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楊
馬鈴薯是300多年前由國外傳到我國的,它既是蔬菜也是一種主食,其營養(yǎng)價值較高,有多種食用方式,全國各地都有栽培。在農(nóng)業(yè)種植結構改革過程中,推進馬鈴薯產(chǎn)業(yè),擴大馬鈴薯栽培面積是一項重要的措施。為更好地服務于馬鈴薯栽培,本文就馬鈴薯栽培與管理技術進行了分析。
一、選擇及處理種薯
1、選種原則
馬鈴薯品種與長勢和產(chǎn)量有直接關系,選擇適宜的馬鈴薯品種將會為提高產(chǎn)量打下基礎。選種時,應首先保證種薯沒有退化,并具有比較強的抗病性。而且,還要適應當?shù)氐耐寥兰皻夂驐l件,為馬鈴薯的增產(chǎn)、增收創(chuàng)造條件。
2、處理種薯
在進行種薯的貯藏、催芽、切塊等過程中,要將病薯和爛薯挑出。切塊時要對切刀進行消毒,防止病毒傳播,切后的種塊拌草木灰,可避免傷口的水分散失,促使其迅速變干。而且草木灰可以補充鉀元素,有利于高產(chǎn)。播種前可用福爾馬林溶液浸種消毒,也可以用多菌靈稀釋液噴霧處理。
二、選地與整地
馬鈴薯不宜連作,重茬栽培可導致病蟲害累加,因此應多與玉米、谷類等作物輪作。微酸性土壤適宜馬鈴薯生長,土壤pH值應在4.8-6.8范圍內,偏堿性的土壤易導致瘡痂病的發(fā)生。在此基礎上,要盡量選擇在地勢高、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栽培馬鈴薯。播種前要進行整地,耕作深度至少在20厘米,耕后將地耙平、耙細,使地塊松軟、平整、土細。
三、合理施肥
1、馬鈴薯的需肥特性
馬鈴薯是喜肥作物,需進行合理施肥才能保證高產(chǎn)。馬鈴薯施肥應遵照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重視基肥的施用,追肥應盡量早施。有機肥中的有機物含量豐富,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還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馬鈴薯根系發(fā)育和塊莖膨大。馬鈴薯的開花期對水肥需求旺盛,而且隨著氣溫升高和降雨增多,可促進有機肥熟化,有利于養(yǎng)分的釋放。
2、施肥數(shù)量
施肥數(shù)量是由土壤肥力決定的,肥力強的少施,肥力差的多施。一般來說,有機農(nóng)家肥每畝施用2000公斤左右,尿素4公斤左右,過磷酸鈣13公斤左右,草木灰40公斤左右或磷酸鉀15公斤左右。馬鈴薯在生長發(fā)育中,需要吸收氮、磷、鉀三種養(yǎng)分元素,對鉀肥的需要量最大,氮肥其次。氮、磷、鉀三種肥料的施用比例,一般為1:0.8:1.5。
四、栽培方法
在進行馬鈴薯栽培時,一般采取單壟雙行的方法。整地同時起壟,壟距為80厘米,壟高為10厘米。栽培時行距要在10厘米,株距在20厘米。播種時要保證留芽的部位向上,然后覆土,踩實。為達到高產(chǎn)目的,可采用覆用地膜的方法,當芽將膜頂起后,進行人工破膜。每畝地一般應種植5000株左右。
五、田間管理
1、苗期
種植馬鈴薯20天左右苗即可出全,此時應進行一次中耕培土,達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溫的目的,促進根系生長發(fā)育。中耕的同時進行除草,避免雜草與秧苗爭奪營養(yǎng)。苗期追肥是促進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措施,此時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
2、花蕾期
此時應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破除土壤板結,將土向植株根部堆集,提高根部溫度。同時根據(jù)田間水分情況,進行澆水,水澆透但不要使壟溝內存水。此期間可采用硫酸鉀和尿素追肥,每畝地施用硫酸鉀15公斤、尿素8公斤。在此期間應及時將花蕾剪掉,以減少養(yǎng)分的無謂消耗。
3、結薯期
在馬鈴薯的結薯期,應注意防止植株徒長,植株徒長會影響塊莖膨大,降低馬鈴薯的產(chǎn)量和質量。此階段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好肥水的用量,結薯期對肥料養(yǎng)分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需要以葉面肥的方式補充營養(yǎng),可用0.5%尿素與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水分控制應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來確定是否補水,當土壤中的含水低于80%時需補水,高于80%需排水。
六、防治病害
1、早疫病
病癥:此病主要感染馬鈴薯的葉片,也會對塊莖產(chǎn)生侵染。病葉片會形成黑褐色的葉斑,形狀為不標準圓形,并有同心輪紋。遇到連日陰雨,田間濕度增大時,病斑上出現(xiàn)黑色的霉層。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會逐漸干枯并脫落,使植株枯死。塊莖染病后,會形成褐色凹陷不標準圓形病斑,并在皮下出現(xiàn)干腐。田間過于潮濕,會導致此病更大范圍的傳播,加重病害。
防治:一是與非茄科類作物進行至少3年的輪作。二是在發(fā)病初期用25%百菌清、64%殺毒礬、80%噴克、70%代森錳鋅、80%新萬生等藥物,兌水稀釋后,進行噴霧防治。每10天噴1次,噴2-3次即可。
2、晚疫病
癥狀:此病主要對馬鈴薯的葉、莖和塊莖產(chǎn)生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整株死亡,并使塊莖腐爛。此病嚴重發(fā)生后,會使馬鈴薯的產(chǎn)量降低30%左右。
防治:一是在選擇薯種時,應盡量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田間發(fā)生此病后,要及時把染病的植株拔出,并移至田外深埋。二是在發(fā)病初期用72%克露、克霜氰或霜霸、69%安克·錳鋅等藥物,兌水稀釋后進行噴霧防治,每7天噴1次,噴2-3次即可。
七、收獲
當馬鈴薯已經(jīng)停止生長,莖葉枯萎,匍匐莖萎縮,塊莖不再繼續(xù)膨大時,即可收獲。收獲應在晴天10點-16時進行,以免塊莖受到雨淋或被露水弄濕。收獲后要在陰涼處晾曬2-3天,注意不要進行暴曬,避免被雨淋到。當薯塊的表面水分晾干后,可在干燥、陰涼、通風的地方存放或直接出售。
綜上所述,馬鈴薯的栽培與管理主要包括如下環(huán)節(jié),選擇優(yōu)良的品種,在適宜的土壤上栽培,進行合理施肥,保持適當?shù)脑耘嗝芏龋訌娞镩g管理,防治病害,適時收獲。馬鈴薯種植戶應嚴格按照栽培標準進行作業(yè),以確保取得高產(chǎn)。
(作者單位:161621黑龍江省克山農(nóng)場第九管理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