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向蒼天呼吁》是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代表作。文章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出發(fā),通過探究黑人女性黛博拉的悲劇人生,披露了父權文化影響下廣大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別、種族和階級壓迫,試圖幫助喚醒底層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識。
關鍵詞:《向蒼天呼吁》;黑人女性
作者簡介:付素萍(1979-),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性別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8--01
1.引言
傳統(tǒng)的西方男權社會意識認為,女性因其固有的女性氣質,具有與男性不同的本性,她們適合的社會角色是妻子和母親,家庭是實現(xiàn)她們價值的最佳場所。進入工業(yè)社會后,男女不平等的處境更加凸顯。長期以來,由于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原因,美國黑人婦女除了和黑人男性一樣受到白人社會的種族主義歧視外,還要受到來自種族內部的性別主義壓迫。
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是美國二戰(zhàn)后一個非常重要的黑人文學家。他的《向蒼天呼吁》同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和拉爾夫·埃利森的《看不見的人》一起被并稱為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黑人文學的典范。
在《向蒼天呼吁》中,鮑德溫以世紀之交的美國重建時期為時代背景,以從南方農村到北方城市來謀生的窮苦黑人為題材,以紀實的手法揭露了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和性別壓迫的沉重罪惡,不經(jīng)意間表達了對女性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2.針對女性的多重壓迫
生活在蓄奴制下,黑人婦女沒有婚姻自主權,她們的身體或被奴隸主蹂躪或被迫變成奴隸主傳宗接代的場所?!跋箩虣C器”是白人奴隸主對黑人婦女形象的極端侮辱,很多黑人婦女和她的丈夫、子女一起成為奴隸主手中待估的有價動產(chǎn),肆意的遭鞭打、被強暴、被買賣。
奴隸制被廢除以后,強暴依然是針對黑人婦女的最主要的迫害之一,加布里埃爾的第一任妻子黛博拉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不幸的是,在大男子主義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南方社會,人們不但沒有對她施以應有的同情和保護,反而更加關注她作為性工具的價值和對男人的吸引力。黛博拉的父親不甘女兒遭受侮辱和虐待,前去為女兒討說法,卻被那些白人施暴者毆打致死。父親和自身的遭遇讓少女黛博拉認清了現(xiàn)實的黑暗,哭告無門之下,她不得不用宗教來麻醉自己,一方面用來逃避殘酷的現(xiàn)實境遇,一方面來保護自己的女性特質。黛博拉少女時代的遭遇是廢奴制以后,廣大黑人女性的縮影,即奴隸制被廢除,黑人及黑人女性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和提升。
黛博拉內心傾慕加布里埃爾多年,卻始終不敢主動追求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在和丈夫的日常相處過程中,她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從不主動發(fā)表意見或者提要求,連最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她不敢把對丈夫的愛宣之于口,對丈夫的稱呼也是帶有尊敬意味的“牧師”。這既反映了她對丈夫的崇拜和愛戴,同時也是對自己和丈夫不對等地位的潛在認同。在黛博拉的世界里,牧師代表著上帝的權威,既能改變她的名運,又能主宰她的人生。
結婚不久,表面虔誠內心虛偽的加布里埃爾就引誘了同一個小鎮(zhèn)上的黑人少女埃斯特,這最終導致了年輕女孩的無辜死亡和他的私生子的出生。表面上古板順從實則細心敏感的她,冷眼旁觀著丈夫的無恥。當她在痛苦與病痛中結束了自己的不幸人生后,留給這個世界的只是一個影子——加布里埃爾的已經(jīng)死去了的妻子。作為一個以悲劇形式出場的人物,她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男人控制,成為性別霸權和種族特權的雙重犧牲品。黛博拉的不幸命運,其實是鮑德溫所處時代貧民窟所有黑人女性的人生寫照。
飽嘗婚姻生活不幸的黛博拉,盡管生活中近乎失語,卻從沒想過離開帶給她巨大精神痛苦的丈夫,這主要是由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在父權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紀之交,作為一個受教育程度低下的黑人女性,她內心深處對男人仍然充滿了天然的崇拜和依賴之情。在她的童年時代,父親曾經(jīng)帶給她過足夠的呵護和關愛,她對男人仍然充滿幻想,對家庭充滿渴望,夢想找到一個像父親一樣疼愛關心自己的男人。另一方面,雖然表面又黑又丑,看起來毫無情趣可言,她的內心異常清醒,知道自己缺乏自我謀生能力,一個人無法自力更生,需要一個丈夫來養(yǎng)活自己。黛博拉的不幸人生反映了女性面臨急劇變化的社會時如何把握機遇和重建社會角色的問題。
3.結論
縱覽全書,鮑德溫對美國重建時期的黑人女性表達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對她們的不幸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刻畫和描述。作者試圖通過這些表面上屈從男性凝視而事實上內心進行反抗的女性形象,為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廣大黑人女性指明道路。
參考文獻:
[1]Baldwin, J.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M]. New York: Knopf, 1953.
[2]Harris, Trudier. Black Women in the Fiction of James Baldwin [M].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5.
[3]稽敏.“交錯性”批評范式考據(jù)—兼論美國非裔女性詩學[J]. 國外文學, 2011(4).
[4]稽敏. 美國黑人女權主義視域下的女性書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5]特璐蒂亞·哈里斯.《向蒼天呼吁》新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6]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7]張杏玲. 流散文學的黑人文學身份建構[J]. 求索,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