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花
摘 要:學生通過參與開放式教學研討活動,可以學會一定的學習技能,包括調研、歸納整理、創(chuàng)新升華,并且通過課外的挖掘,了解該門課程所覆蓋的科研領域的一些知識及相關科學研究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學生敷衍,草草了事的問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合理設計題目,加強引導,使開放式教學研討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拓展課堂知識的有益途徑。
關鍵詞:開放式研討;工程教學;討論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14-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03
隨著工程教育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些工程應用性較強,理論性偏弱的新課程應運而生。對這樣的課程,如果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教師的耳提面命上,很容易讓課堂失去活力。在這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改變學生的角色,增加一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串聯(lián)知識點,讓學生積極尋找方法打開疑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開放性研討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用一部分學時適當?shù)亻_展討論式教學,通過科學有序的教學安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深入思考,通過討論交流來完成對知識點的理解、拓展和升華。這是一種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留白教育的教育形式。也是學生自行反思探索歷程,將經(jīng)驗內化為能力素質,用自己的語言與學習經(jīng)驗詮釋探究成果的有益過程。因此,如何把這個方法用好,而不流于形式,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新工科課程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困境
新工科專業(yè)設置時間短,課程體系不夠完備,還處在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中。新工程專業(yè)的新課程不像一些通識教育中的基礎課程擁有悠久的歷史,比如說高數(shù)、電子電路、通信原理等。這些課程經(jīng)過長時間的沉淀與優(yōu)化,相對來說已經(jīng)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成熟的課程架構和內容。而新開專業(yè)課程大都是最近十幾年新出現(xiàn)的學科和專業(yè),例如物聯(lián)網(wǎng)工程專業(yè),2010年才開始設置,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產(chǎn)業(yè)結構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新知識新方向的產(chǎn)物,其課程內容還在不斷演化更新過程中,因此課程準備過程困難重重。
新工科課程在資源和師資上都很匱乏,對于臨危受命的教師來講,更是難上加難。傳統(tǒng)課程都有相對完備的教案課件,有很多優(yōu)秀的案例和資源可供參考,而新開專業(yè)課程在以上方面就顯得薄弱很多,甚至連可供觀摩學習的資料都少之又少。傳統(tǒng)課程的任課教師基本受過相關課程的培訓,無論從知識儲備、教學手段以及人員的培養(yǎng)上都有相對完整的體系,而新工科課程的任課教師既沒有受過相應的專業(yè)訓練,也沒有相關的實踐經(jīng)驗,甚至沒有編撰很好的教材和資源以供參考。由于專業(yè)增加和調整而倉促上陣,基本上都是邊學習邊給學生上課,靠自己一點淺薄的理解給學生授課,很容易造成課程沒有深度的問題。
新工科課程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學生接受起來不易消化理解。新工科課程理論推導少,邏輯性較差,工程概念多,系統(tǒng)框架性知識點多,與實際應用相關的協(xié)議框架多,覆蓋面較為寬廣,在課上具體細節(jié)不便于深入展開,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即便是教師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學生面對這樣的課程,由于沒有實際的應用經(jīng)驗,許多知識停留在書本描述和教師講授上,沒有太多的邏輯推理和應用例題來支撐相關的知識點。這就形成了學生對這類課程的學習停留在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上,無法求得“甚解”的尷尬局面。
面對日新月異,知識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知識點覆蓋面廣的現(xiàn)象,如何讓學生既了解這些課程的基本內容,又能在短短的授課過程中,把課程外延和最新技術涵蓋到,這對于學時和精力有限的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這類課程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學,很容易變成一個簡單的說教類課程,會很枯燥。而且一部分本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消化的內容如果教師還要耳提面命的話,顯然會扼殺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能力。采用開放式研討教學活動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這類課程教學中的有益補充。
二、開放性研討活動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開放性研討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學生分工不明等因素,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
1.學生較為敷衍,隨便在網(wǎng)上搜集一些資料拼湊在一起,沒有系統(tǒng)整理梳理,經(jīng)不起推敲。
2.學生不知道專業(yè)獲取信息的渠道,只會在各種網(wǎng)站上普性搜集。
3.由于題目設置較為寬泛,學生在時間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無法對大量的材料進行定位、消化、理解,導致講述內容過于空洞乏味。
4.當一個題目有多名學生參與時,往往會有學生渾水摸魚,不勞而獲。
5.討論時,只有教師和臺上匯報的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互動,其他學生鴨子聽雷,不知所云,較為冷場。沒有達到全員參與的教學效果。
開放性研討活動本來是很好的拓展課內知識的教學方式,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只有少數(shù)人參與,大部分學生敷衍了事的情況,沒有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對開放性研討活動的題目設計,實施形式、中間過程的落實和監(jiān)督,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以保證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進行,確保能夠達到拓展課堂知識,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目的,成為課程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具體可采用如下方法:
1.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使開放性研討活動成為一種深入課堂知識,拓展書本知識外延的很好的方式。
2.將題目所涉及內容及范圍縮小并具體化,盡量避免大的議題,防止學生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快速理解題目的主旨,不能將課下調研活動開展并深入下去。
3.依據(jù)學生學習程度調整題目難度,要將題目層次化,有難易之分,給不同層次學生創(chuàng)造選題的空間。
4.對題目盡量細化,有不同的側重點或分論點,使學生既有共同討論的基礎,又有各自的學習重點。
5.對小組人員數(shù)量有所控制,在實際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小組成員,保證所有成員都能夠參與到討論中,防止抄襲和不勞而獲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可以以前后桌的形式自然分組,以6人分為1組。
6.做好匯報討論教學的動員工作,在學生選題之前對題目的大致情況和討論目標做詳細說明,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討論內容。給學生適當解釋一下題目的背景、內容,需要討論的方向,對研究方法做適當說明,并提供適當?shù)拈喿x材料供學生研讀。提出考核標準和要求,以及時間節(jié)點等問題,讓學生對自己的任務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做好計劃,合理地安排任務。
7.對考核方式靈活處理,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從學生對討論的準備工作、匯報成果、獨立思考、文檔規(guī)范等方面做綜合立體的考察,從而督促學生認真投入,用心去做,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匯報形式要看時間是否充裕。每個人都針對自己所選的題目做一個簡單的匯報是最好的。但是由于時間和人員的限制,有些時候所有人都做匯報是不可能的,因此讓學生提交討論報告也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衡量學生討論的質量。所以鑒于時間關系,不會安排所有學生講解,但是每個學生都要交討論報告。
8.對時間安排要合理適當,并加強過程管理。時間節(jié)點安排,不可太靠后,可先在學期前提出討論內容,中期督促一下,在中后期匯報。這樣不會影響教學安排,在課程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開展討論題目,有助于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對專業(yè)知識有很好的銜接和拓展作用。
除了以上內容,教師在實施研討活動時還有注意到,討論題目設計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教師在平時應多注意信息整理,研究設計題目,題目難度要適中,不可太難,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否則會挫敗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對題目可以考慮分層設計,基礎部分要偏向知識的普及和領悟,拔高部分偏向對知識歸納、整理和創(chuàng)新的內容。
由于學生對討論式題目接觸的較少,對如何開展這項工作毫無頭緒,因此有必要開展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從如何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提出論點、細化知識點、總結報告及PPT的制作等方面,給學生事前做一個詳細的說明和解釋,讓學生對討論的題目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知道如何去開展工作。
三、結語
學生要做好一個簡單的討論題目,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要達到預期的目標,更是要花一些精力和心思在里面。從題目理解、資料收集整理、歸納要點、理清思路,到用PPT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每一項都需要學生用心地投入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一個簡單的討論題目,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手段,并能夠借助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便利條件,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取舍,學會利用各種專業(yè)的學習手段,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如何準確地闡述問題,并學會規(guī)范地整理文檔。高質量的開放性研討活動需要學生在課下做較為廣泛深入的調研工作,收集大量資料,進行充分的歸納、分類整理,針對討論問題提出論點,佐證依據(jù),形成觀點。一個設計優(yōu)秀的討論題目,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整理資料能力、文字規(guī)范能力,甚至是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學生能夠有效參與其中,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輔以相關科研方法進行仿真論證,有可能得到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因此,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對于提高系統(tǒng)性較強的工程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合理設計題目,加強引導,使開放式教學研討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拓展課堂知識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傳義.開放性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J].學周刊,2016(7).
[2]張靜.開放性教學創(chuàng)造自由民主學習空間[J].基礎教育參考,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