等。這樣看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字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二、提升小學生文字訓練有效性的策略
1.小組討論,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改革主張快樂教學。在進行小學生文字訓練教學時,可以進行分組教學,相比于個體學習,小學生的喜好更傾向于組內(nèi)與同伴共同學習討論,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群體性學習的特點,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歡快,從而讓小學生的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tài),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和富有吸引力。
比如在二年級的《找春天》一課的教學中,我們把小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令其自由閱讀,找出文章中能代表春天來臨的字詞,再讓小組內(nèi)討論: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還有哪些字詞可以表達春天,分享給大家,看看哪個小組能舉出的例子最多。熱烈的討論,歡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并拓展了自身的知識面,接受來自他人的想法,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學會從他人身上取長補短。
2.循序漸進,發(fā)展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常遇到訓練內(nèi)容和難度難以把握的問題。如果訓練內(nèi)容過于簡單,就會失去訓練的意義,但是如果難度過大,又會讓學生對文字學習喪失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內(nèi)容和難度設(shè)置時,應(yīng)該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訓練過程和訓練內(nèi)容進行科學的安排,學生不同,接受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不同,我們可以采用梯度訓練的方法,安排合理的訓練內(nèi)容和難度,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循序漸進。
對于文字的使用,能力弱的學生,我們要求他們能認識字,并能正確地讀出、寫出就達到了教學目標;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鼓勵他們組詞、造句,達到對文字進一步理解和使用。對于朗讀課文,有些對文字掌握能力弱的學生,能流利地完整完成朗讀任務(wù)就是成功;而其他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嘗試代入感情地朗讀,增強對課文感情表達的
理解。
3.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提升小學教學的有效性
以情境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方法有效性較高,科學地建立情境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觀能動性,比如讓學生親手動手實踐,朗讀時加入背景音樂,制作文字小卡片等,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使其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四年級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也扮演小小實驗家,把伽利略的鐵球?qū)嶒灐鞍帷比胝n堂。用玻璃球或者小鐵球教學用具還原當時的情境,讓學生親手做這一實驗,并把這一實驗完整地講述給大家聽。在這樣的情境下,手腦結(jié)合,親臨其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真理的好奇心,而且對課文內(nèi)容也產(chǎn)生了興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書本表面,而是主動深入探索,大大提升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完整地表述實驗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我們還可以設(shè)計一個幫助文字“回家”的小游戲,把詞性較易區(qū)分的文字寫在卡片上,然后做幾個紙簍,分別寫上“動詞”“形容詞”“名詞”,教師向?qū)W生解釋每個紙簍的意義,做好示范,比如“提”“拉”就放入動詞的紙簍中,“美”“丑”就放入形容詞的紙簍中,“紙”“筆”就放入名詞的紙簍中。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增強自身對詞性的理解,這樣學生在使用文字造詞造句的時候也能有更高的認識,減少低級錯誤的發(fā)生。
4.注重思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生文字教學作為一種過程性學習實踐,一方面是為了發(fā)展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應(yīng)用能力和語文文學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取思維含量高的文字訓練內(nèi)容,幫助學生學會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同時教師要擅于運用啟發(fā)教學,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印象。
綜上所述,小學生文字訓練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師生長期共同努力,教師不僅要注重課上的訓練效果,在課后也應(yīng)該及時進行反思,適時更換策略,讓不適合學生的訓練方法變得適合,讓適合變得更優(yōu)。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具有耐心,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抓住重點,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建立師生共同體,引導學生在正確的訓練方式中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參考文獻:
[1] 王曉霞《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開展因材施教的對策》,《中國新通信》2019年第21期。
[2] 鐵曉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甘肅教育》2018年第22期。
[3] 顏世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策略》,《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