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摘要? ? 油松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常用造林樹種,本文從采種、種子處理、選地整地、播種以及苗期管理等方面闡述了油松種苗繁育技術,以期為油松育苗實際生產(chǎn)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 油松;種苗;繁育技術;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 S791.254?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15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油松具有耐旱、耐貧瘠的特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廣為種植,具有很好的造林效果。目前,油松繁殖方式為扦插、嫁接、播種,其中前兩者通常用于遺傳育種、品種改良,而播種繁育多用于種植生產(chǎn)。本文總結了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油松播種育苗技術,以期為同類地區(qū)油松育苗提供參考。
1? ? 采種
油松種子在8月中、下旬成熟,約15 d后種子脫落,且球果不脫落。因此,在此時期要密切關注油松的實際情況,掌握好采種期。樹冠外圍為大多數(shù)油松球果的生長部位,且球果生長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采種的難度,在采種過程中要嚴禁損壞枝條。待采集球果之后,可通過人工干燥法、日曬法等方式調(diào)制種子。其中,日曬法較為麻煩,需要較長的時間反復曬篩,在此過程中嚴禁棍棒敲打,以免引起果鱗封閉,造成種子難以脫出。而人工干燥法則是將種子放置在45~55 ℃的室內(nèi),反復翻動,收集脫出的種子[1]。
2? ? 種子處理
雪藏、水浸、混砂是種植催芽較為常用的3種方式。其中,雪藏種子長期處于濕潤、低溫的環(huán)境,其水分逐漸浸入種胚,水分可以滿足其萌發(fā),待溫度適宜時可以發(fā)芽,遇到低溫、冷害、陰雨等天氣延遲播種也不會產(chǎn)生損失。除此之外,雪藏催芽可以加快種子出苗,提高種苗抗害力。
3? ? 選地整地
苗圃選擇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pH值為6.5~7.5的中性土壤或者pH值為5.5~6.5的弱酸性土壤為宜,要求土壤厚度>50 cm、肥沃、無病蟲害。
油松幼苗根系的扎根擴展力較差,其根系纖弱。因此,需要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氣性,持續(xù)疏松土壤,進而促進土壤有機物的分解,做好翻耙、清雜、整平、做床等整地工作。翻地分為春翻和秋翻,秋翻要在土壤結凍之前,翻地深度為25~30 cm,且翻后不耙,促進土壤風化以及積雪;春翻則在土壤解凍后進行,翻地深度為20 cm,耙地深度>10 cm,將土壤細碎化。翻耙后要及時做床,由于油松幼苗需水怕澇,所以要選擇地勢較高、土壤干燥的圃地,床高為10 cm[2]。對圃地施有機肥11.25 t/hm2,翻地30 cm。播種前需使用硫酸亞鐵10倍液均勻噴灑土壤。
4? ? 播種
播種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將種子浸泡消毒4 h,撈出洗凈后置入45 ℃溫水浸泡24 h,置于發(fā)芽坑催芽。在背風向陽處挖發(fā)芽坑,坑上覆塑料膜,晚上覆草席,將種子每天翻動1次。播種期通常在4—5月,溫度>10 ℃開始播種。播種前向苗床灌水,播種量60~90 kg/hm2,播種后即刻噴水,且每天少量多次噴水,保證床面濕潤。
5? ? 苗期管理
5.1? ? 出苗期
出苗期主要是指從播種到種苗出土脫去種皮的階段,主要包括種子開裂、生根、抬頭、甩葉等階段。出苗期要保證種子層土壤濕潤,剛出土的幼苗,其葉片生長較為緩慢,通過種子貯藏的養(yǎng)料供其生長。因此,需要通過先促后控的方式促進幼苗抬頭、脫殼,長出初生葉,進而由異養(yǎng)變?yōu)樽责B(yǎng)。
在苗床上的雜草與播種苗相比,其長勢快、數(shù)量多,用人工方式進行除草不僅無法徹底清除,還會損傷苗木,影響苗木生長。因此,可以通過除草劑進行除草[3]。
5.2? ? 幼苗期
幼苗初生葉長出到第1層次生葉形成通常需要20 d左右。在此階段幼苗雖然由異養(yǎng)變?yōu)樽责B(yǎng),但由于其根系較淺、苗葉幼嫩,其吸收營養(yǎng)、制造營養(yǎng)的器官較少。這也是生長過程中苗木抗逆能力最弱小的時期,加上該階段天氣多變,幼苗極易出現(xiàn)損傷,這個階段也稱為保苗期,在保苗期苗木的生長情況直接影響苗木的單產(chǎn)。因此,該階段要注意高溫、低溫、病害等對苗木的損傷和影響。
5.3? ? 速生期
當溫度保持在>20 ℃時,或者苗木長出第2層次生葉后,開始苗木的速生期,一直持續(xù)到苗木不再長高,該階段需要60 d以上,這也是時間最長的生育期。該階段是苗木質(zhì)量提高的重要時期,苗木對于光照、水分、養(yǎng)分的需求逐漸增加,因而該階段的工作重點是除草及水肥管理[4]。
油松幼苗的發(fā)芽、出土、生根、發(fā)育均對土壤的濕潤條件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出苗期需持續(xù)澆水,2~3次/d,且需要澆透,以促進幼苗根系的生長。幼苗出土20 d后逐漸長出側根,當長出2~3條側根后開始追肥,大概10 d追肥1次,持續(xù)3~4次,施肥量逐次增加。以硫氨為例,追肥量依次為5、10、20 g/m2,其總量為40~50 kg/m2。油松苗屬于生長期較長、長勢較弱的植物,與雜草的生長特性恰恰相反。因此,在第1次除草后采用蓋草能及果爾的緩和劑對苗床進行噴灑,其藥效可持續(xù)到苗木速生期結束。
5.4? ? 生長后期苗高不再增長到根系不再生長大約需要20 d,期間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其苗梢打旋形成頂芽,葉片發(fā)黃脫落,至此生長期結束。在該階段苗高不再增長,以根系生長居多。因此,在該階段需要松土,提高土壤透氣性和根系的生長速度,注意排水,促進苗木木質(zhì)化進程。
6? ? 參考文獻
[1] 王龍飛,李蘭.油松育苗及管理技術[J].山西農(nóng)經(jīng),2017,(15):69.
[2] 郝書林,徐國華,于風新.塞罕壩地區(qū)油松容器苗培育管理技術[J].河北林果研究,2012,27(1):28-30.
[3] 韓翠萍.油松育苗關鍵技術措施[J].防護林科技,2014(12):94-95.
[4] 陳立新.油松播種育苗技術[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14,17(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