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
摘要:課堂志是“草根式”研究課堂的一種方法,但它又是最直觀,最高效的一種方法,在課堂志研究中,主要分觀察、訪談、深描、案例四個環(huán)節(jié)。觀察,作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
關鍵詞:課堂志 觀察 方法
“課堂志”這個概念是我國王鑒教授提出的,他將人類學中的“人種志”、“民族志”運用到課程與教學論領域而成為“課堂志”?!罢n堂志”就是教學研究者深入學校課堂之中,直面教學的現象,搜集第一手研究資料,全面描述課堂中的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 在這種觀察、訪談與描述的過程中,研究課堂教學現象、探尋課堂教學規(guī)律或解釋課堂情境。用一種較微觀的整體描述方法進行課堂中的課程與教學問題的研究,進而正確認識和解釋這種現象,從而探尋其中的規(guī)律,這就是 “課堂志”。①
課堂志是“草根式”研究課堂的一種方法,但它又是最直觀,最高效的一種方法,在課堂志研究中,主要分觀察、訪談、深描、案例四個環(huán)節(jié)。觀察,作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
一、???????? 什么是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活動。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種工作流程,還是一種團隊合作。課堂觀察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 課堂觀察都要觀察什么?
課堂主要分為四個維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那么我們的課堂觀察也主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而這四個方面中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是淺層的觀察,后兩個方面屬于深層的觀察才可以看到。
在開展課堂觀察時,教師們可以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中確定自己的觀察點。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記錄單、量表等來確定自己的觀察點。比如:可以觀察那些同學能一直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聽課,那些話題更容易帶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觀察學生課后是如何處理上課聽不懂的知識的。
三、???????? 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本身是一個行為系統(tǒng)工程,類型多樣,觀察點多元。另外,開展課堂觀察需要一定時間的投入、教師的廣泛參與,因此一套基本的流程對保證課堂觀察的日常化和規(guī)范化,從而降低觀察成本、提高觀察效率來說尤為重要。總體而言,課堂觀察的流程主要包括課前準備、課中觀察、課后討論等主要步驟。
課前會議指在課堂觀察之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集中一段時間進行有效商討,確定課堂觀察的目的、重點、量表制作等相關事項。其目的在于給參與人員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便于觀察者確認自己的觀察點,為后續(xù)的行為奠定基礎。需要強調的是課堂觀察追求的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教學研究,“磨課”不屬于課前會議的范疇。
課中觀察指進入研究情境,在課堂中依照事先的計劃及所選擇的記錄方式,對所需的信息進行記錄。課中觀察是整個觀察系統(tǒng)的主體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資料,是課后會議分析的信息基礎。觀察者進入現場之后,要遵守一定的觀察技術要求,根據課前會議制定的觀察量表,選擇恰當的觀察位置、觀察角度,迅速進入觀察狀態(tài),通過不同的記錄方式,采用錄音、攝像、筆錄等技術手段,將定量和定性方法結合起來,記錄觀察到的典型行為,做好課堂實錄,記下自己的思考。
課后會議指在觀察結束之后,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針對上課的情況進行探討、分析、總結,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制定后續(xù)行動跟進方案的過程。
課后會議指在觀察結束之后,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針對上課的情況進行探討、分析、總結,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制定后續(xù)行動跟進方案的過程。課后會議一般分為自我反思、分析觀察結果、思考和對話、提出改進建議。被觀察者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對課前會議所制定的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自我反思。每位觀察者圍繞課前會議確立的觀察點,根據自己所采集的課堂觀察的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學的改進建議和對策。在課后會議的基礎上,觀察者提供一份自我反思報告,觀察者對觀察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形成觀察報告。課后會議旨在使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進行有效的專業(yè)探討,通過多視角、多方位尋找有效教學的策略,實現課堂觀察的目的。但是課后會議絕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課后評課,他應該是比評課更直接,更多方面。
最近筆者在進行一項關于運用課堂志來優(yōu)化教學行為的課題研究。課堂志研究的最大特點是研究者親臨課堂現場,進行“田野工作”,然而這也成為課堂志研究存在的最大困境。因為目前來說課堂志中最難的部分我們如何能觀察到最真實的課堂,觀察到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最真實的反應,這樣才能為課堂志提供好的素材,所以,必須做好課堂觀察!
參考文獻:
1.王鑒:《從學術殿堂走進生活世界:“課堂志”研究的方法與案例》
2.崔允漷、沈毅等:《課堂觀察20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