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虎,林春燕,李 葉,李鴻雁,劉長仲
(甘肅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甘肅省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工程實驗室,蘭州 730070)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范圍內重要的糧食作物[1],也是我國4大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市場對于馬鈴薯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2]。隨著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病蟲害發(fā)生直接影響馬鈴薯的生產,也不利于當?shù)氐霓r業(yè)經濟發(fā)展[3]。蚜蟲是馬鈴薯的主要害蟲之一,其中發(fā)生普遍且危害最重的是桃蚜(Myzus persicae)[4]。
桃蚜是廣食性害蟲,寄主植物約有74科285種。其具有種類多、食性雜、分布廣、繁殖快的特點,在我國馬鈴薯主產區(qū)均有廣泛分布,又是多種植物病害的主要傳播媒介,能在田間傳播馬鈴薯根腐病、細菌性斑點病、馬鈴薯霜霉病、馬鈴薯花葉病毒、馬鈴薯Y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CMV)等[4-5]。在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的各個時期,都有桃蚜危害[6]。
桃蚜在甘肅省分為河西和河東兩大類群,蘭州種群屬于河西類群[7]?,F(xiàn)階段,桃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由于近年來連續(xù)多次、高劑量使用同類殺蟲劑,使桃蚜抗藥水平不斷提高,導致農藥的使用壽命大大降低,防治難度和成本大大提升[8-9]。有研究表明,桃蚜對幾乎所有的殺蟲劑都產生了不同程度抗藥性[10]。關于馬鈴薯桃蚜藥劑毒力測定方面的報道比較少,而甘肅省內至今還沒有報道。筆者通過對桃蚜進行殺蟲劑的室內毒力測定,篩選出防治桃蚜安全有效的殺蟲劑,同時為田間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防治馬鈴薯桃蚜提供參考依據。
供試桃蚜采集自田間,實驗室內以馬鈴薯作為寄主植物飼養(yǎng)1代后,進行毒力測定。實驗室內飼養(yǎng)條件:溫度24~26℃、濕度50%~70%RH、光照16 h的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
3.2%阿維菌素EC,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青島東生藥業(yè)有限公司;20%吡蟲啉SL,海利爾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噻蟲嗪SC,河北八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噻蟲胺SC,江蘇輝豐生物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2%氟啶蟲胺腈SC,美國陶氏益農公司;3.15%阿維·吡蟲啉EC(阿維菌素0.15%+吡蟲啉3.0%),華北制藥集團愛諾有限公司;9%噻蟲·高氯氟SC(噻蟲嗪6%+高效氯氟氰菊酯3%),陜西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3%氯氟·吡蟲啉SC(高效氯氟氰菊酯6.6%+吡蟲啉26.4%),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共9種殺蟲劑,其中6種單劑,3種復配劑。
采用葉片浸漬法,先將待測藥劑用蒸餾水稀釋成500倍液備用,再根據預備實驗結果,每個藥劑設5個濃度梯度,用蒸餾水作為對照;將長勢一致、新鮮的無蟲無藥的馬鈴薯離體葉片浸入到稀釋后的藥液和蒸餾水中10 s取出,用浸透水的脫脂棉包裹葉柄,置于帶有保濕濾紙的9 cm培養(yǎng)皿內待其自然風干;挑取大小一致的無翅成蚜接入處理后的馬鈴薯葉片上,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分別接30頭蟲。將處理的桃蚜置于溫度24~26℃、濕度60%~70%RH、光照16 h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觀察蚜蟲,用勾線毛筆輕觸蟲體,完全不動或一條足動視為死亡,記錄蟲口死亡數(shù)。
試驗數(shù)據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和Excel軟件,計算毒力回歸方程斜率、LC50值及95%的置信區(qū)間。以LC50值95%置信區(qū)間不重疊作為判斷不同殺蟲劑間毒力差異顯著的標準[11]。按式(1)計算矯正死亡率。
9種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無翅成蚜的毒力效果,在設定濃度下的矯正死亡率分別為:3.2%阿維菌素EC 16.67%~84.44%,5%高效氯氟氰菊酯ME 22.21%~89.99%,20%吡蟲啉SL 15.55%~73.33%,30%噻蟲嗪SC 22.21%~86.66%,20%噻蟲胺SC 34.43%~84.43%,22%氟啶蟲胺腈SC 16.67%~82.22%,3.15%阿維·吡蟲啉EC 15.53%~89.99%,9%噻蟲·高氯氟SC 31.11%~93.33%,33%氯氟·吡蟲啉SC 23.33%~94.44%。
9種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都具有一定的毒力活性(表1),其中3.15%阿維·吡蟲啉EC對馬鈴薯桃蚜的毒力最高,24 h的LC50值為0.730 4 mg/L,顯著小于其他7種殺蟲劑;5%高效氯氟氰菊酯ME、33%氯氟·吡蟲啉SC、3.2%阿維菌素EC和9%噻蟲·高氯氟SC的毒力次之,24 h的LC50值分別為0.873 1、1.384 9、1.855 3和2.660 7 mg/L;22%氟啶蟲胺腈SC、30%噻蟲嗪SC和20%噻蟲胺SC 3種藥劑24 h的LC50值分別為5.782 8、5.865 3和6.279 3 mg/L。20%吡蟲啉SL對馬鈴薯桃蚜的毒力最低,24 h的LC50值為22.895 2 mg/L分別是3.15%阿維·吡蟲啉EC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的31.35倍、26.22倍。9種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無翅成蚜的毒力由大到小次序為:阿維·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阿維菌素、噻蟲·高氯氟、氟啶蟲胺腈、噻蟲嗪、噻蟲胺、吡蟲啉。
3種復配藥劑3.15%阿維·吡蟲啉EC、33%氯氟·吡蟲啉SC和9%噻蟲·高氯氟SC的LC50值分別為:0.730 4、1.384 9和2.660 7 mg/L。根據9種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無翅成蚜的毒力,可以看出復配藥劑的整體殺蟲活性要比復配藥劑組分中的至少一種單劑的高,3.15%阿維·吡蟲啉EC的殺蟲活性要明顯高于3.2%阿維菌素EC和20%吡蟲啉SL,具有顯著增效作用;33%氯氟·吡蟲啉SC的殺蟲活性要明顯高于20%吡蟲啉SL,9%噻蟲·高氯氟SC的殺蟲活性要明顯高于30%噻蟲嗪SC。
表1 殺蟲劑對桃蚜無翅成蚜的毒力效果
在本試驗測定的6種單劑殺蟲劑中,3.2%阿維菌素EC屬于阿維菌素類殺蟲劑,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屬于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20%吡蟲啉SL、30%噻蟲嗪SC和20%噻蟲胺SC這3種屬于新煙堿類殺蟲劑,而22%氟啶蟲胺腈SC是新型砜亞胺殺蟲劑,但其作用機理與新煙堿類殺蟲劑相同,屬于第4代新煙堿類殺蟲劑[12]。就新煙堿類殺蟲劑而言,第4代新煙堿類殺蟲劑防治效果要比第1、2、3代的防治效果好,董松等[13]發(fā)現(xiàn)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第4代)對綠盲蝽的防效藥高于97.6%噻蟲嗪原藥(第3代)。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維菌素對馬鈴薯桃蚜24 h的LC50值分別為0.873 1和1.855 3 mg/L,明顯高于4種新煙堿類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的防效。魏丹等[14]發(fā)現(xiàn)2.5%高效氯氟氰菊酯(擬除蟲菊酯類)對羊蹄甲蚜蟲的防效要比25%噻蟲嗪(新煙堿類)好的多。戴海英等[15]發(fā)現(xiàn)2.5%溴氰菊酯乳油(擬除蟲菊酯類)對大豆蚜的防效要比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煙堿類)好。王昶等[16]發(fā)現(xiàn)3種殺蟲劑對蠶豆象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為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擬除蟲菊酯類)、5%啶蟲脒EC(新煙堿類)、5%吡蟲啉EC(新煙堿類)。因此擬除蟲菊酯類和阿維菌素類殺蟲劑的防效比較好,在防治馬鈴薯蚜蟲時,可以適當?shù)亟惶媸褂眠@兩類殺蟲劑,降低防治成本。
本試驗測定的3種復配藥劑中,阿維菌素和吡蟲啉的復配劑3.15%阿維·吡蟲啉EC(阿維菌素0.15%+吡蟲啉3.0%)對馬鈴薯桃蚜24 h的LC50值0.730 4 mg/L,要顯著低于另兩種單劑阿維菌素(1.855 3 mg/L)和吡蟲啉(22.895 2 mg/L)的LC50值。韓冬銀等[17]發(fā)現(xiàn)對茶黃薊馬2齡若蟲的毒力12.5%阿維菌素·啶蟲脒ME大于2.8%阿維菌素EC和10%啶蟲脒ME。王麗等[18]發(fā)現(xiàn)47 g/L的噻蟲·高氯氟CS在田間對辣椒白粉虱的防效要明顯好于25%噻蟲嗪WG。王志超等[19]等發(fā)現(xiàn)將吡蟲啉與有機磷兩種殺蟲劑按一定比例混配后,2種殺蟲劑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殺蟲活性,還可通過相互影響,對靶標生物的殺蟲活性產生最大增效作用。在進行化學防治時,輪換使用各類殺蟲劑,可以減小抗性選擇壓力,能很好延緩抗藥性的產生,防止由于化學防治失敗導致害蟲暴發(fā)成災[20]。因此,在馬鈴薯桃蚜的防治上可以適當?shù)剡M行單劑和復配劑的替換使用,以防止或減緩馬鈴薯桃蚜抗藥性的產生和發(fā)展。
筆者通過室內毒力測定,確定了9種化學殺蟲劑對馬鈴薯桃蚜的LC50值。一般而言,室內毒力測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田間用藥,室內毒力越高的農藥在田間的防效會更好[21]。當然,農藥的田間防效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能在防治馬鈴薯桃蚜的田間用藥上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如通過藥劑的選擇和田間用藥劑量的把控,來防止和減緩馬鈴薯桃蚜的抗藥性的產生和發(fā)展,減少藥劑的浪費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