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的不斷改革,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相應要求標準,其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變式教學法的實踐應用。在以往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發(fā)現,有很多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其解決方法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機械化。這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將有著嚴重不利影響。而對于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關數學知識內容的教學。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同時還可以有效加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因此,本文針對于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分析與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變式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2-0136-01
1.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分析
1.1幫助和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有一個正確的掌握
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教學中應用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和數學學習方法有一個正確的掌握,并能夠將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數學實際學習中得以合理有效運用,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對于變式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換湯不換藥”,一種題型可以有多種轉變形式,通過題型訓練,使學生能夠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更好的解決,加強學生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1.2加強學生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基礎類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這門學科的開設時間較早,并且在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數學這門學科其自身學科特點,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實踐性。所以,有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會感到有所困難和難理解。而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的規(guī)律性知識,通過不同題型的轉變,提高學生探究數學規(guī)律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加強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2.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策略方法分析
2.1通過師生角色互換,開展變式教學
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手把手”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長期以久,就會嚴重影響到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嚴重的疲憊和抵觸心理。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有著嚴重不利影響。教師在課堂內容講解后,在課下要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以便于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有一個加深鞏固和記憶。在這一時間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例題和課后習題進行變式。一位同學變式例題,另一位同學變式課后練習題。作為教師在習題課堂,在完成易錯題講解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對變式題有一個充分的講解。這樣做不僅能夠調動課堂積極活躍氣氛,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課后作業(yè)完成的質量和效果。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實現高效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有關“極差、平均數、方差”知識內容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極差的計算公式。即:最大值減去最小值。對于極差的計算,學生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再加上平均數、方差計算,學生很容易弄混。如果把題目進行變式。如:3、4、4、7、12的平均數、方差、極差。即:平均數=總數÷總個數;方差=每一個數減去平均數的平方再相加求和,再除以總個數。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一個高效的提升。
2.2提高對教材中數學題型的重視
要想使變式教學法初中教學中有一個更好的應用,作為教師要提高對教材中數學題型的重視和利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材中習題講解后,可以立即對習題的問題或題目進行轉變,但是解題的方法是不變的。這樣做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教材習題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變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為學生今后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奠定做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此可見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如此的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習方法有一個充分掌握和靈活運用,同時還可以有效加強學生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利用教材中數學題型開展變式教學活動,促進自身教學質量和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有一個高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林盛忠.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7(14):43.
[2]李躍輝.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3):17. .
[3]蘭巧.談變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3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