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和新課改要求,重點從五個方面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展開論述。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2-0041-02
1.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
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宏觀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是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綜合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深邃而豐富,主要概括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五者不是相互孤立的教學目標,其間密切交融,相輔相成,有機統(tǒng)一,不可割裂,可謂是拉動實現歷史學科立德樹人之根本目標的“五駕馬車”。
2.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實踐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樹立唯物史觀統(tǒng)領教學
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即是“核心中的核心”,對其他幾個方面的素養(yǎng)形成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必須以這一正確的歷史觀統(tǒng)領教學,將唯物史觀貫穿于歷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比如,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講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提示強調這是億萬中國人民在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探索斗爭和付出巨大犧牲后所取得的偉大成果,是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孕育和締造了新中國;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誠然是人民的偉大領袖,為推動中華民族崛起作出了卓越貢獻,但絕非是新中國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可以對“神造人”、“神創(chuàng)世界”、“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等典型的唯心主義歷史觀進行有力駁斥,以此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客觀的歷史觀。
(2)構建時空觀念聚零為整
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具有近乎神奇的功能,它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能力和方法。具體表現在于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在不同時空框架下梳理把握歷史的縱橫變化,全方位、多角度構建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整體面貌及內在關聯(lián)。例如,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我們不但要在縱向上去把握其背景和發(fā)展,也應注意引導學生從橫向上去關注同一時刻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了什么,比如外蒙獨立、蘇俄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墨索里尼宣布法西斯政黨成立、華盛頓會議召開等重大歷史事件。將一個歷史事件歸位到縱橫交錯的“大環(huán)境”中,再對這些歷史知識進行串聯(lián)分析,聚零為整,把握全貌,深化認識。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學生眼中的歷史將由片斷擴為全貌,由死板變得鮮活。
(3)借助歷史實證強化認識
史料實證是歷史的可靠證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借助歷史實證引導學生從中獲取信息,助其形成和強化對歷史的認識。例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事件時,我通過PPT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相關的檔案、視頻、照片等資料,讓學生直觀的、深刻的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此強化學生對歷史的客觀認識。
(4)鼓勵歷史解釋客觀評判
歷史解釋簡而言之就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客觀、全面、公正的評價。歷史學習絕不能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更應提升為分析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常會鼓勵學生對某一個歷史人物或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其逐步形成歷史解釋素養(yǎng)。例如,在講到秦朝歷史時,我首先會帶領學生研讀教材,然后問學生“嬴政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審視其功過,并大膽發(fā)表自己對這一人物的看法,在全面分析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歷史解釋能力。
(5)激發(fā)家國情懷奮發(fā)進取
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共同體所含有的一種深沉而濃厚的認同感、責任感,是一種對民族和國家發(fā)自靈魂深處的深情大愛,是一個人健全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核心體現,是我們追求國富民強之理想的強勁動力,自然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根本落腳點。例如,在學習到紅軍長征這一部分時,我會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照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紅軍當年所面臨的嚴峻的軍事形勢和自然條件,并組織討論: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為什么還要堅持而不放棄? 通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深刻領會長征精神,領會無產階級革命者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所展現出的堅強的意志品格和深厚的家國情懷。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使命感,鞭策他們奮發(fā)成才,早日踏上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
結語
總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包含的內容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是時代發(fā)展賦予歷史學科的重要使命,教師應該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其本質內涵,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融會貫通于日常的教學活動,全力推動新課改實施,當好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