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華
摘要: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小說以豐富的文學情感、復雜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手法沖擊著學生的情感世界。針對小說落實語文教學計劃,建立全新的縱深化教學體系,在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智慧。本文結合初中小說教學活動的相關特點展開論述,思考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落實全新的教學計劃。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縱深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3-051
在初中階段的小說教學活動中,有關教學工作往往停留在理論知識解讀層面,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對人、事、物的分析上,依靠架空的語言結構發(fā)起語文教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小說中所折射出的情感與教學要求脫離,小說的教育價值無法落到實處。如何針對小說的特點落實縱深化教學理論,這是新時期語文教師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關注學生情感,展現(xiàn)人文意識
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意識,針對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意識發(fā)起教學活動,將人文智慧從教學材料中著重體現(xiàn)出來,能夠幫助學生以更為深入的方式解讀語文教學知識。在以往的小說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僅注重小說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文情感,對于教學工作的認知比較片面,當學生的情感與小說主題相悖時,教學矛盾很難得到解決。在初中小說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考慮首先從學生的情感意識入手,以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為教學參考對象,在解讀小說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思想上、情感上的滿足。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故鄉(xiāng)》的相關教學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閱讀材料之后所產(chǎn)生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結合小學時所學習的課文《少年閏土》,學生對“我”與閏土之間的友情產(chǎn)生了無限的向往之情,樂觀、活躍的情感溢于言表。但在《故鄉(xiāng)》中,閏土的麻木與卑微無形中擴大了“我”與該人物之間的距離,“我”與閏土已經(jīng)成了陌生人,此時,學生的惋惜與痛心不言而喻。針對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教師可嘗試落實不同的教學計劃:在小說的前半段,應該以“友情”引導學生發(fā)起閱讀活動,強化學生的情感表達。在小說的后半段,圍繞“階級”重新發(fā)起論述,促使學生思考“我”與閏土產(chǎn)生隔膜的原因。當不同的情感相互碰撞,強烈的情感落差會直接展示出小說中的矛盾,小說所發(fā)揮的文化教育價值將直接轉化為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視角下解讀教學材料。
二、結合原始文本,拓寬文化視野
小說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類型,在進入到語文課堂中之后,受到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的限制,教材編排人員往往需要對有關文學作品進行刪減處理,以此來保障作品符合教學要求。如果教師能夠?qū)⒔虒W材料重新帶入到原始文本當中,引導學生依靠課后閱讀、自主閱讀等方式解讀小說的整體情感,學生的文化視野必然會得到新的發(fā)展。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智取生辰綱》的相關教學為例。作為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經(jīng)典選段,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后會對“梁山好漢”產(chǎn)生更為濃厚的敬重、向往之情,并產(chǎn)生閱讀整體文本的欲望。此時,教師可導入課外文本閱讀活動,并結合文本材料提出問題:梁山好漢是否真的算是好漢?在閱讀文本之前,學生會毫不猶豫地給出答案:是。但在閱讀《水滸傳》之后,梁山好漢“取得生辰綱,幾人盡數(shù)分了”則會否定學生的答案,而隨著閱讀活動的逐步推進,“梁山好漢”的濫殺無辜、暴虐成性等缺弊則會逐漸展現(xiàn)出來,學生能夠結合整體材料對作品進行總結:“梁山好漢”是一幫嘯聚山林的草寇,他們是“以暴制暴”的代名詞,并無文明、秩序可言。在原始文本中,固有的認知概念被推翻,學生能夠以更為全面的態(tài)度解讀語文材料。
三、發(fā)起追問探究,深入剖析材料
學生對于小說材料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層次,復雜的表達體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語文意識的發(fā)展。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逐漸表現(xiàn)出來,隨著文本材料的不斷堆積,教學活動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預留一定的發(fā)揮空間,為其創(chuàng)造表達情感、訓練技能的機會,學生對于小說的解讀也會變得更為深刻。
以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教材《變色龍》的相關教學為例,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奧楚蔑洛夫兩面三刀、欺軟怕硬的形象。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發(fā)起追問活動:作者塑造這樣一個形象的原因是什么?選定“警官”為描述對象,是否具有其他的深意?在解讀文本材料之后,學生首先想到的是“作威作?!钡墓倭胖髁x思想,但結合奧楚蔑洛夫的前后變化,學生會對人物的諂媚、多變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腐敗的體制孵化出了一幫蛀蟲”。當“如同一張黑洞洞的嘴巴面對著這個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重新進入到學生的視野當中時,對社會、制度的批判將會將文章中的矛盾無限放大,學生會逐步理解契科夫的創(chuàng)作目的:依靠文字展現(xiàn)一個黑暗腐朽的社會。
總之,要發(fā)揮小說在語文課程中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從小說的表達手法、核心情感入手,結合小說特有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重新落實教學工作,對學生發(fā)起思想上、情感上的再教育。小說教學是生動的,教師也應選定新穎的教學手法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讀小說、悟小說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常瀟葦.初中生小說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2]張玲.初中小說縱深化閱讀教學策略初探——以《三顆枸杞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為例[J].語文學習,2017(02).
(作者單位:南通市海門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學,江蘇 南通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