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軍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日益普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師生學習共同體”逐漸成為現代教育教學領域中師生關系發(fā)展的新趨勢?!皫熒鷮W習共同體”理念強調師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學習、教學相長,如果能被合理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對于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本文從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價值出發(fā),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在地圖學習、實踐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互動課堂四個不同層面可以進行的四種實踐途徑。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3-078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日益普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學習的場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從游”式師生關系也受到了沖擊,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師生和諧共生的需求。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師生學習共同體”逐漸成為現代教育教學領域中師生關系發(fā)展的新趨勢?!皫熒鷮W習共同體”理念強調師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學習、教學相長,如果能被合理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對于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究新課程下構建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具體實踐途徑,本文從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價值出發(fā),從地圖學習、實踐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互動課堂四個層面的具體實踐途徑展開論述,力圖將理論化為實踐,希望對各校教師的教學和理論研究產生一定的啟發(fā)。
一、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價值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之間不具有高下之分,是一種平等的相互促進、生發(fā)的關系。雖然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后,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日益高揚,但是,空泛且抽象的呼聲并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師生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學習模式,主要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合作學習和相互促進,將學習任務共同的完成當作載體,將促進教師和學生全面成長當作目的,注重和強調學習中通過相互作用關系進行指導,借助人際的交流、溝通與分享打造出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學習結構,這也是師生間和生生間主動學習以及互動學習的一種現代化模式[1]。
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轉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長。教師在這一模式中也是學習者,教師想要實現對學生高質高效的教育效果,需要他們不斷提升自身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高效課堂的打造,因此使得教師核心素養(yǎng)不斷提升以及業(yè)務素質的不斷成長,利于教師專業(yè)化培養(yǎng),同時對學校教學實力的提升以及現代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另外,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且由于時代的發(fā)展,高中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以及課外知識的索取量已經相當高,這變意味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現在的地理學科教學,而師生共同體建設可以打破較為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通過地理學科特有的地圖等方式實現這一建設模式。這一模式中師生和生生互動比較多,這也符合了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互動氛圍,打造學習的共同體,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實踐
1.基于地圖學習的共同體建設
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地圖是教學必不可少和輔助性的工具。地圖不僅對各個區(qū)域內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現象進行展示,還能夠對概括反映其區(qū)域內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現象分布的狀況與它們間存在的關系。而地圖學習主要是基于地圖內容進行學習,將地圖作為輔助學習工作,促進教學和學習活動的高質高效開展。因此在高中地理師生共同體的構建中就需要教師合理使用地圖來進行教學[3]。比如,在進行地形相關內容的教授中,教師可以給出關于歐洲西部主要的地形圖,讓學生先對地形圖進行閱讀和分析,并對其地形特點實施歸納,在了解此地形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地形對當地畜牧業(yè)所產生的影響,而學生結合地圖來對圖內字母所代表地理的事物實施分析,之后就能夠總結出平坦地勢和開闊地形對畜牧業(yè)發(fā)展是有利的;同時師生可以對飲食結構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總結,用機械化完成牧草的耕種和擠奶等工作,促進了其現代化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且畜牧業(yè)的產值也占據其農工業(yè)的總產值較高比重;另外,教師還可以以此進行拓展延伸,師生借助地圖和動畫,來共同分析平坦地勢和東西走向山脈對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帶到內陸的影響,進而大面積形成溫帶海洋性的氣候。基于地圖學習,有效的借助了地圖的直觀性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實現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知識化延伸,促進他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基于實踐體驗的共同體建設
在高中地理的師生共同體的建設中,教師需要積極進行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學生能夠在豐富和探究性的學習中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的內容,靈活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共同體的建設,對學習過程實施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探索與掌握。比如,在進行《地理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教師先要進行探究任務單的設置,包括“根據歐洲氣候的分布圖來說出西部最廣分布氣候的類型”“對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點進行描述”“對本區(qū)內氣候對當地畜牧業(yè)影響進行分析”等,讓他們分組進行探究活動的開展,進而通過他們自主和合作實現結論的獲取,而教師最后對他們小組結論分別實施分析和總結,規(guī)范最后的結果,確保合作探究的實效性[4]。
3.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學習共同體建設
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是為學生進行相應學習情境的建立,使學生能夠在相應的學習情境內實現直觀化、探索性和深入化的學習,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在教學情境中也能夠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豐富教學經驗。比如,在進行太陽系、晨昏線等抽象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來進行直觀教學情境的再現,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感知中掌握相關知識。在進行水土流失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黃土高原為例提出相關問題“為什么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有沒有資料能夠證明這種情況的出現?”、“造成水土流失是什么原因?”等,通過層層的問題設計使學生逐漸深入到問題情境內,啟發(fā)和引導他們的思考,促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5]。
4.基于互動課堂的共同體建設
在師生共同體的建設中,師生呈現出一種新型關系,互動課堂的提出是針對傳統(tǒng)課堂而言的,是一種課堂內實現師生和生生互動的課堂模式。教師從教學執(zhí)行者變成引導者,學生從學習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學生回歸到課堂的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打造出全員學習的課程,從而促進他們學習和教學能力的共同提升。比如,在進行《常見天氣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天氣預報為例,來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也參與到學生互動中,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記錄,讓學生分別扮演天氣預報氣象員,讓他們分別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城市的天氣情況進行播報,并鼓勵學生在進行天氣播報中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播放形式,天氣的影響和天氣的注意事項等,同時其他學生也能夠對不理解的天氣問題進行提問,借助這種互動式的課堂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積極、活躍的氛圍內實現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做好引導,并對學生活動進行補充,確?;顒佑行瓿?。
綜上所述,無論是基于地圖學習的共同體建設、基于實踐體驗的共同體建設、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學習共同體建設,還是基于互動課堂的共同體建設,都旨在通過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回歸學習的主體地位,而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讓這一回歸變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董永平.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學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J].考試周刊,2019(44).
[2]姚榮.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以提高高中數學習題課效率[J].新課程導學,2018(11).
[3]靳秋月.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基礎教育研究,2019(08).
[4]閆建璋,鄭文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教師共同體及其構建策略探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08).
[5]程可拉.構建高效的教師培養(yǎng)合作共同體[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江蘇 太倉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