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環(huán)
[摘? ? ? ? ? ?要]? 在當今中職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對云班課的運用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新時尚,并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云班課介入中職美術欣賞課,是互聯(lián)網教學技術與美術欣賞課教學融合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將云班課、翻轉課堂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從云班課的功能、現狀、應用策略等方面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析,為云班課在中職美術欣賞課“交互與應用”上的深入研究提出有價值的參考。隨著移動技術的進步,云班課將帶動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促進學科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帶來新的教育革命。
[關? ? 鍵? ?詞]? 云班課;中職美術欣賞課;交互策略;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6-0172-02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課堂移動交互教學是教育的必然趨勢,如何利用云班課網絡交互平臺與中職美術課堂相結合,怎樣進行“交互與應用”?這些問題亟須理清。我們通過以“云班課”為關鍵詞檢索,并對檢索出的相關文獻進行分類和整理,對“云班課交互與應用”的話題有了更加全面和清晰的理性認識,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中職美術欣賞課教學的融合。
一、教學領航:“云班課”移動學習平臺交互與應用的本然功能
云班課是一款集互聯(lián)網平臺集課堂管理、資源發(fā)布、課堂互動、課下學習監(jiān)督于一體的輔助教學APP,可以通過網絡上傳學習資源,可以進行頭腦風暴、投票問卷、答疑討論、小組任務、測試等課堂活動,能有效實現課堂精細化、信息化管理。
(一)云班課美術課堂氣氛活躍、多樣
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氣氛沉悶、呆板,將云班課移動學習平臺運用到中職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封閉的模式,讓現代化的工具可以正大光明地進入課堂。教學空間不再局限在教室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課程教學資源(課件、視頻、圖片等)對學生開展立體式的教學。云班課打破了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進行預習、學習、復習。操作簡單方便,很受師生歡迎。
(二)云班課促進課程的教學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教師開發(fā)與整合數字資源,使云班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有效課堂教學,優(yōu)化學習效果?;谠瓢嗾n的教學將傳統(tǒng)的“一維”課堂教學延伸為課前、課中、課后的“三維課堂”教學模式,課前推送教學資源以了解學情,課中深入互動交流以內化知識,課后鞏固拓展知識以提升學習效率。
二、教學應用:“云班課”移動學習平臺交互與應用的應然策略
(一)課前準備:在“規(guī)劃”與“設計”中形成學習氛圍
1.由“課前推送”到“提前預習”,用“細分”和“歸類”呈現多樣的形式
【案例】針對《徐悲鴻奔馬圖賞析》這一節(jié),教師在課前通過云班課推送與徐悲鴻相關的資料,包括人物簡介、代表作品,播放《徐悲鴻的人生》《徐悲鴻與他的生命畫卷》等相關視頻。學生提前通過云班課預習新知,教師隨時觀察學生預習情況,并通過公告提醒未提前預習的學生及時預習。這部分內容通過云班課的鏈接功能實現學生在課下預習知識,教師在云班課中觀察學生的預習情況從而實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授式課堂模式。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徐悲鴻及其作品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從原來的“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案例述評:使用云班課給學生課前推送發(fā)布預習任務,觀看教學資源。先把本課學生需要提前預習的教學資源上傳,提出預習要求,向學生發(fā)布通知。對在線的教學資源進行細分和歸類。根據對授課對象的細分和定位,針對某一具體的知識點確定好呈現形式。
2.由“激趣導入”到“學習產生”,用“情景”和“資源”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案例】針對《企業(yè)LOGO設計》這一節(jié),先導入一個問題:“如果每位同學都是一個房地產公司的老總,那么自己公司的名稱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幾個比較合適的公司名稱,這項內容可以由云班課學習平臺里的頭腦風暴完成。然后設計一個情景,可以結合思維導圖,幫助靈感如同奔流一樣涌動。最后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并上傳到云班課。
案例述評:巧妙的開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激趣導入需要教師在教學初始階段利用一定的情景模式激發(fā)學生對馬上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可以從教師發(fā)布的資源里獲取靈感,還可以自己上網尋找其他設計資源。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好的激趣導入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階段:在“探究”與“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
1.在“探究”中學習,獲得專業(yè)的知識
【案例】針對《企業(yè)LOGO設計》這一節(jié),根據分組討論探究,學生知道LOGO是一個企業(yè)或品牌的象征,也是企業(yè)或品牌視覺溝通的基本形態(tài),通過探究,學生知道LOGO的功能性、識別性、多樣性、藝術性等特點。每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討論出以下幾種設計方法:通過英文縮寫和利用英文字體,在英文字體的基礎上稍作變形,體現國際化;通過圖形、文字或符號的視感力量表現企業(yè)LOGO;根據地區(qū)特點,比如把本地某些特色融入標志中;根據公司的企業(yè)文化,確定標志設計的形、線風格。
案例述評:使用云班課進行課堂教學是要求線上線下交互共同發(fā)揮作用,不單是使用云班課,而是基于云班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所推送下的課堂探究,將網絡互動轉移到課堂中來,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實現雙方交流,同樣,這樣的交流方式也在學生之間呈現,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于維持,使學生從獨立個體的學習轉變?yōu)楹献魇教骄繉W習,并從中體會到思想的碰撞、合作的快樂,增強了課堂的實效性。
2.在“交流”中學習,實現學習的超越
【案例】針對《徐悲鴻奔馬圖賞析》這一節(jié),學生在云班課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師: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同學們再看此圖,有什么感想?學生一:我感受到了這匹馬飛奔急如閃電,仿佛異常的憤怒,好似要沖決黑暗,沖向光明……學生二:老師,我感受到了這匹馬身上充滿了野性和力量,它猶如鋼鐵般的蹄子仿佛要把侵略者踏碎……學生三:這匹馬充滿精氣神,栩栩如生?,F在感覺自己熱血沸騰……教師總結:徐悲鴻的奔馬之所以感人,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將這種情感化作一種精神,以馬為載體表現出來。
案例述評:學生在移動設備上發(fā)表看法,老師即時反饋,師生及時互動。當教師創(chuàng)建主題時,學生可以隨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或其他學生可以回答,使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交互教學得到實現。從而使學生的移動設備變成學習工具,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課后跟蹤:在“跟蹤”與“溝通”中增進師生交流
1.課后跟蹤,即時掌握課后學習效果
【案例】在完成《標志設計》時,某位同學提出自己作品看上去比較單薄,教師指導他利用重復和立體等設計方法,也可以通過把面變成塊等方式將他的作品變得豐富和立體;看到某位同學作品顏色太多過于雜亂時,指導他們減少色彩;看到某位同學作品看起來呆板,指導他利用透視把樓的直線變成斜線或曲線。通過課后跟蹤交流和溝通,學生不斷修改所設計的標志,可以讓學生的設計理念大幅進步,增強教學效果。
案例述評:教師可利用云班課的“經驗值制度”,對學生學習進行記錄與跟蹤,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為下次教學安排提供參考。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給予輔導,滿足個性化教學需求。學生設計完學習作品后,通過對優(yōu)秀作品的賞析與評價,對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拓展。
2.作業(yè)發(fā)布,即時鞏固課上所學知識
【案例】針對《徐悲鴻奔馬圖賞析》這一節(jié),教師在云班課平臺發(fā)布作業(yè):課后查閱徐悲鴻其他美術作品,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幅并介紹說明。這一部分內容是教師運用云班課創(chuàng)設作業(yè),包括課上和課下。課上的問題具有拓展延伸的作用,使學生的思維不只是停留在作品欣賞上,還包括對人物的學習上,課下的作業(yè)是交互式教學方式的一次嘗試,通過云班課,學生可以隨時選擇回答問題,而教師則可以隨時看到學生的作業(y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間的即時互動和延時互動,實現評價策略。
案例述評:傳統(tǒng)的紙質課后作業(yè)耗時較長,不能做到及時反饋。而移動學習平臺可將學生課后完成的徐悲鴻其他美術作品介紹直接上傳,除了教師評價外,同學間可以互評,之后可隨時查看,使學生了解自己設計的不足,也讓教師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三、教學成長:“云班課”移動學習平臺交互與應用的斐然成效
(一)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
云班課有課堂表現系統(tǒng),包括舉手、搶答、選人和小組評價。它可以用不同方式選擇學生回答問題,可以了解誰在課堂最為活躍,而搶答緊張刺激,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選擇云班課的活動,其中可以有投票/問卷、頭腦風暴、答疑討論多種方式。還可以發(fā)布作業(yè)和測試,檢驗教學成果。
(二)增強了師生溝通
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較少,尤其下課后學生基本不會找老師,溝通只是老師向學生單方向傳遞,學生基本沒有反饋。而利用手機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雙向交流,可以使一些較害羞的學生敢于和老師交流。同學間也可利用討論組探討學習問題。而且通過留言使思考過程可視化,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
我們已經步入移動應用技術的時代,相信移動技術給新時期的老師帶來非凡的意義,將課程與移動教學平臺相結合,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隨時、隨地學習,幫助老師提高與學生的互動效率,讓每一位學生使用移動終端設備在課室、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享受移動技術給他們帶來的學習樂趣。
參考文獻:
[1]黃柳群.網絡教學的互動策略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李美鳳.胡衛(wèi)星網絡遠程教學交互研究現狀及問題分析扛[J].中國電化教育,2003(9).
[3]吳興都.淺談中職美術欣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新課程(教研),2011(7):44-45.
[4]邢偉.手機移動終端下高職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以藍墨云班課為例[J].職教通訊,2017(3).
[5]朱曉菊.基于網絡平臺教學交互策略設計[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