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霄婷 祝遠德
[內容提要]隱喻反映了一個群體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體驗,是研究抽象情感的主要工具。那坡民歌是那坡黑衣壯族創(chuàng)造的民間歌謠,其中運用了豐富的隱喻來表達情感,進行相互交流。從概念隱喻的視角,根據源域類型對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隱喻進行分類,并分析這些隱喻背后的認知和文化上的差異,并總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探討譯者如何將蘊含壯族文化的隱喻進行有效地傳達,有效處理文化差異帶來理解上的障礙,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現象,深深地內化于我們的思維結構之中,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情感是人類共有的認知體驗之一,具有豐富、抽象和難以表達的特點。隱喻通過具體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概念,是研究情感的主要工具,人們常將其隱喻化,即運用生活中熟悉或具體的概念去描述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形象具體地表述情感。由于文化、認知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人認知方式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隱喻在不同文化中使人產生不同的理解。那坡壯族人們善于用歌聲來表達情感,至今還保存著古樸完整的民間歌謠,被譽為壯族民歌的“活化石”。那坡民歌的形成與壯族歷史、社會生活、文化習俗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緊密相連,且使用了大量的隱喻來表達情感,這些隱喻概念多來源于壯族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中所熟悉的事物的體驗,給這些事物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蘊含獨特的壯族文化。概念隱喻以具身認知體驗為基礎,隱喻的研究對于了解壯族文化以及揭示壯族人們的思維認知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
自亞里士多德對隱喻進行研究以來,西方的隱喻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修辭學研究、語義學研究以及多學科研究階段。在傳統(tǒng)的隱喻研究中,Richards對隱喻的認知特征闡述最早,最明確,他認為我們可以觀察到“隱喻是人類無處不在的語言原則。”[8]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隱喻被當作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的意義產生的根源之一。[9](陳忠,2007:321)而真正奠定隱喻認知研究地位的是1980年 Lakoff,G. & Johnson,M.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出版,他們例舉了生活中大量的例子來說明概念隱喻體系在我們的語言和概念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隱喻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的思路。開啟了隱喻認知研究的熱潮。Lakoff,G&Johnson,M.指出“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與體驗另一種事物。”[3]人類借助隱喻性思維建立概念系統(tǒng)來認知事物?!半[喻滲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在語言里,也滲透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遍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上是隱喻的?!盵3]概念隱喻具有系統(tǒng)性與生成性的特點,因而概念隱喻一般相對抽象,可以派生出很多具體的隱喻表達。Lakoff &Turner[4]描述了隱喻意義產生的機制,“即一個概念域(源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目的域)映射的結果?!庇成湟话阌稍从蛳蚰繕擞蜻M行,是兩個概念之間的對應集,映射的內容包括:“第一,源域圖式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標領域的空缺上;第二,源領域中的關系被映射到目標領域的關系上;第三,源領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目標領域的特征上; 第四,源領域中的知識被映射到目標領域中的知識上?!盵4]源域向目標域的部分映射遵循不變原則,即“被映射的是內容體現意象圖式結構,但不是所有的意象圖式結構都必須被映射。”[2]相似性是隱喻映射的基礎,而相似性的構建則基于聯想。隱喻映射具有經驗基礎,它根植于人類的生理構造、身體體驗和生活經驗。[5]事物有著多樣化的特征與屬性,同一源域的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可以投射到不同的目標域,不同的隱喻表達也可以來源于同一源域。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概念隱喻認知機制
人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對人類情感的研究構成了探索人類認知的基本部分之一。(彭增安,2013:156)情感與我們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是人生體驗最普遍最重要的部分。從普通心理學上說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以及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15]人有著豐富的情感,如,喜歡,悲傷,恐懼,愛慕,討厭等,這些抽象情感的描述和表達都要借助語言。情感是人類對身體和外部環(huán)境抽象的體驗,我們通過隱喻,用具體的詞匯將抽象的情感經驗概念化,使得其得以被表達和理解。人的情緒受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因而情感隱喻的產生來源于我們的身體體驗和日常生活經驗,是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認知加工體驗的結果。情感隱喻是將抽象模糊的情感概念化、隱喻化的一種隱喻,因而情感隱喻意義的理解通過將源域的部分特征映射到目標域上,從而理解目標域,即抽象的情感。從本質上來講,“情感隱喻是不同語義之間互動的產物,它通過一系列的概念隱喻得以理解,并能夠規(guī)約和限定特定的真實活動者的社區(qū)和范疇?!盵11]人類情感有一定的認知普遍性,但是情感隱喻也有文化特異性,不同文化的民族表達情感的方法不同,對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解讀。因而,民族典籍中的情感隱喻在傳達過程中,文化差異帶來不同的認知是重要考慮的因素,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進行一定的調節(jié)。
那坡民歌反映了那坡壯族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他們生活中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那坡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坡民歌的內容來源壯族的神話故事,歷史事件以及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等,敘述了壯族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民間信仰,其中描寫最為豐富的是情感。隱喻在壯族民歌中隨處可見,貫穿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反映了壯族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和文化。本文選著那坡民歌中《浪花歌》和《名花風情歌》及其英譯本為語料,基于概念隱喻的源域類型,本研究將壯族民歌中的情感隱喻主要分為植物情感隱喻、動物情感隱喻、容器情感隱喻、人體情感隱喻、 溫度情感隱喻、天氣情感隱喻等?;诖耍P者詳細統(tǒng)計出這兩個節(jié)選的情感隱喻類型以及數量(表1),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進行隱喻認知分析,總結相應的翻譯策略。
表1 那坡民歌情感隱喻類型及占比
翻譯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更要注重文化與認知層面的傳達。壯族人們借助生活環(huán)境中的特殊事物以及對生活環(huán)境的體驗進行情感表達,而概念隱喻的理解基于人的具身認知體驗,通過具體事物的特征來解釋抽象事物,這為揭示那坡壯族人們的情感認知奠定了基礎。譯者在英譯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文化認知層面上的解讀,揭示了情感隱喻背后的認知差異,盡可能減少由于文化認知差異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在盡可能忠實原語文化的同時,照顧到目標語讀者的認知習慣,提高譯文文本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Mandelblit從認知的視角提出了針對隱喻翻譯的“認知翻譯假設”,確定了兩種轉換場景:(1)相似的映射條件,即兩種語言之間不發(fā)生概念轉換。(2)不同映射條件,即翻譯中兩種語言之間發(fā)生概念轉換。[7]基于此,對于那坡民歌情感隱喻的翻譯,筆者從映射條件的角度出發(fā),以隱喻在目標語中呈現的形式為標準,將隱喻翻譯策略大致劃分為四大類:映射條件不同,保留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不同,替換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不同,闡釋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相同,再現原文隱喻概念。
1.植物情感隱喻
抽象概念隱喻性的理解離不開對生活環(huán)境的體驗。人類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植物同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對不同的事物會有著不一樣的認知體驗。壯族人們主要生活在山區(qū)較多的地區(qū),生活環(huán)境較為偏僻,那里生長著較為稀缺的植物,對這些植物認知深深扎根在壯族人們的心中。在壯族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常借植物抒發(fā)情感,賦予了這些植物獨特的壯族文化內涵。在那坡民歌中,運用了大量的植物來抒發(fā)表達情感,賦予這些植物情感的特征,將植物的部分特征映射到抽象的情感上。生活在其他地區(qū)的人們對這些植物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因而目標語讀者對這些植物缺乏相應的認知,難以構建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映射的相似性。雖然映射條件不同,但是通過上下文語境的目標語讀者便可推斷出該隱喻意象的文化內涵。因而,在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采取保留原文的隱喻概念的翻譯方法。
例1:十一來圍長春花,Let us enclose the periwinkle together,
心想依人享情緣。I expect to encounter my true love.
該句出自《那坡民歌·浪花歌》,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一起圍花圃,種花的情景,想要通過種花來獲得愛情。長春花也寄予了男主公想早日收獲愛情的愿望。
長春花也稱四季梅,主要分布在兩廣等地,形態(tài)與本種相似,具有抗腫瘤的功效。其抗熱性強,喜溫暖,開花時期長,色彩鮮艷,姿態(tài)優(yōu)美,花勢繁茂,從春到秋花開不斷,有“日日春”的美名。長春花艷麗動人,總是能讓人想起美好的事物和愉快的回憶。愛情是人類美好的情感體驗,引人無限向往。壯族人們將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寄托在長春花上,使愛這種情感的表現更為生動具體。長春花的艷麗猶如愛情的熱烈,當人們提及長春花,就會想起愛情的美好。長春花美麗美好的特征映射到愛情上,使人們更能感受到愛情的美好以及難能可貴。因而長春花與愛情的映射基礎在于對于美好事物的聯想特征。但是在英語國家中,常用玫瑰來隱喻愛情,且長春花并不是當地常見的植物,并沒有蘊含象征愛情的文化內涵,目標語讀者缺乏長春花與愛情之間映射的經驗基礎,無法構建概念隱喻。雖然映射條件不同,但是目標語讀者結合下文的認知語境,也能激起相似的聯想,構建與原文相似的隱喻概念。因而,譯者選擇譯成相同的詞匯,直接將“長春花”譯為“periwinkle ”,保留了原文的概念隱喻,同時也達到了文化認知層面交流的效果。長春花的原文隱喻和譯文隱喻的映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長春花是愛情概念隱喻認知分析
2.動物情感隱喻
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在生活上息息相關。壯族的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壯族人們與動物的相處更為緊密,人們在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熟悉了這些動物的習性和特征。且壯族地區(qū)地處偏僻,有許多較為罕見的物種。在壯族文化中,常常借助動物來表達情感,將情感、思想投射到動物身上,使其具備了擬人化的特征。隱喻的根本成因在于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且與文化因素有關。人們通過動物的習性來理解人們的情感,屬于不同系統(tǒng)的概念映射。有些動物隱喻可以給人們帶來相似或相同的認知。但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每個國家擁有的物種都有所差異,這些獨特的物種常常賦予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特征。由于缺乏相應的認知基礎,有些動物隱喻難以為目標語讀者所理解。因而在映射條件不同的情況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替換隱喻概念的方法,使目標語讀者構建相應的認知語境,理解壯族文化中獨特的動物隱喻。
例2: 我倆想結鴛鴦緣,we want to form ties as lovebirds,
修枝給花紅才得。If we trim this red flower.
該句出自《那坡民歌.浪花歌》,講述了男女主人公一起修花,培養(yǎng)感情,最后實現結緣成對的愿望,鴛鴦緣就是夫妻緣分的象征。
鴛鴦是主要生活在中國地區(qū)一種觀賞鳥類,鴛指雄鳥,鴦指雌鳥,也常被人們稱為“愛情鳥”。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地,喜歡成群活動。由于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成雙入對,形影不離,在水面上相依相偎。若是其中一只鳥遭遇不幸,另一只鳥則為其長久哀鳴,廝守終生。出于對它們這種生活習性的了解,鴛鴦被認為是堅貞愛情的象征,比喻男女之間相互傾慕和相互掛念的情感。用鴛鴦來比喻愛情歌頌愛情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鴛鴦這一隱喻意象的認知。因而,鴛鴦也一直是夫妻和睦以及相親相愛的美好象征。但是在西方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鴛鴦并非當地的物種,英語讀者對鴛鴦缺乏相應的認知,無法構建相應的隱喻映射基礎。英語國家常將鸚鵡視為愛情的象征,由于中國的鴛鴦和西方的鸚鵡有著相似的認知基礎,且根據上下文語境目標語讀者也無法對鴛鴦這一隱喻內涵做出推斷。因而,譯者將“鴛鴦”譯為 “l(fā)ovebirds”而非 “mandarin duck”,進行了隱喻概念的替換。這樣既實現了鴛鴦到愛情的隱喻映射,也使目標語讀者理解男女主人公之間堅貞的愛情。鴛鴦隱喻概念轉換的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映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鴛鴦是愛情概念隱喻認知分析
3.容器情感隱喻
容器隱喻是實體隱喻中最為典型的隱喻,人們通常將抽象的概念以及模糊的思想情感等視為一個實體進行量化和識別。人們通常把自身的軀體理解成一個容器,以皮膚作為界限將身體和外界分開來。人體在進行情感體驗時,血液會循環(huán)變化,因而人產生的各種情緒則被理解為人體這個容器中承載的液體,容器里的液體有深有淺,或濃或淡,這些液體的特征映射到抽象的情感上來。基于對人體共有的認知體驗,在英漢文化中對人體中液體變化有著共同的認知,人們用日常生活中液體的特點來用于情感表達。且壯族地區(qū)水潭較多,被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和文化,如遇雨天積水,水潭里的液體深淺產生了變化。但是目標語讀者對于水潭的理解缺乏相似的認知,無法構建隱喻認知。因此,在英譯時,在映射條件不同,但存在一定的相似認知基礎的情況下,可對原文概念隱喻進行適當的闡釋,傳達原文的隱喻概念。
例3:念哥似水歸龍?zhí)?,My love is as deep as the dragon pool,
只要相依討得歡。The time spent with you is marvelous.
該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風情歌》,講述了男女主人公離別前難舍難分,互相叮囑,互表心意。
原文表達了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和傾慕,對他的愛意似龍?zhí)兜乃粯由?。在壯族文化中,龍?zhí)吨庚垵摼拥纳钏?。在壯族文化歷史中,壯族人們對水的依賴性極強,因而對水的認知也特別深刻。那坡壯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偏遠的山區(qū),常年靠水潭積水,且會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龍是中國神話故事中象征吉祥的動物,在壯族文化也享有極高的地位,龍一般潛居在深水潭里。原文用龍?zhí)兜纳顏黼[喻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深深的愛意,用這一物理因素對抽象的情感深淺進行量化,龍?zhí)端畹倪@一特征也映射到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上。龍?zhí)妒菈炎宓貐^(qū)的一個深水潭,外國讀者缺乏對龍?zhí)哆@一意象的認知,倘若直接將水歸龍?zhí)蹲g出,目標域讀者就無法構建龍?zhí)端詈蜕钋榈膼壑g的映射,也就失去了構建概念隱喻的基礎。由于人類對于液體有著共同的認知一眼,在映射條件不同的情況下,譯者對龍?zhí)端畹倪@一特點進行闡釋,且保留了龍?zhí)哆@一隱喻意象,譯為“as deep as the dragon pool”,即使讀者接觸到這一富有壯族文化的隱喻意象,也可構建龍?zhí)杜c愛情之間的映射。 龍?zhí)对暮妥g文隱喻的映射關系如圖4所示。
圖4 龍?zhí)妒巧钋榈碾[喻認知分析
4.溫度情感隱喻
人的感覺器官對溫度有著直接的體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是人們感知外界的重要方面。因此溫度的概念成為人類對大自然的體驗中最早最基本的認知域之一。外界的溫度的變化時常會引起我們心情的變化,反之,心情的變化也會伴隨著人體溫度的變化。在這個體驗過程中,情緒高漲會伴隨著人體溫度升高,情緒低落則人體溫度下降,形成了人們對情緒變化時人體溫度變化的認知?;谶@樣的認知體驗,構成了用溫度概念來隱喻情感的基礎。人們將已熟知的溫度的特點投射到抽象的情感,對其進行理解和表達,使得情感的表達更為形象具體。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類對溫度變化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有著共同之處,英漢文化中溫度隱喻的映射條件相同,目標語讀者可以理解相應的隱喻概念。因而,在此條件下,譯者可采取再現原文隱喻概念的翻譯方法。
例4:謝妹得歌甜心里,Thanks for your songs and sweet words,
謝得暖語暖心房。I feel warm in my heart.
該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風情歌》,講述了男主人邀請女主公對唱之后,男主人對女主人公的感謝之情以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氣溫變化與人體溫度的變化息息相關,溫暖使人感到舒適,炎熱使人煩躁,而寒冷則使人感到不適,可見,人的心情也會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用身體對溫度變化的感受來表達情感,賦予了情感溫、熱、寒和冷的溫度特點。那坡壯族人們相對來說過著比較原始古樸的生活,人們對溫度的感知也會更為敏感。對唱是那坡壯族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原文表達了甜蜜的歌聲讓人心里感到溫暖,可謂撫慰人心,讓人欣喜幸福,從而產生出一種溫暖的幸福感。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美好情感之一,當一個感到幸福時內心往往是安寧祥和的。在自然界中暖是人體感受最為舒適的溫度,暖語一詞賦予了語言溫度,指溫暖人心的話語。暖讓人舒適感覺美好的特征映射到幸福這一抽象的情感上來,從而構成了幸福是暖的概念隱喻。由于人類對自然界中暖的認知體驗有一致性,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可以找到相同的映射基礎。而在這個例子中,譯者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將“暖語”譯為“sweet swords”而非直譯成“warm words”,使譯文更為簡潔明了,一目了然。且在映射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譯者將“暖心房”直接轉換為相似的表達即“feel warm in my heart”,再現了原文的隱喻概念,達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暖語的原文和譯文隱喻映射關系如圖5所示。
圖5 幸福是溫暖概念隱喻認知分析
5.人體情感隱喻
人體是人最為熟悉的領域,人們對世界最初的認知就來自對人體自身的認知,因而人們用身體器官來隱喻情感十分普遍。身體隱喻為新的語言形式構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人們常借助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器官的功能和特點來構建對另一個不熟悉的、較為抽象的領域的認知,使相對應的身體部位或器官名稱賦予了隱喻意義,從而構成了概念隱喻。通感隱喻屬于人體隱喻,通感是指人們在思考或交流時用屬于甲感官范疇的事物印象去表達屬于乙感官范疇事物印象。[13]112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味覺的體驗頻率較高,味覺上的不愉快的刺激常激發(fā)人不良的情緒,因而這種味覺體驗映射到負面的情緒上,用來表達人們的負面情感。由于人類對于自身和外界的通感體驗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而壯族文化中人體隱喻的使用與英語文化也有一定的共性。在隱喻映射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目標語讀者可構建相應的認知理解,譯者可采取再現原文隱喻概念的翻譯方法。
例5:哥別痛惜有情人, You'll find someone who loves you,
妹別苦水蕩心頭。 Bitterness lingers around my heart.
該句出自《那坡民歌·名花風情歌》,描述了男女主人公重逢之后即將離別的場景,互相表達了離別的傷心難過之情以及雙方都堅貞不渝的心意。
原文中的苦水屬于味覺上的感受,這種味覺對人們來說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由這類感官引起的聯想也使令人不愉快的,自然就和表示負面的痛苦聯系在一起。原文把苦這種味覺體驗映射到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臟。心臟是人體的中樞器官,負責人體全身血液的供給,緊系著人的生命。心臟對情緒的變化的體驗也最為敏感,不同的情感的產生都會對心臟產生影響,人難過時會引起心臟的不適感,人常把情感的變化與心臟聯系在一起。因而,由心臟構成的情感隱喻在英漢文化中都十分普遍,但是這種通感類的情感隱喻轉換則在漢語中表現得比較明顯。那坡壯族人們生活在比較貧困的地區(qū),對于吃苦的體驗也更為深刻,對于苦的體驗也常與人體器官相聯系。難過與苦有著相似的特征,難過使人心臟感到不適,就如同苦這種味覺給人帶來不愉快的味蕾刺激。原文將味覺上的不適映射到心臟的難受,使心臟里面的液體賦予了味覺的特征。這類體驗在壯族文化與英語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構成了相似的隱喻映射基礎。在映射相似的條件下,譯者直接將該句子譯為“bitterness lingers around my heart”,保留了原文味覺上的“苦”到“心臟難受”的映射, “l(fā)inger”一詞將原文中苦水的液體特點展現出來,從而再現了原文通感情感隱喻的特點。
隱喻性表達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十分普遍,概念隱喻的認知與理解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隱喻的理解由于文化和認知差異而不同。人類情感體驗的表達由于文化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存在差異性,但是由于人體對于自身和大自然有相似的體驗基礎,也使得有些隱喻性情感表達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隱喻表達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蘊含著獨特的壯族文化,如何將這些文化傳達給目標語讀者,揭示壯族人們的認知習慣,對于民族文化走出去有重要的意義。從概念隱喻的視角出發(fā),探討那坡民歌中的情感隱喻認知方式,分析其與英語國家的異同,并從隱喻映射的基礎出發(fā),總結出以下幾種翻譯策略,即映射條件不同,保留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不同,替換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不同,闡釋原文隱喻概念;映射條件相同,再現原文隱喻概念。對情感隱喻的轉換和表達進行處理,使目標語讀者增加對壯族文化的理解,從而推動壯族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