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玲
[摘 要] 中國史學史課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課程,而《周易》與中國史學關系密切,尤其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家的思維方式。將《周易》引入課堂教學并與傳統(tǒng)史學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明晰史家的思想,理解中國民族史學理論,提高文化自信,樹立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
[關鍵詞] 《周易》;中國史學史;教學
為了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研究制定了《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將經(jīng)典引入課堂教學,目標是到2025年使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更加熱愛經(jīng)典,具有自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具有高度的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作為“群經(jīng)之首萬道之源”的《周易》與中國史學關系密切,尤其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家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史學史上,歷代大史學家大多對《周易》有精深了解”[1],中國史學后來的發(fā)展也深受《周易》及各個時代易學的影響,所以將《周易》引入中國史學史課堂教學十分必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并促進學生對中國史學史課程的學習。
一、《周易》通變思維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周易》的“通變思維不但是《周易》的核心思維,也是對古代史學思想影響最大的歷史思維方式?!盵2]《周易·系辭上》指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一直達到“遠則不御”的程度,而人事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在《易傳》作者看來,事物發(fā)展需要變通,只有變通才能長久?!吨芤住は缔o下》將這一思想概括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變通思想對中國古代史學影響深遠,很多史學家以變通為指導來認識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興衰變動,并以此來解釋歷史?!蹲髠鳌氛压暧涊d:
史墨面對趙簡子的提問,以通變的觀點對人類社會“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做出解釋,并依《周易》卦象解釋了君臣易位的合理性?!妒酚洝犯詺v史學的形式表現(xiàn)了《周易》的通變思維。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編纂主旨到紀傳體通史的創(chuàng)立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通變思維。司馬遷也在通變思想指導下考察社會運動,提出了“見盛觀衰”“承敝易變”“物盛則衰”的觀點。《史記·殷本紀》記載了殷商興起、衰落、復興、復衰、復興、衰、益衰、亡等階段,把歷史作為一個完整的變動過程進行分析。
《史記》以后的中國古代史學著作,都以《周易》的通變思維作為哲理基礎,普遍繼承了司馬遷史學的通變精神。唐代劉知幾著《史通》,以“變易、不易、簡易”之道展開史學批評,認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異”。宋代歐陽修做《易·童子問》,將《易》的通變思維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將這種通變思維運用在《新唐書》《新五代史》的評人論事之中。其他史家,如宋代的鄭樵、司馬光,清代的王夫之、章學誠均具有明顯的通變思想。
二、《周易》進化思想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周易》作者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提出了樸素的進化思想,認為在社會結構、經(jīng)濟結構、社會風俗和文化上,人類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
《周易·序卦傳》描述了人類社會的初期發(fā)展過程,“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按照今天的理論可以看出,《周易》的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階級出現(xiàn)之后才形成了上層建筑及意識形態(tài)。《易傳·系辭下》描繪的原始社會由漁獵發(fā)展到農(nóng)耕進而產(chǎn)生簡單的商品交換,清楚地向人們展現(xiàn)了兩次社會大分工的狀況。另外也描述了社會風俗、文化和社會政治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一種樸素的進化思想。
《周易》樸素的進化思想對中國古代史學家的影響很大?!妒酚洝肪硎住段宓郾炯o》記載:黃帝之世,部落互相攻戰(zhàn),生產(chǎn)落后;他治民、播谷而統(tǒng)一天下后,親自觀測太陽的運動推算時令,草創(chuàng)制度;顓頊、帝嚳傳承發(fā)展黃帝之治。當堯之世,歷法、生產(chǎn)、治政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堯經(jīng)過了長期的考驗,禪讓于賢能的舜;當舜之時,建立禮儀制度,各種事業(yè)得以發(fā)展。所以,司馬遷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表明了從黃帝到虞舜時代歷史的持續(xù)發(fā)展?!段宓郾炯o》對五帝歷史相承并發(fā)展的生動描繪,鮮明地表達了司馬遷進化的歷史觀念。
司馬遷之后的史學家如杜佑、司馬光、王夫之秉承《周易》的進化論觀點,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見解,豐富了中華民族史學理論寶庫。
三、《周易》憂患意識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周易》產(chǎn)生于商周社會動蕩之際,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周易》全書飽含憂患意識?!吨芤住は缔o下》指出:“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易》卦爻辭時常提醒人們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只有具有危機憂患意識,才能帶來平安,反之亦然。這是萬物具有的普遍法則,也是《易經(jīng)》“辭?!钡脑蛩凇!吨芤住返膽n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種人文精神[3]。
《周易》的憂患意識對中國古代史學的影響巨大。中國很多優(yōu)秀的史學家都關心社會現(xiàn)實,關注民族命運,具有突出的憂患意識?!蹲髠鳌防锒嗵幊霈F(xiàn)“居安思?!保⒂小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記載,用以說明必須隨時保持警戒之心。司馬遷著《史記》,即使身處盛世,也能居安思危。在《平準書》中揭露漢武帝時代的種種社會問題,正是司馬遷憂患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宋代史家司馬光殫精竭慮主持編纂《資治通鑒》,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對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xiàn)狀有深深的憂慮,終以“資治”為主旨,以皇帝為第一讀者進行創(chuàng)作。明清之際的史學家王夫之等,也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歷史感,在自己的作品中傾注了對時代的深深憂慮。
四、《周易》人力觀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周易》在神意觀的大前提下,也有人力觀的思想因素,強調(diào)歷史興衰變動中人事所起的作用?!兑讉鳌は缔o下》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兑讉鳌の难浴分幸舱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表明個人的禍福取決于自身的行事。在國家興亡問題上,《周易》特別告誡君主注意用人,國家混亂局面的形成都是因為用人不當。而且《周易》不僅看重英雄人物,也認識到普通民眾的力量,如在歌頌湯武革命偉業(yè)的同時一再聲明湯武所為“應乎人”。
中國古代史家一般都繼承了《周易》的人力觀思想,作為考察歷史興衰的基本原則。司馬遷敘述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轉折時,都著重寫人謀,突出人力的作用,尤其強調(diào)人的德性對事情結果的重要作用,而對天命產(chǎn)生懷疑。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贊》中明確地批駁了項羽引“天亡我”的論斷,在《伯夷列傳》中指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欺人之說。司馬遷還著重從人事著眼分析歷史興衰,如《史記·高祖本紀》以漢高祖為線索寫漢興的過程,突出的卻是張良的“謀”、蕭何的“事”與韓信的“戰(zhàn)”所發(fā)揮的作用。
唐代魏征主修《隋書》突出強調(diào)人力的作用,以大量事實證明了“吉兇由人”的道理。劉知幾也將人力觀作為歷史評論的準則。宋代以來至明清時期,這種人力觀一脈相承,逐漸發(fā)展壯大,成為植根于中國史學的思想基礎之一。
《周易》對史學的影響莫過于它的思維方式,而且影響后世各代史家。將經(jīng)典引入教學使學生不僅清楚《周易》所蘊含的理論思維,也能更深刻地認識各代史家的思想,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史學的理論,也有利于自身理論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能提高文化自信,具有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吳懷祺.《周易》與民族歷史思維[J].河北學刊,2006,(06):105.
[2]汪高鑫.《周易》與中國古代史學的通變精神[J].史學史研究,2015,(2):3.
[3]汪高鑫.《周易》與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思維[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201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