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慧
摘?要:文言文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使命,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學情況并不樂觀,教學質量和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诖耍疚膶⒁砸粋€一線教師的視角,從教學現狀切入,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幾點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高中;文言文;主動;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081-2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很多高中生來說,文言文卻是他們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對農村高中的學生來說,困難指數更高。就我們目前所能接觸到的絕大部分農村高中文言文教學方式都很難跳脫出機械式的師生互動模式,即老師負責讀一句翻譯一句,然后將該句中的重點實虛詞、句式進行提煉,告訴學生;學生負責機械性地在書上勾勾畫畫,并在老師講完之后背下重點實虛詞和翻譯,如此這篇文章就算完成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整個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如一潭死水,學生逐漸失去文言文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自動地將文言文學習等同于重點字詞翻譯的學習,最終導致文言文的學習“重言輕文”,而且重的“言”還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實詞、虛詞,而非押韻、論辯技巧、用詞巧妙等語言本身的魅力。毋庸置疑這并不符合教材編排文言文的初衷,更不符合新課標對學生培養(yǎng)的要求。
筆者認為,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對現有的農村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現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嘗試提出以下兩點教學策略。
一、學案導學——變被動為主動
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中學,學生語文水平普遍不高,文言知識尤為薄弱,所以我們可以引入學案來助力教學。這里的學案主要指“課前學案”。課前學案的著力點主要放在解決文言文中的“言”上,即重要的虛詞、實詞、句式等。這意味著在課前學生要結合教材,利用工具書對將要學習的文言文先進行自主學習。下面本人以《燭之武退秦師》一課來說明設計學案時要注意的地方:
1.學案的設計首先要展示總體學習目標,明確“文”的目標(如結構、手法、主題、情感、語言等)與“言”的目標(重要實詞、虛詞、句式等),讓學生知道本篇文言文要學什么,方向是什么,關注點應該在哪里,心中有數,學習時方能有的放矢。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我們展示的“言”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掌握文中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的目標是:體會燭之武的論辯藝術,學習個性化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明確了上述目標學生才能在本篇課文的學習中找準方向。
2.學案要著重進行“言”的設計,主要包括實虛詞、句式和句子翻譯。重要的實虛詞可以通過與之前學過的該詞其他義項對比的形式出現,也可以通過練習題的形式呈現。以《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重點實詞“鄙”為例,之前學過“邊界”的意思,本文中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所以可以將以前學過的例句與本文中的例句共同呈現,起到引導、聯想記憶的效果。
3.為了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教師可在學案第三部分設計一些“文”的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鑒于“文”的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學習燭之武的論辯游說藝術,我們可以設如下題目“燭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退兵的?”這樣預習的時候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找出燭之武與秦穆公之間的對話進行思考分析。
4.在學案設計完成之后要及時發(fā)放,至少提前一天,讓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預習。
5.老師一定要及時進行檢查與反饋,讓學生意識到這是文言文學習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檢測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比如詞語檢測表、當面提問、小組抽查等。
學案的設計其實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通過學案使學生在課前解決文言文基礎知識,老師課上只需要拿出少量時間進行梳理,這樣老師就有更多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去探討文言文的內涵。
完成了學案部分,學生也就實現了在文言知識點的學習上的第一次華麗轉身——由被動聽講者變成主動學習者,走出強迫性學習的沼澤地,使學生自我求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實現。
二、激發(fā)興趣——變主動為主體
文言文學習經常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文言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太遠,很難引起學生共鳴,因此也就給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fā)。
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要根據不同類型文章進行具體分析,結合具體文言文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課堂教學氣氛,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敘事性比較強的文章,完全可以用課本劇的形式進行呈現;對于論說類的文章可以用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然后解決問題的形式;另外還可以通過補充背景、人物故事的方式、比較閱讀、朗誦、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
下面本人就以《鴻門宴》為例來說明對于敘事類散文如何用課本劇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進行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
《鴻門宴》是篇幅比較長的敘事類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這時倘若能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必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歷練思維。下面我們就以本篇文章為例,談談課本劇運用的一些具體操作步驟。
1.表演前準備
(1)精讀課文,把握人物
教師確定表演時間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尤其是閱讀時間,因為課本劇要想演好,必須建立在對文章內容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如有必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疏通文意,利用分角色朗讀、人物品評或觀看影視化片段的方式幫助學生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情感。
(2)劃分小組,撰寫劇本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和表演時間,適當進行分組。鑒于我們班人數較多,表演時間設定一節(jié)半課時,所以隨機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并確定組長。接著簡單講解了課本劇的基本內容、形式、撰寫要求,如:課本劇的改編一定要忠于原文,尊重史實,在此基礎上可做一定個性化發(fā)揮;課本劇改編要要抓住作品中人物間最集中、最尖銳的矛盾;用心設計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并且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四個小組寫完初稿之后,引導他們進行修改,最終形成定稿,確保劇本質量。
(3)分配角色,準備道具
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性格和興趣,基于人物形象,合理進行角色分配。對于道具雖沒有硬性要求,但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們還是很用心地準備了一系列道具,如酒樽、佩劍、案桌。
(4)分組排練
排練基本都是課余時間讓學生自行準備。為了呈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情節(jié),學生會專門去觀看視頻,學習一些動作和招式。
2.課堂呈現
同學們經過認真準備,終于到了他們“顯露”前的最后一刻。課前,大家挪好桌椅,騰出足夠的表演空間。教師在表演之前必須向他們提出兩點要求:表演者要盡量放開自己,投入表演,觀看者要認真,觀后需要作出評價。整個表演雖然準備時間有限,但不失精彩。優(yōu)柔寡斷的項羽、俠肝義膽的項莊、忠心不二的樊噲……通過學生的演繹,把那些冷冰冰地躺在課本里的,距離我們千年之遙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3.觀后總結
表演結束后先由學生評價,再由老師評價,通過投票選出最佳小組、最佳演員。教師此時可對表演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探討,甚至可以讓學生將表演中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寫成一篇小文。通過這次嘗試,我深切地感受到課本劇的魅力,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讀、寫、合作、組織、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老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到一個腳手架的作用。
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擺脫一句一翻的填鴨式文言文學習方式,學習再長的文言文都會變得生動而有趣。至此,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實現了第二次華麗的轉身——由學習的主動者變?yōu)閷W習的主體,相較于主動性而言,主體體現了更多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參與性、合作性等。
綜上,在農村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既不能放松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不斷探索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腦中要時時有這兩種思想方針做指路明燈,不斷引導那些陷入文言文學習沼澤地的學生主動爬出泥沼,使他們成為文言文學習上的探路者。只有如此,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
[參考文獻]
[1]楊永旭.農村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初探[J].文學教育,2019(06).
[2]張艷麗.《鴻門宴》教學中運用課本劇的實踐體會[J].語文知識,2003(04).
[3]方文飛,潘建華.先學后教:高中文言文自主學習策略[J].現代教育論壇,2011(01).
[4]衛(wèi)海濤.學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教育觀察,2019(08).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平望中學,江蘇 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