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影
【摘 要】回族民歌是回族群眾喜唱的一種山歌,由于民族遷徙等原因回族人民遍布全國各地。其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顛覆而不斷革新。為適應現代社會,回族民歌不斷地推陳出新。河南省西平縣花馬劉回族村民尤蘇夫·張寶成為了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自2006年以來創(chuàng)作回族新民歌500余首,創(chuàng)作的新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旋律優(yōu)美,曾多次獲獎。
【關鍵詞】新民歌;音樂特色;回族民歌
中圖分類號:J64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1-0057-01
西平縣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駐馬店市的下轄縣,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淺山丘陵區(qū)屬伏牛山余脈,有洪河、汝河流經全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大量回族人民集聚于此,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回族民歌。
據史料記載,元末時期官吏腐敗,賦役加重,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西平縣人口一度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明初,官府多次組織山西等人口稠密地區(qū)向河南、河北等人口稀疏地區(qū)移民。據《山西洪洞縣志》《山西洪洞股大槐樹志》記載:“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至十三年(1415年)五月的48年間,共移民7次,10多萬戶,數十萬人……”①
西平縣花馬劉村是西平縣最大的回民村,尤蘇夫·張寶成是花馬劉村的村民,祖籍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自2006年以來張寶成創(chuàng)作回族新民歌500余首,多是歌頌黨和人民、懷念故鄉(xiāng)桑坡、歌唱穆斯林以及表達母愛等,其旋律優(yōu)美,曲調婉轉。令人惋惜的是,張寶成師傅已去世三年有余,因此筆者田野采風時主要對張寶成師傅的兒子和妻子進行訪談。
一、新回族民歌內容論述
(一)內容豐富
張寶成師傅創(chuàng)作的新回族民歌大多是歌頌黨和人民、懷念母親、對故鄉(xiāng)桑坡的思念、對穆斯林的歌頌等。例如《胡主席來到咱桑坡》是對黨和國家的歌頌;《給娘洗腳》表達對母親的思念;《桑坡之歌》表達對故鄉(xiāng)桑坡的思念;《穆民的學堂》是在歌唱穆斯林教徒。
(二)彰顯民族特色
張寶成師傅的詞作涉及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對民族的深情是常人不可比擬的,他的所見所聞所感皆賦予歌詞之中,草色的青象征著穆斯林的綠,星月是穆斯林教徒的信仰。
張寶成師傅為了使回族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合唱中,不倦地寫著回族的歌,懷著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②,從容地走進音樂的殿堂,為一個民族引吭高歌,唱出對偉大祖國的愛,對中華民族真摯的愛。
二、新回族民歌音樂本體論述
(一)旋律優(yōu)美
采用連音線、附點八分音符、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等表情記號,賦予旋律跌宕起伏的特性,加入低八度的音符使旋律更具有新疆回族的神秘性。
(二)節(jié)奏多變
該曲目有2/4,3/4兩個拍號,兩個截然不同的拍子來回置換,起伏跳躍,彰顯回族特色。
以上是對新回族民歌的音樂特色的簡要分析,新回族民間音樂的特征主要是:曲調上行時連續(xù)四度大跳形成較大的起伏,下行時則取迂回波浪式,有抒情纏綿的風味。先現音和延留音頻繁出現,節(jié)拍豐富,有散板和混合拍。調式按地區(qū)有所區(qū)別,河州花兒多用五聲徵調式,也稱“商徵型”;山花兒多用五多為聲羽、角調式。張寶成師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結合時代特色,加入西方七聲音階和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使之更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三、結語
張寶成師傅創(chuàng)作500余首回族民歌向我們展示了回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填補了回族民歌史料的空缺,給予大眾一個了解回族人民的新渠道。張寶成師傅的創(chuàng)舉也給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個警示,要腳踏實地深入田野,扎根于人民群眾。
注釋:
①西平縣回族志編撰委員會編.西平縣回族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②尤蘇夫.張寶成,譚勝功,阿勒騰·趙金.和平的祈禱·中國回族歌曲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③色目人:元代時對來自中西亞的各民族的統(tǒng)稱,回族的舊稱。
參考文獻:
[1]回族簡史編寫組編.回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尤蘇夫.張寶成,譚勝功,阿勒騰·趙金.和平的祈禱·中國回族歌曲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3]西平縣回族志編撰委員會編.西平縣回族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占武.回族語言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5]趙宗福.西北花兒的研究保護與學界的學術責任[J].民間文學論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