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陽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難以避免的。對待已經出現的錯誤,教師應善于捕捉利用,以智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將其轉變成珍貴的教學資源,讓錯誤為教學服務。本文就小學生易發(fā)生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對策。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經驗、思維模式、知識背景、表達方式等和成人迥然相異,經常會出現錯誤。而錯誤其實可以歸于學習活動的本身,它能將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直觀展現出來。因此,錯誤并不可怕,只要能夠對其再次開發(fā)利用,它就可以成為一種高效的“捷徑”,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小學生易發(fā)生錯誤的原因
首先,小學生年齡小,生理及心理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因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觀察力較弱、理解能力有限等問題在所難免。對于大片文字敘述,或者純文字性的數學應用題,很多理解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會疲于審題,更覺無處下手。長此以往,極易產生恐懼及厭煩心理。
其次,小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也會產生不完全正確或較為片面的理解,難以全面地掌握各種數學概念。因此在做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概念模糊、知識運用死板及對數學規(guī)律認識不清晰等問題。
最后,小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夠精細,且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不強,不會刻意地去重視并訓練解題能力,導致解題效率低下且缺乏技巧,從而耗時耗力。長期如此,部分學生就會敷衍了事,對數學學習任性隨意,對正常的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影響。
二、“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策略
(一)包容學生犯錯,正視根源
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但也因為經驗不足,往往對知識產生偏差性的認知。教師在接收到錯誤信息后,不會究其根源,弄清楚學生到底為何會這樣想,而是讓其再思考思考,重新叫一位學習好的學生答出正確答案,從而忽略了之前的錯誤。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饋,在課堂上變得縮手縮腳,不敢再隨意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雖然課堂上的問題少了,課后做作業(yè)時問題卻一大片。其實,課堂上學生沒有出現一個錯誤是不真實的,也沒有必要。要讓課堂真正高效,達到“授業(yè)解惑”的目的,教師首先就應以包容心正視這些錯誤,深入錯誤根源,創(chuàng)建“以錯促學”深刻探討的課堂。
(二)預設誘導錯誤,加深學生的理解
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一些錯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還是不可避免大量問題隱藏于“幕后”。此時,就要求教師精研教材,根據經驗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進行預判,然后精心設計,在學生還未出現認知偏差前,先將錯誤暴露,從而引導學生去主動地識錯并糾錯。
例如,在計算“228+45”這樣的三位數加兩位數時,學生在列豎式計算時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教師通過備課,弄清學生容易混淆的“錯點”,然后進行預設,給出“228+45=678”這樣的答案,讓學生進行判斷、辯論、分析,理解“數位對齊”真正的內涵。讓出現錯誤的學生發(fā)現錯因,也通過鋪墊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
(三)捕捉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因素?!边@是哲學家波普爾的名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慧眼識金”的能力,及時發(fā)現學生錯誤中的“亮點”,正確提取錯誤中的合理因素,給出建設性意見,煥發(fā)出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激發(fā)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例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某工廠計劃做360套衣服,每天做60套,已經做了2天。問:照這樣計算,再做幾天可以完成任務?”有些學生是這樣計算的:“360÷60=6(天)”。遇到這種錯誤,教師不應只簡單否定,而應在其錯誤基礎上進行引導,如“假設你做的是錯誤的,需要怎樣改一下”,學生得出“完成任務一共需要幾天的”結論后,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讓其在原來所列算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處理,得出“360÷60-2=4(天)”的正確解法。
(四)及時反思,師生共同成長
反思,是培養(yǎng)數學思維活動的動力和核心。及時的反思,不但能推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及時反映出教師授課中的種種不足,加強教師對教學思路的調整及對教學方法的修改,以此進一步推動教師自身的成長,鞏固其教學成果,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
三、結語
綜上,正確與錯誤是對立統一的,沒有錯誤何談正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視學生的錯誤,對“錯誤資源”加以有效利用,通過相關策略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