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韜 陳玉川 祝 琦 甘 倩
(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四川 廣安 638000)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發(fā)病時多伴有肛門疼痛、腫物脫出、肛門出血、肛門異物感、肛門潮濕瘙癢等一種或多種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臨床上對于混合痔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但由于受到組織創(chuàng)傷、結扎、切口炎性刺激、大便刺激等因素影響,常會出現(xiàn)術后肛門疼痛、切緣水腫等并發(fā)癥,給患者的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了術后患者的康復[3-4]。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018-12—2019-10,我們采用苦參湯加減溻漬聯(lián)合紅外線照射防治混合痔術后并發(fā)癥50例,并與單純采用苦參湯加減溻漬防治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混合痔術后住院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21~59歲,平均(41.45±3.24)歲;病程1~9年,平均(4.29±1.22)年。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22~55歲,平均(40.23±3.65)歲;病程2~9年,平均(4.12±1.54)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中混合痔的診斷標準[5]。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混合痔的診斷標準[6]。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均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肛管直腸疾病者;既往有肛門手術或外傷史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感染治療及每日換藥處理,并于術后第2 d換藥結束后開始給予苦參湯加減溻漬治療。藥物組成:苦參12 g,蛇床子10 g,白芷10 g,金銀花6 g,野菊花10 g,黃柏12 g,地膚子10 g,石菖蒲10 g,紫草6 g,地榆10 g。采用四川新綠色藥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中藥免煎顆粒劑,用50 mL滅菌注射用水兌勻并加熱至40 ℃左右,再用10 cm×10 cm大小醫(yī)用紗布浸泡充分吸收藥液后溻敷于肛門傷口部,每次20 min,每日1次。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紅外線照射治療。采用四川恒明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HM-HW-L1型紅外線治療儀,在使用前先預熱5~10 min后,然后對肛門切口處進行紅外線照射治療,照射部位不能有遮擋物,照射距離20~30 cm,每日1次,每次20 min。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7 d后統(tǒng)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并評價療效。比較2組治療前后肛門疼痛及切緣水腫程度變化情況。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進行評價,選用10 cm長的標尺,由患者根據(jù)自己傷口疼痛情況選擇,0 cm為0分,表示無疼痛,10 cm為10分,表示非常疼痛難以忍受,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水腫程度采用自擬評分標準評價:0分,無水腫;1分,皮膚輕度隆起,皮紋存在;2分,皮膚中度隆起,皮紋不明顯;3分,皮膚重度隆起,發(fā)亮,皮紋消失。比較2組治療后肛門疼痛消失時間、切緣水腫消失時間、分泌物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
1.5 療效標準 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水腫消退,創(chuàng)面無滲液及滲血,局部未見感染;有效:疼痛、水腫減輕,創(chuàng)面有少量滲液及滲血,無局部感染;無效:上述癥狀改善不明顯,甚或出現(xiàn)加重者[6]。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肛門疼痛VAS評分及切緣水腫程度評分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肛門疼痛VAS評分及切緣水腫程度評分變化比較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肛門疼痛VAS評分及切緣水腫程度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肛門疼痛VAS評分及切緣水腫程度評分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2.3 2組治療后肛門疼痛消失時間、切緣水腫消失時間、分泌物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3。
組 別n肛門疼痛消失時間切緣水腫消失時間分泌物消失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治療組505.8±1.23?6.5±1.16?7.4±1.87?16.3±2.18?對照組508.6±1.649.6±1.969.8±2.1219.4±2.69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疼痛消失時間、水腫消失時間、分泌物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各指標所需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混合痔是由內痔和外痔組成,位于齒狀線以上稱為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下稱為外痔,主要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腹壓增加或者便秘等導致痔核腫脹,然后肛墊下移,從而導致肛周皮下靜脈叢擴張[8]。手術是臨床上治療混合痔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肛門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術后常會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肛門疼痛和切緣水腫均是其常見的并發(fā)癥[9-10]。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約95%的混合痔患者術后經(jīng)歷了難以忍受的疼痛,這與肛門部獨特的解剖和功能有密切的關系。肛周血管神經(jīng)豐富,齒狀線以下分布有較多的體神經(jīng)痛覺纖維,歸屬脊神經(jīng)支配,痛覺敏感,術中難免會對這些神經(jīng)造成一定損傷,而出現(xiàn)術后肛門疼痛[11]。同時,手術治療范圍還會涉及肛管皮膚與肛門皮下組織,對肛周血管和淋巴管造成損傷,使肛周血管及淋巴回流障礙,術后肛周切口填塞的敷料和分泌物也會進一步刺激肛周痛覺神經(jīng)纖維,引起肛門內括約肌緊張或痙攣,從而進一步加重肛門靜脈與淋巴循環(huán)回流障礙,引起大量滲出液淤積于肛門局部,出現(xiàn)術后切緣水腫[12-13]。水腫又可使切口組織對痛覺敏感性增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創(chuàng)面延遲愈合[14]。
中醫(yī)在治療混合痔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認為其發(f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素體虛弱,先天稟賦不足,后又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之品,內傷脾胃,濕熱內生,復外感風濕燥熱之邪,下注肛門,而致瘀血濕熱阻滯肛門,血行不暢,血液瘀積,熱與血搏,則氣血縱橫,筋脈交錯,結滯不散,凝結肛門內外所致。而術后肛門疼痛、切緣水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則主要是金刃切割,致經(jīng)絡受損傷,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又因切口濕熱滯留,熱毒內壅,氣化不利,水液積聚,發(fā)為水腫。苦參湯加減溻漬療法是中醫(yī)的特色療法之一,是將飽含藥液的紗布或毛巾敷于患處,或將患處浸泡于藥液之中,具有清熱除濕、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祛腐生肌的作用[15-16]。元·齊德之《外科精義》言:“夫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fā)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水有蕩滌之功?!蔽覀兯梅絼┦窃诳鄥?出自清·高秉鈞《瘍科心得集》)的基礎上加減而來,方中苦參、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瘡;野菊花散熱解表;金銀花清熱解毒;蛇床子燥濕祛風;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白芷祛風除濕,生肌止痛;石菖蒲理氣活血;紫草解毒療瘡,清熱消腫;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理氣通絡、止痛消腫的功效。紅外線照射療法也是臨床上常用的理療方法,是利用紅外線可深入人體組織的特性及紅外線的溫熱效應,升高組織溫度,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物質代謝,提高組織細胞活力及再生能力,從而減輕局部組織的疼痛及水腫的程度,減少混合痔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傷口愈合[1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肛門疼痛VAS評分及切緣水腫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肛門疼痛消失時間、切緣水腫消失時間、分泌物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苦參湯加減溻漬聯(lián)合紅外線照射防治混合痔術后并發(fā)癥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肛門疼痛,減輕切緣水腫,促進肛門疼痛、切緣水腫及分泌物的消失時間,促進傷口愈合,提高臨床療效,且操作簡單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