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強文
賣炭翁(節(jié)選)◎【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優(yōu)炭賤愿天寒。
讓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
黑寶寶,會變紅,億萬年前是青松。明知火海偏要下,舍己為人暖烘烘。
答案很簡單,就是對咱們的生活至關重要的煤炭。冶礦、取暖、發(fā)電、烹飪,少了煤炭,咱們的生活還真有可能玩不轉(zhuǎn)。
春天將至,寒氣未消,讓我們點燃一堆煤火,來一場與煤炭有關的穿越吧。
浴火重生方成炭
我們的穿越從夏商時代開始。這個時候,木炭已經(jīng)在中國大行其道。
木炭是由木材、竹子、果殼或果核等木質(zhì)材料燒制而成的。簡單說來,就是利用高溫低氧的環(huán)境,排出這些材料中的水分、氣體等雜質(zhì),最終留下可以燃燒的炭。
木炭是如何發(fā)明的,我們已無從知曉,或許是某位古人從燃燒的木材堆中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身影和妙處。
與木材相比,木炭更易燃、燃燒產(chǎn)生的溫度更高、燃燒的時間更長,是冶煉青銅和鋼鐵必不可少的燃料。另外,木炭燃燒時基本看不到什么火焰,也很少產(chǎn)生煙塵,室內(nèi)采暖用上它們也是再好不過。正因為這些突出的優(yōu)點,“伐薪燒炭”才能成為一項流行數(shù)千年的職業(yè)。
知道多一點伐薪燒炭,怎么燒?
除了用作燃料,木炭的“本事”還不少。
把它研磨成粉,然后黏合起來,它就是畫家手中的炭筆。
木炭內(nèi)部多孔隙,吸附能力極強,是清潔過濾、吸濕除臭、防霉防潮的能手。
木炭能吸收保留營養(yǎng)物質(zhì),本身又富含鈣、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是改良土壤的良好材料。
將木炭粉加入飼料中,可以增加雞的食欲并預防疾病。
古人還會將木炭加入棺槨
和墓穴之中,以防水防腐。
話說回來,燃燒之后,木材不就化為灰燼了嗎,又是如何變成木炭的呢?
燒制木炭,首先要建炭窯。簡單說來,就是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放入木材,然后用茅草和黃土覆蓋。窯中要插入幾根中空的竹管,以便排出燃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氣體。
燒制過程中,我們首先會看到冒出大量白煙。這是木材中的水汽正在被“驅(qū)趕”出來。接著,白煙消失,藍煙出現(xiàn)。這說明水汽已經(jīng)排放得差不多,得準備封住這些排氣孔,制造低氧高溫的環(huán)境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木材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就不會因為充分燃燒而化為灰燼,又能進一步排出體內(nèi)的其他雜質(zhì),完成最后的炭化過程。
大約一個星期以后,當人們打開炭窯時還冒著熱氣的木炭就“新鮮出爐”了。
想說愛碳不容易
到了秦漢時期,木炭的生產(chǎn)和使用達到一個高峰。人們不但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木炭,在冶煉金屬時更少不了它們的助力??脊艑W家們根據(jù)資料分析,當時冶煉1噸生鐵,需要消耗7噸左右的木炭。如果算上采伐和燒制過程中的浪費和損耗,燒制木炭成為森林的一大“天敵”。
根據(jù)史料記載,西漢初年,都城長安附近就已經(jīng)沒有適合燒炭的樹木了。然而,為了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西漢時,光是大型的官辦冶鐵作坊,就超過80個。在當時,一位名叫貢禹的官員提出,鑄錢、冶鐵等行為“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可見,無節(jié)制地伐木燒炭,已經(jīng)給當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個時候,一種能夠取代木炭的東西出現(xiàn)了,那就是煤炭。
話完木炭話煤炭
說起來,煤炭算是木炭的老祖宗。它們已經(jīng)在地下沉睡了億萬年,只等著人類取用。不過,由于挖掘手段落后,煤炭在秦漢時還是稀罕玩意兒。人們將它們雕刻成精美的裝飾物,那待遇簡直和寶石有得一拼。如此一來,即使能夠發(fā)光發(fā)熱,誰又舍得將它們丟進爐子呢?
直到東漢末年,煤炭才開始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北宋時,隨著挖掘技術的進步,人們終于可以大張旗鼓地燃燒煤炭。
對了,“煤炭”這個詞可比煤炭本身年輕得 多。明代以前,根本沒有“煤”這個稱呼,而是叫“烏金,“黑丹,“石炭,“石墨,等名稱。據(jù)說,是因為人們讀錯了音,將“墨(mò)”讀 成“méi”,這才有了后來的“煤”字,也才有了“煤炭”一詞。
那么,煤炭究竟從何而來呢?
詠煤炭(節(jié)選)
◎[明]于謙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滄海桑田始得煤
19世紀之前,人們認為煤炭和其他巖石一樣,是隨著地球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也有人認為,煤炭是某一種巖石演變的產(chǎn)物。19世紀之后,人們從顯微鏡中發(fā)現(xiàn)煤炭的身體上還殘留著細胞結構、年輪等植物的特征,這才意識到它們是從植物演變而來的。
億萬年前,有些植物在腐敗之前就被深埋地下,然后在低氧甚至無氧的環(huán)境中逐漸演變。在這個過程中,植物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zhì)被釋放出來,碳元素的含量相對增加。此后,大地變遷,滄海變桑田,這些植物的殘骸被進一步壓實、脫水、炭化……
等到人類讓它們重見天日時,這些古老的植物已經(jīng)烏漆墨黑,面目全非了。
挖煤是個險差事
即使到了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代,挖煤依然充滿風險。毒氣傷人和煤礦坍塌就是最常見的煤礦事故。這也是煤炭在古代始終無法取代木炭的重要原因。
在煤炭的形成過程中,厭氧菌會分解植物體內(nèi)的有機物,并釋放出無色無味無毒的甲烷氣體。雖然無毒,但甲烷極易燃燒,給點火星就爆炸,而且它們一旦富集,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降低氧氣含量,讓人窒息。
不過,古人很快就發(fā)現(xiàn)甲烷的密度比空氣小。于是,他們將中空的大竹筒插到礦井里,先讓甲烷通過竹筒釋放出來,然后再下井采煤。在井下,人們還用木板、木棍支撐礦壁,防止礦道坍塌。
這些古老的采礦技術,都記錄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里。
炭還是碳?傻傻分不清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jīng)]有,在前面的文章中,一共出現(xiàn)了兩個tàn字,分別是“炭”和“碳”。它們看起來大同小異,意思似乎也沒什么差別,到底該如何區(qū)分呢?這個事情,得從一百多年前說起。
那個時候,西方的近代化學開始傳入中國。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讓中國化學的啟蒙者們非常頭疼,因為找不到現(xiàn)成的漢字來描述它們。怎么辦?倉頡能造字,化學家也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化學家們統(tǒng)一用“氣字頭”加聲旁來表示氣體元素,例如氧、氫;用“金字旁”加聲旁來表示金屬元素,例如鋰、鍶;用“石字旁”加聲旁來表示非金屬元素,例如硅、砷?!疤肌币簿褪窃谶@個時候誕生的,它專指與碳元素相關的詞匯,例如碳原子、二氧化碳等。而“炭”這個字,自古有之,最早指木炭,后來逐漸延伸到各種與木炭類似或相關的物品,例如煤炭、火炭、炭盆等。
大家不要再弄錯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