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空軍院區(qū)麻醉科 河南鄭州450007)
膀胱癌屬于泌尿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位居我國泌尿系統(tǒng)類惡性腫瘤首位,每年15%~25%新發(fā)病例被確診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1]。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逐漸成為臨床治療首選術式,其具有出血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但易發(fā)生閉孔神經反射等不良事件,進而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嚴重時可引發(fā)腫瘤種植、膀胱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2]。因此需尋找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閉孔神經反射發(fā)生率。全麻或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均可有效消除閉孔神經反射,但對于伴有肺功能障礙、心臟病等基礎病患者,全麻風險較大,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椎管內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如何仍需進一步探討[3~4]。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54 例,旨在探討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麻醉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54 例,均行TURBT 治療,根據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7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2 例;年齡47~75 歲,平均年齡(61.03±6.96)歲;TNM 分期:Ta期16 例,T1 期11 例;腫瘤直徑1.5~4.0 cm,平均(2.73±0.60)cm。研究組男13 例,女14 例;年齡47~76 歲,平均年齡(61.48±7.22)歲;TNM 分期:Ta期14 例,T1 期13 例;腫瘤直徑1.5~4.0 cm,平均(2.77±0.58)cm。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TNM分期、腫瘤直徑)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病理、CT 等檢查確診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均采用TURBT 治療;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存在麻醉禁忌證者;合并嚴重血流動力學異常者;伴有嚴重心肺等重要臟器疾病者;伴有嚴重凝血障礙者;合并其他手術禁忌證者。
1.3 麻醉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椎管內麻醉。取L2~L3間隙實施穿刺,采用26G 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置入導管實施椎管內麻醉,注入0.75%鹽酸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103553)2 ml,若無反應,加注7~13 ml,確認麻醉平面,起效后實施手術。術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1.3.2 研究組 予以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麻醉。椎管內麻醉方法同對照組。麻醉后,取仰臥位,下肢輕度外旋、外展,在超聲引導下實施閉孔神經阻滯麻醉;將超聲探頭放于腹股溝韌帶下方,明確股動脈、股靜脈、恥骨肌、肌筋膜、短收肌、閉孔神經等解剖結構及毗鄰關系;穿刺針和探頭平行,由探頭長軸、縱軸內側進針,直至目標筋膜;穿刺成功后將10 ml 鹽酸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44772)混合液(比例1:1)注入。術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麻醉前(T0)、麻醉10 min(T1)、麻醉后1 h(T2)、麻醉后2 h(T3)的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平均動脈壓(MAP)變化情況。(2)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導尿管置留時間、住院時間。(3)統(tǒng)計兩組閉孔神經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大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段HR、MAP、SpO2對比 T0時,兩組HR、MAP、SpO2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1~T3時,研究組HR、MAP、SpO2波動幅度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HR、MAP、SpO2 對比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HR、MAP、SpO2 對比
指標 組別 n T0 T1 T2 T3 HR研究組2780.59±11.4379.96±11.4380.23±10.4479.46±10.38(次/min)對照組2780.27±11.6173.45±11.2486.46±10.8285.32±10.54 t 0.1022.1102.1532.058 P 0.9190.0400.0360.045 MAP研究組2797.47±13.6495.51±14.3095.60±13.5499.35±13.24(mm Hg)對照組2797.33±13.3864.79±11.80103.73±14.9190.54±12.21 t 0.0388.6102.0982.542 P 0.970<0.0010.0410.014 SpO(2%) 研對究照組組2 2 7 7 9 9 6 6..9 5 9 7±±3 3..7 5 5 8 9 98 5..7 5 8 9±±0 1..4 1 3 2 9 98 5..3 6 7 8±±0 1..3 5 0 9 9 9 8 5..6 4 1 2±±0 1..6 8 0 3 t 0.42113.8178.6398.607 P 0.676<0.001<0.001<0.00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研究組導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
組別 n 住院時間 導尿管留置時間研究組275.74±1.974.70±1.10對照組277.48±2.936.91±2.23 t 2.5614.618 P 0.013<0.00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0%,低于對照組的29.63%(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膀胱癌屬于常見泌尿系統(tǒng)腫瘤,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膀胱刺激癥、血尿,晚期可出現(xiàn)腰痛等轉移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5]。臨床多采用TURBT 治療,隨醫(yī)學技術發(fā)展,多數(shù)學者發(fā)現(xiàn)在手術過程中,部分患者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進而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產生[6]。從解剖學角度分析,閉孔神經反射產生原因是因TURBT 操作過程中要求膀胱處于充盈狀態(tài),而閉孔神經走形與膀胱外壁肌膜層緊貼,在手術過程中極易對閉孔神經造成損傷,進而發(fā)生閉孔神經反射,而閉孔神經反射可導致髖關節(jié)屈曲和肌肉強烈收縮,增大術中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嚴重時可導致膀胱穿孔,甚至腫瘤自爆播散,對手術效果產生直接負面影響[7]。部分學者提出采用閉孔神經阻滯麻醉的方式降低閉孔神經反射發(fā)生風險[8],但具體效果如何仍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T1~T3時,研究組HR、MAP、SpO2波動幅度小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導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麻醉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快康復進程,保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分析原因為:(1)椎管內麻醉可有效確保手術區(qū)持續(xù)性麻醉,有助于手術順利實施;(2)閉孔神經阻滯麻醉過程中采用超聲引導,可有效避開走形血管,減少出血量,有利于術者精確操作,減少術中不良事件發(fā)生,從而起到加快術后康復效果;(3)超聲引導下可觀察麻醉藥劑擴散速度、范圍,有助于對輸注量、輸注速度進行控制,從而有效控制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4)超聲下實施神經阻滯麻醉,利于提高麻醉成功率,可有效預防膀胱反射和內收肌收縮,有助于主刀醫(yī)生將腫瘤充分切除,降低復發(fā)風險,且減少對周圍血管損傷和腫瘤散播風險,進而提高手術安全性,達到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目的。綜上所述,椎管內麻醉聯(lián)合閉孔神經阻滯麻醉運用于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快術后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