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瑤
提筆準備寫這段難忘經(jīng)歷的時候,武漢在一天一夜的狂風驟雨后終于又歸于寧靜,經(jīng)歷了一場洋洋灑灑的大雪紛飛后又見天晴。凜冬散去,初春訪臨。四季照舊更迭,身邊事卻徹覆從前。
我是親歷者,是離災難漩渦很近卻又很遠的旁觀者,是想讓外面的人聽見我的聲音的吶喊者。
我是親歷者,我曾耳聞落日時分江灘邊蘆葦蕩里的喧囂,我也耳聞了庚子年除夕夜的安靜冷清。
“一場疫情,武漢被按下了暫停鍵”。昔日熱鬧繁華的城市一夜之間空無一人,江灘邊美輪美奐的燈光秀換成了萬家明亮的燈火,平日里冒著熱氣的市井生活散去,街上一片寂靜。這本是新春佳節(jié)親朋團聚時,這本是城市里溢滿歡聲笑鬧縱情享受時,現(xiàn)在卻成了最危急、最緊迫的戰(zhàn)“疫”時。
從鬧到靜,卻絕不是千千萬萬個如我一般的親歷者的沉默與木訥,在這樣寂靜得讓人心驚的一個又一個晝夜,我卻聽見了從前未聽過、往后也絕不會忘記的聲音:是大年初三夜里打開久閉的窗戶的千萬家庭共唱“我和我的祖國”,是時時刻刻都在被吶喊著的“武漢加油”,是各種媒體的新聞之聲,是網(wǎng)絡上無數(shù)的講述者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著最深刻的感受。這樣的刻骨銘心,又何止是“傾訴”和“傾聽”的關系,這便是寂靜孕育的新生煥發(fā),是魯迅先生所言的“能發(fā)聲的發(fā)聲”的責任意識和迫切希望。
我是親歷者,我曾目睹滔滔江水東流而去的澎湃壯闊,我也目睹了不畏前路只管赴戰(zhàn)的逆行身影。
馳援令下后,各地醫(yī)療人員在請愿書上主動按下指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逆著人流,身著白色戰(zhàn)袍毅然前行;疫情日益嚴重,來自四面八方卻同樣奮不顧身的“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者們,不分晝夜與疫情賽跑,創(chuàng)造了新的“中國速度”;城市隔離封鎖,為了千萬市民生活正常運轉(zhuǎn)仍在默默付出的快遞員、的士司機們……他們都是推動城市車輪向前進的小小齒輪,是托舉城市渡過難關的堅實力量。
“國有戰(zhàn),召必回,戰(zhàn)必勝”,這是多少至今仍然不分晝夜堅守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最堅定的決心和意志,還有無數(shù)不計一切報酬主動請纓的志愿者,為打贏這場戰(zhàn)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只為驅(qū)散籠罩著的疫情陰霾、撥開云翳尋得春光。這是逆行者們的毅然決然,更是雖渺小卻依舊默默散發(fā)的光與熱,是我們時下所亟需的良知與善行,是能夠照亮黑暗的徹夜光明。
我是親歷者,我曾感知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我也感知到這個年代最該有的思考與姿態(tài)。
網(wǎng)絡上紛至沓來的輿論浪潮里,真相和謠言被不斷改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zhàn)的全力以赴里,醫(yī)生這個群體成了災難里的逆行者。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伴著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思考或停滯、發(fā)聲或沉默,痛惜且害怕。
宏大社會問題面前盡管我們顯得無能為力,可我們的脈搏依然和這片我們深愛的熱土一起跳動。我們依然希望所遇皆坦途、萬事皆勝意,我們依然在用年輕但犀利的目光審視這個世界,我們依然可以做到魯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我們是最能表達的一群人,也是最能將個人與社會緊緊相連的一代人。
我是親歷者,因而我能看見最真的本色,我能發(fā)出最原始的聲音,我能記錄最本身的真相。
我是親歷者,因而我要看見更廣的世界,我要聽見更遙遠的呼聲,我要記錄更深刻的思考。
我是親歷者。
因而,我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因為,我怎么樣,中國便是怎么樣。
指導老師點評:思路清晰,思想深刻,文筆生動大氣,感情真摯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