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的實行(以下簡稱新課標),語文課程的課堂更新教學也隨之一并到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為一線教師既帶來了多元化方向,又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與要求。與此同時,無數(shù)一線教師在緊鑼密鼓的更新教法,改良課堂教學。在高中語文課程中,魯迅作品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作品幾乎貫穿了整個基礎教育。魯迅作品作為近代文學中的一座高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通過什么方式將它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要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又如何在教學中將作品的特質(zhì)與相應的教育目標相結(jié)合呢?面對此類新問題,我們要有新答案,新觀點,新做法。
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教學方面,我們可以注意到魯迅作品的語言是很有特點的,“魯迅將漢語抒情表意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這樣的前提下,深入發(fā)掘魯迅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是魯迅作品教學必不可少的探究活動。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化為己用,在學習魯迅作品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的達到這一目標。新課標中明確要求:積極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與網(wǎng)絡的優(yōu)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更多魯迅的文字風格,提供積累的平臺。學生有了豐富的作品鑒賞作為基礎后,才能厚積薄發(fā)。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歸納魯迅寫作的藝術特色和手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模仿魯迅寫作的風格和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的二度創(chuàng)作不僅明晰了之前的鑒賞內(nèi)容,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經(jīng)過這樣的梳理和整合,學生不僅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而且加深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掌握程度。
思維發(fā)展和提升方面,魯迅作品其獨特性在于其文章風格始終處于一種不著痕跡的平整性,往往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與極盡華麗的過度描述。學生往往讀過一遍卻不能有深刻的思想認識。所以,在魯迅的作品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探究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首先可以用啟示法來進行開展教學活動。即:提問--啟示--明確--再提問--再明確--啟示?先對重點部分進行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答案。接下來,在明確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更深層次的提問,然后再次明確。最后啟示學生還有沒有類似的現(xiàn)象?讓學生獨立尋找,或小組探究,或互問互答,互助思考。在進行這樣的思維路徑之中,教師其實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真正的主體還是學生,學生自主的完成了思考的整個行為。這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我們還可以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比如,“我”這個主角的切入點,“我”是我本人,還是一個群體的代表?“我”是魯迅還是不是魯迅?“我”是什么身份?是旁觀者還是多余的人?選擇好切入點后,自然而然就會有更豐富的解讀,就會有更多的探索指示和思維導向。學生能夠從橫向或者縱向的途徑去思考,去發(fā)展思維,提升思維。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在魯迅作品教學中學生如何掌握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呢?學生主要是通過審美體驗和評價活動的過程來獲得。很多教師認為審美的傳遞一定要通過上升到情感態(tài)度教學來貫徹。其實不然,只要有好的思路,審美體驗教學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完成。比如,可以對魯迅作品進行色彩探究。比如《藥》中對藥的描寫,就運用了豐富的色彩映像:‘碧綠的包‘紅紅白白的燈籠‘烏黑的藥丸。這些顏色的選用不光只是用來做外在形容,更符合所要描寫的事物情境,做氛圍的烘托。還可以對魯迅作品進行嗅覺體驗的思索。如《社戲》中對江南水鄉(xiāng)的描寫:“兩岸的立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央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味來;月色便賺脫在這水氣里?!澳锹曇舸蟾攀菣M笛,完轉(zhuǎn),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這兩小段描寫本身就極富形象色彩,展現(xiàn)了一幅充滿江南水鄉(xiāng)情韻的月夜圖景,豆麥和水草的清新之氣是水鄉(xiāng)獨有的氣息,表現(xiàn)出夏季水鄉(xiāng)的豐茂與活力。學生在進行這種審美體驗的同時,自然就能領悟魯迅所要表達的對故鄉(xiāng)溫柔的愛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自發(fā)的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提升自我的鑒賞品味,在此基礎上,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就不再是難題。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魯迅作品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魯迅先生作為民族斗士,他所呼喊的,他所表達的都是需要教師準確而深刻的傳達給學生的。教師一定要把握方法,切勿直接把教學目標定的過高過深,以免學生學習起來有難度。尋找契合點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魯迅先生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很多都在批判國民性上。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結(jié)合現(xiàn)實熱議的時事來進行講述,效果會非常好。大多數(shù)學生的觸角都非常敏感,教師一提時事新聞,學生地興趣會大大激發(fā),會情不自禁的參與到課堂思考活動中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進行總結(jié)啟發(fā)。這樣一來,學生進行思考的同時也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的文化精神是不過時的經(jīng)典,是批判精神閃光的傳承。學生自覺就會接受經(jīng)典文化的熏陶。這種“先理解,再接受”的教學模式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另外,教師可以選擇大膽披露“作家的精神內(nèi)涵”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比如:《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中,作者三次寫到“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在解讀這句話時,學生理解不夠,教師大可以將《阿Q正傳》的作品內(nèi)涵引進來告訴學生:正因為國民的容易麻木,作者要把它寫下來警醒國民。這樣學生就會融會貫通,對當時的國民的精神畫像有全面的認知。經(jīng)過這樣的探索,學生更加能理解當時的革命者的勇敢與赤誠,更能加強熱愛祖國,學習革命文化的自覺。
語文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在立德樹人方面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17版新課標的橫空出世更對語文教育有新的完善。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去更新教學設計,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所有一線高中語文教師迎接挑戰(zhàn)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打開思路,用新穎的教學觀念帶動課堂,用精致的教學活動影響學生,語文課堂才能越來越好,語文教學才能越來越成功,學生才能更好地全面發(fā)展。
作者簡介:
劉京胤(1996-),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全日制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