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峰
經常聽到有朋友說,我體檢發(fā)現(xiàn)結腸上有息肉,這該怎么辦?會不會惡變?是不是得了結腸癌?為此,筆者借此文為大家講講什么是息肉,以及發(fā)現(xiàn)各種息肉應該怎么辦。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tǒng)稱為息肉。嚴格意義上說息肉是良性的病變,但是不能排除良性息肉有惡變的可能,以及合并有惡性等情況的存在。
那么,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呢?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息肉形成的具體原因目前尚無定論,通常認為其可能與局部慢性刺激和微環(huán)境改變有關,包括細菌、病毒感染,遺傳,飲食等因素。而其形成的具體機制,則一般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器官的黏膜組織長期受到過敏原的激惹,導致局部組織水腫,逐漸膨脹,形成息肉;二是器官黏膜組織長期慢性發(fā)炎,導致局部黏膜組織增生水腫,形成息肉。
臨床因息肉存在的部位不同,命名各異,如鼻腔內的稱為鼻息肉,鼻竇內的稱為鼻竇息肉,牙齦上的稱為牙齦息肉,膽囊內的稱為膽囊息肉,胃內的稱為胃息肉,中耳內的稱為中耳息肉,聲帶上的稱為聲帶息肉。對于不同的息肉,防治策略也完全不同——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病,主要是指發(fā)生于鼻腔內的贅生物,中醫(yī)稱為“鼻痔”,通常與過敏體質及鼻腔慢性炎癥有關。一般認為,鼻息肉是因為鼻腔和鼻竇黏膜極端水腫受重力作用而逐漸下垂所形成的非真性腫瘤,可為單側或雙側,常發(fā)生于鼻腔的篩竇區(qū)、中鼻甲的游離緣及上頜竇口等處。癥狀以鼻塞為主,隨著息肉不停增生,鼻塞逐漸加重,鼻涕多不易擤出,嗅覺減退或損失,進而出現(xiàn)頭昏或頭痛等。
看似小小的鼻息肉,若不及時根治后果其實非常嚴重。這是因為,由鼻息肉引發(fā)的鼻竇炎往往是鼻炎中最嚴重的;鼻腔黏膜如果長期水腫下垂,形成荔枝肉狀腫物,就會堵塞鼻腔,不僅妨礙呼吸,還使得鼻竇分泌物引流不暢,加重鼻竇炎,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同時,鼻息肉還會引發(fā)諸多并發(fā)癥,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臟器功能損害,有的甚至會發(fā)生惡變。因此,鼻息肉必須及時治療。
事實上,在鼻科領域,沒有比鼻息肉更容易診斷的疾病。臨床醫(yī)生只需要通過問診,配合運用內窺鏡看到鼻腔內的淡黃色或灰白色息肉,一般即可確診。而針對性的治療手段,目前最常用的是功能性鼻內窺鏡技術。鼻內窺鏡被譽為耳鼻喉科醫(yī)生的“第三只眼”,借助它可直接窺視到鼻腔、鼻竇內的隱蔽細微部位,不僅可以讓手術操作變得更加精細,治療更徹底,避免預后反復發(fā)作,同時還能保留鼻腔正常黏膜結構和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據(jù)臨床試驗表明,通過運用功能性鼻內窺鏡技術治療鼻息肉,95%的患者術后恢復很好。
聲帶息肉好發(fā)于聲帶的前、中1/3交界處邊緣,多為半透明、白色或粉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是常見的引起聲音嘶啞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有明顯的喉炎、吸煙、長期發(fā)聲不當?shù)炔∈?。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較長時間的聲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關。因為對正常發(fā)聲影響比較明顯,診斷為聲帶息肉后就應及時處理,臨床多采用手術切除。手術方法有多種,可視息肉大小、部位等具體情況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出現(xiàn)聲音嘶啞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并及時處理,排除聲門型喉癌的可能。
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它是膽固醇代謝失調的局部表現(xiàn),無需太擔心;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瘤病、腺瘤性息肉,這三種息肉都是可以發(fā)生癌變的,尤其合并有膽結石時癌變率更高。膽囊息肉的病因比較復雜,目前比較清楚的有3個方面:常見膽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析出,形成息肉;膽囊慢性炎癥刺激,導致膽囊壁黏膜破壞,形成纖維瘢痕增生;其他原因如膽管梗阻、長時間的膽汁潴留、濃縮的膽汁的刺激、胰液反流以及來自腸道細菌、病毒感染等。一般認為腫瘤性膽囊息肉的高危因素為:單發(fā),病變直徑≥10mm;病變位于膽囊頸部;基底部寬或蒂粗大;合并膽結石;超聲顯示有豐富血流;患者年齡大于60歲。
膽囊息肉的治療可采取手術切除或腹腔鏡切除,多數(shù)學者認為,以下情況應積極行手術治療:高度懷疑為腫瘤性息肉;有明顯臨床癥狀;病變短期內明顯增大。對于病變直徑<5mm、無臨床癥狀的息肉患者,主要予以隨訪,一般3~6個月行一次B超檢查。
消化道息肉包括食管息肉、胃息肉和腸息肉等,經常在體檢過程中通過胃腸鏡被發(fā)現(xiàn)。其表現(xiàn)為黏膜的慢性炎癥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也可以是腺瘤或錯構瘤。消化道息肉的致病因素非常多,可能由原發(fā)疾病如炎癥刺激等引起,也可能受情緒、飲食、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而誘發(fā),還有部分大腸息肉有遺傳傾向。
常見的腸胃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一般情況下不會癌變,腺瘤性息肉則有癌變的可能。消化道息肉的治療目的是防止息肉發(fā)展為癌。一般而言,較大的息肉病變都應該考慮外科切除;良性息肉建議定期復查,關注變化,以便及時采取對應措施。
子宮頸息肉是最常見的子宮頸良性病變,是小的子宮頸贅生物,有蒂或無蒂。它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的婦女,最常見于生育年齡的婦女,絕經后婦女偶爾可見。息肉根部多附著于子宮頸外口,或在頸管內,是由于慢性炎癥刺激,頸管黏膜局部增生,逐漸向外口突出形成息肉。子宮頸息肉常無癥狀,一旦出現(xiàn)癥狀,最常見的是經間出血或性交后出血,有時可有白帶增多或有月經過多。
因宮頸息肉會產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會破壞陰道生理環(huán)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子宮,影響受孕。子宮頸息肉雖是子宮頸的良性腫瘤,惡變的發(fā)生率很低(小于1%),但它也有可能發(fā)生惡變。因此,子宮頸息肉的診斷明確后,最好選擇摘除。此外,患者生活中應對宮頸中的慢性炎癥及時關注,并將其消除,避免再次發(fā)生息肉。
總之一句話,息肉不可怕,但也不容忽視,發(fā)現(xiàn)息肉要及早處理。此外,息肉的生命力極其旺盛,即使患者切除了息肉,但如果生活習慣沒變,體內環(huán)境沒變,適合息肉生長的土壤還在,息肉就有可能死灰復燃!所以,即使患者已經切除息肉,也建議視情況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