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貝貝 朱莉 曾娟
結(jié)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為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國所有惡性腫瘤的第5 位,疾病負擔相當嚴重[1]。近年來,隨著外科手術(shù)、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的不斷進步,從一定程度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但CRC 的整體預后仍不能令人滿意[2]。研究[2-4]表明,對患者進行預后分層,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結(jié)局。最近,外泌體作為腫瘤分子標志物的潛力逐漸受到重視。作為一種直徑約為30 ~150 nm 的微小膜泡,其內(nèi)包裹有miRNAs,lncRNA 和蛋白質(zhì)等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廣泛參與腫瘤惡性進程[5-7]。研究證實,外泌體“獨特”的被膜結(jié)構(gòu),可保護內(nèi)含物不受膜外微環(huán)境中各種因子的影響而處于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8]。鑒于上述優(yōu)點,血漿外泌體中miRNAs 的檢測已成為一種新興、可靠的生物標志物用于協(xié)助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9-10]。miRNA-23b(miR-23b)作為一個微小非編碼RNA,已被證實在CRC 的進展及轉(zhuǎn)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1-15]。然而,關(guān)于其在血漿外泌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預后價值尚無報道?;诖?,本研究擬檢測miR-23b 在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的表達水平,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學特征和預后的關(guān)系。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武漢市中心醫(yī)院接受手術(shù)治療的CRC 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納入標準:(1)所有病例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確診為結(jié)直腸癌;(2)術(shù)前未接受過任何抗腫瘤治療;(3)具有完整的臨床病理資料。排除標準:(1)伴隨有其他惡性腫瘤;(2)未行根治性手術(shù);(3)感染或妊娠。入院后采集3 mL外周靜脈血樣本于抗凝管中,并收集同期25例健康體檢者的3 mL血樣本作為對照??偣?5例CRC 患者納入本研究,患者的所有臨床病理信息從電子病歷系統(tǒng)中進行采集。兩組人群的一般資料對比見表1,結(jié)果顯示,各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在納入的腫瘤患者中,男36例,女29例,年齡為36 ~74 歲,平均(61.8 ±7.8)歲;術(shù)后腫瘤分期按照AJCC/UICC 第7 版TNM分期系統(tǒng)進行,其中Ⅰ期5例,Ⅱ期27例,Ⅲ期33例,納入患者的具體臨床病理特征見表2。本研究獲得武漢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例
1.2 方法
1.2.1 血漿外泌體的提取和鑒定采用ExoQuick Exosome Precipitation Solution(System Biosciences,CA,USA)試劑盒提取血漿中的外泌體。簡要步驟如下:取500 μL 血清樣本,加入126 μL 上述試劑,上下顛倒混勻,4 ℃孵育30 min 后于室溫下1 500g離心30 min,小心去除上清液,加入200 μL PBS 緩沖液重懸,即獲得血漿外泌體懸液。為了鑒定從血漿中提取的外泌體,首先采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對外泌體的形態(tài)進行鑒定;然后利用Western Blot 檢測外泌體相關(guān)標志物(CD63,TSG101)的表達情況(以calnexin 為內(nèi)參,其作為表達于內(nèi)質(zhì)網(wǎng)上的一種整合蛋白,在外泌體中不表達);此外,使用NanoSight LM10(Malvern Instruments Inc.,UK)對外泌體的直徑和密度進行分析,具體操作步驟參照說明書進行。
1.2.2 血漿外泌體中RNA 的提取使用miRNeasy serum/plasma micro kit(Qiagen,CA,USA)進行血漿外泌體中RNA 的提取,所有步驟均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并在冰上進行操作,以預防RNA 降解導致提取的RNA 總量降低。參照既往文獻報道方法[16-17],通過在每個血清樣本中添加25 fmol 的celmiRNA-39(Applied Biosystems,CA,USA)試劑進行均一化,以降低RNA 提取過程中樣品變異問題對最終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上述具體操作參照說明書進行。
1.2.3 RT-qPCR 檢測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的表達水平采用TaqMan miRNA assays(Applied Biosystems,USA)試劑盒檢測血漿外泌體中miR-23b的表達水平,簡要步驟如下:取1 μg RNA按照cDNA逆轉(zhuǎn)錄試劑盒(Applied Biosystems,USA)說明書進行逆轉(zhuǎn)錄反應合成互補脫氧核糖核酸(cDNA),加入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Applied BiStudioystems,USA),進行PCR 擴增。RT-PCR 反應條件為:95 ℃,10 min 預變性;95 ℃,15 s 變性;60 ℃,1 min 退火延伸,45 個循環(huán)進行擴增,每個樣品重復3 次。以U6 為內(nèi)參,以2-ΔCt計算miR-23b 的相對表達水平。所有引物均購買自Invitrogen(Thermo Fisher Scientific,USA)公司,序列如下:miR-23b(正向:5′-GAGCATCACATTGCCAGGG-3′;反向:5′-GTGCAGGGTCCGAGGT-3′);U6(正 向:5′-CTCGCTTCGGCAGCACATAT-3′;反向:5′-TTGCGTGTCATCCTTGCG-3′)。
1.2.4 隨訪采取門診復查或電話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隨訪時間截止至2019年12月。其中,4例患者出現(xiàn)失訪,中位隨訪時間為65(27,72)個月。本研究觀察指標為5年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義為從明確診斷為結(jié)直腸癌開始至死亡或隨訪截止時間的時間間隔。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分析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水平與臨床病理學特征的相關(guān)性;采用Kaplan-Meier 繪制不同血漿外泌體miR-23b 表達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組間差異采用Log-rank 檢驗進行比較;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探究影響CRC 患者OS 的風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漿外泌體的鑒定為了鑒定從血漿中分離的外泌體,筆者首先利用TEM 對外泌體的形態(tài)進行初步鑒定,結(jié)果見圖1A,健康人及CRC 患者血漿中提取外泌體均呈現(xiàn)典型的電鏡形態(tài)—茶托型或一側(cè)凹陷的半球形,大部分直徑在100 nm 左右,CRC 患者血漿中的外泌體數(shù)量較健康人多;Western Blot 結(jié)果表明,健康人和CRC 患者血漿中外泌體均表達CD63 和TSG101,而不表達Calnexin,且CD63 和TSG101 在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的表達水平較健康患者明顯升高,見圖1B;本研究進一步利用NanoSight 對外泌體的直徑和密度進行了測定,結(jié)果表明健康人和CRC 患者血漿中的外泌體的直徑范圍在50 ~200 nm 左右,主要集中在100 nm 周圍,且CRC 患者血漿中的外泌體的密度高于健康人,見圖1C。
圖1 結(jié)直腸癌和健康人血漿外泌體的鑒定Fig.1 Plasma exosomes identification from colorectal cancer and healthy controls
2.2 結(jié)直腸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漿外泌體中miR-23b的表達水平采用RT-qPCR對CRC患者和健康人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結(jié)果顯示,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的表達水平較健康人顯著下調(diào),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1.13±0.12)vs.(2.27±0.26),t=-28.490,P<0.001]。
2.3 血漿外泌體miR-23b 表達水平與結(jié)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根據(jù)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的表達水平,以中位值1.03 為界,將65例CRC患者分為高表達組(n=32)和低表達組(n=33),分析其表達水平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血漿外泌體miR-23b 低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TNM 分期、脈管浸潤及神經(jīng)侵犯顯著相關(guān)(均P<0.05),而與患者性別、年齡、腫瘤位置、腫瘤大小及術(shù)前CEA 水平無顯著相關(guān)性(均P>0.05),見表2。
2.4 血漿外泌體miR-23b 表達水平與結(jié)直腸癌患者預后的關(guān)系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及Log-rank檢驗結(jié)果表明,血漿外泌體miR-23b 低表達組患者的病死率較高表達組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8.585,P= 0.003),見圖2。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脈管浸潤、神經(jīng)侵犯、TNM 分期和外泌體miR-23b 表達是影響CRC 患者OS 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將上述因素納入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TNM 分期(HR=4.205,95%CI:1.621 ~10.910,P=0.003)和血漿外泌體miR-23b表達(HR=2.243,95%CI:1.093 ~5.024,P=0.029)是影響CRC 患者OS 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圖2 結(jié)直腸癌患者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表達水平與總生存期的關(guān)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miR-23b expression in plasma exosomes and overall survival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表2 結(jié)直腸癌患者血清外泌體中miR-23b 表達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Tab.2 Association of serum exosomal miR-23b level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in CRC patients例
作為一種新興的“液體活檢”技術(shù),外泌體檢測具有樣本易采集、非侵入性和實時動態(tài)檢測等諸多優(yōu)勢[18]。鑒于上述優(yōu)勢,再結(jié)合外泌體miRNA 可在患者血清中保持穩(wěn)定并具備反映腫瘤細胞獨特生物學特性的表達譜,使得外泌體miRNA成為了一種簡單、可靠的生物標志物,用于協(xié)助多種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19-21]。本研究通過評估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miR-23b 的表達水平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和患者總生存期的相關(guān)性,首次證實血漿外泌體miR-23b 低表達與多種不良臨床病理因素相關(guān),并預示著不良預后;在納入其他混雜因素后,血漿外泌體miR-23b 低表達仍是影響CRC 患者總生存期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結(jié)果表明,血漿外泌體miR-23b 可作為預測CRC 患者預后的可靠標志物。
表3 影響結(jié)直腸癌患者總生存期相關(guān)風險因素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Tab.3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overall survival of CRC patients
目前,腫瘤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miRNA 被認為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新興標志物[22-24]。KOU 等[13]的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CRC 患者血漿樣本中的miR-23b 水平明顯降低,且其低表達不僅與腫瘤臨床分期,腫瘤深度,腫瘤復發(fā)和遠處轉(zhuǎn)移密切相關(guān),還可用作CRC 診斷和預后評估的標志物。然而,新興證據(jù)證實裸露在血液循環(huán)中的miRNAs 可被內(nèi)源產(chǎn)生的RNase 所降解,而外泌體中的miRNAs 由于有外泌體外膜“包裹”保護可免受RNase作用[25]。因此,相較于血液中的總miRNA,檢測血漿外泌體中的miRNA 能更好的反映患者外周血中的miRNA 水平。本研究通過檢測miR-23b 在血漿外泌體中的表達水平代替血清中總miR-23b,以評估循環(huán)miR-23b 在CRC 中的臨床預后價值,可提高循環(huán)miR-23b 檢測在患者預后評估中的準確性。關(guān)于外泌體miR-23b 在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意義,既往已有相關(guān)研究報道:KUMATA 等[26]分析了血漿外泌體miR-23b 在各個分期胃癌中的預后價值,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血漿中的外泌體miR-23b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且隨著腫瘤分期的增加,表達水平逐漸降低;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在Ⅰ~Ⅳ期胃癌中,血漿外泌體miR-23b 低表達均預示著較短的無疾病進展期和總生存期。上述研究結(jié)果提示,血漿外泌體miR-23b 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惡性腫瘤相關(guān)生物標志物。
關(guān)于miR-23b 參與CRC 發(fā)生進展的分子機制,目前研究仍較少。ZHANG 等[11]通過對結(jié)腸癌組織及細胞進行全基因組功能篩選后發(fā)現(xiàn),miR-23b在人結(jié)腸癌樣本中顯著下調(diào),其可通過靶向調(diào)控包括FZD7 和MAP3k1 在內(nèi)的多個腫瘤轉(zhuǎn)移相關(guān)基因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侵襲以及新生血管形成,從而抑制腫瘤轉(zhuǎn)移;另一方面,GASIULè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miR-23b 在奧沙利鉑耐藥的CRC 細胞高表達,其可通過促進腫瘤細胞發(fā)生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從而增加對化療藥物的抵抗性,促進腫瘤轉(zhuǎn)移。
盡管本研究首次探究了miR-23b 在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的表達水平,并對其臨床預后價值進行了深入探究,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樣本量相對較??;(2)未對外泌體miR-23b 參與CRC 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進行探究。在未來,一方面,有必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去進一步證實血漿外泌體miR-23b 水平在CRC 及其他瘤種中的臨床意義;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基礎(chǔ)研究去探索miR-23b特別是外泌體miR-23b 參與CRC 發(fā)生、進展及轉(zhuǎn)移的潛在分子機制。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miR-23b 在CRC 患者血漿外泌體中表達顯著下調(diào),且其低表達與多個不良臨床病理學因素及較短的總生存期密切相關(guān),可作為一個CRC 的預后標志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