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華,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1989屆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畢業(yè)生。其兒子胡志鵬幼兒園懦弱膽小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智力也沒有超群之處。但就這樣一個弱男孩,胡顯華用小學六年的時間把兒子送進武漢外校。2011年胡志鵬以武漢市高考第8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2015年胡志鵬以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ME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目前,胡志鵬正在硅谷美國最前沿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工作。胡顯華是怎樣把一個弱男孩送進清華、斯坦福和特斯拉的?他總結了自己親子教育的8條黃金法則,值得年輕父母參考——
第一,父母要牢牢掌控教育的主動權。
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所謂的“放養(yǎng)”。
“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苯逃块L陳寶生如是警言。教育就沒有“放養(yǎng)”這一說,所有的素質或者能力都是習得的,教育說到底是一場訓練,不練球怎么會踢球,不練琴怎么會彈琴,不刷題怎么會解題?!胺硼B(yǎng)”的孩子是怎么樣與我這樣精雕細刻“圈養(yǎng)”的孩子來競爭?就是打架你也未必是對手。比如小子的足球訓練中會專門練習摔倒,教練教孩子們如何在摔倒的時候,降低重心,就地打滾卸力保護自己。所以我知道了,在足球比賽中,那個騰空躍起、重重摔下、滿地打滾,都是表演和自我保護。古語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蓖瑯涌梢哉f,教不嚴,父母也有過。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我生我養(yǎng)我教,我榮我辱,這才是應有的為人父母的態(tài)度和擔當。
第二,Health is wealth健康就是財富(Body is everything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沒有強悍的身體就沒有強悍的心理素質,就沒有韌性,是沒法攀登事業(yè)高峰的。我們經常說的現在的孩子心理脆弱,有一種解釋就是他們的身體缺乏鍛煉,缺少對抗,神經系統(tǒng)缺少鍛煉。小子從小面善手弱,受人欺負,我跟小子說:去打足球吧,鍛煉肌肉,防止挨揍。小子在萬松園路小學接受了近四年的準專業(yè)的足球訓練,在新華路體育場接受了一年半的羽毛球訓練。武漢外國語學校辦學條件一流,教室里都有空調,這也帶來了一個弊病,關門關窗的,有一個孩子感冒,很快傳染其他孩子,小子一般都能抗得住,中學階段很少因病缺課。進入高中,我對兒子說:你會越來越強。兒子問我:爸爸,你怎么知道我會越來越強?我說:你身體好,到時候熬得住。一語中的,夢想成真,小子越跑越快,一路沖進特斯拉,成為一名硅谷工程師。撲面而來的人工智能給孩子們的未來帶來更大的不可預知,在當下,重溫毛主席“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教誨,高度重視體育鍛煉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父母要把握重點,狠抓根本,守拙藏鋒,不慕虛名。
很多人都不相信,小子在進大學以前沒有當過班長,更別說中隊長、大隊長了,小子長期擔任的班集體職務是清潔委員,主要是帶領大家做清潔。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干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我也聽過洛克菲勒家族教育的故事,世界首富家庭的孩子想掙零花錢,那也是要靠刷碗、割草、做家務來換的。但是讓孩子做家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孩子媽和我都不愿意做這個惡人,正好借著老師的話來鍛煉孩子。到學校,看到兒子一手水桶一手拖把,我自己都暗自發(fā)笑:在家里都沒舍得這么使喚的。我的收獲來得也很快,從小學到高中,幾乎學校的每一次迎接檢查,小子都代表學校上臺做實驗示范,我知道我賺大了。麻省理工學院MIT校訓為“Mens et Manus ”,英文翻譯是:“Mind and Hand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世界”。我相信“心靈還要手巧”,職業(yè)教育有一條理念:書上得來終覺淺,手上才有真功夫。
大學專業(yè)并不只有金融或者編程,竊以為不少父母在為孩子指點職業(yè)方向的時候,往往有一種鄙視勞動的念頭。在任何一個國家,工程師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名頭,實業(yè)救國,技術立國,工程強國,為小子選擇精密儀器機械方向就是瞄準了國家的高端制造,國家的十三五計劃中十大行業(yè)排第一位的就是高端裝備制造業(yè)。說實話,把職業(yè)方向跟國家規(guī)劃結合起來,“努力向學,尉為國用”,其實是對自己的負責。
守拙藏鋒,樸實無華攢人品,在清華讀二年級的時候,兒子第一次當上了班長。接到電話,我大喜:兒子呀,你把人生最重要的一任班長給做了,我們大學同學聚會,班長都是要上座的。
第四,親子交流,與孩子在一個頻道上跳動。
親子交流的基礎是說理,父子也好,母女也好,大家都把自己的想法、道理講出來,該體諒的體諒,該改正的改正。
我的親子交流的絕招就是肌膚接觸,根據心理學的相關說法,肌膚接觸是最準確、最直接傳遞感情的手段。我學外國電影里的方法,每晚跟孩子道晚安,走路時挽著兒子的手、摟著兒子的肩,我要表達爸爸對兒子最堅定的支持和信賴。
我不贊成從小就給孩子樹立什么遠大理想,說實話,三百六十行,孩子最終會走到什么方向、什么位置真是說不準的。遠大理想很多時候把我們的孩子壓垮了。咱們到什么地步提什么要求,目標嘛,孩子踮起腳伸直手大致摸得到就好了,應該始終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跳躍。北清的目標,我也只是在高二開始浮現并成型的,因為那時候小子已經是外高前三前五的水平了,我那時候開玩笑:兒子,你就是考武大華科,爸爸也高興。兒子的回應是:爸爸,你又說假話了。
第五,教育是一個精致入微的學問,功夫在詩外。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維訓練完全可以隨時隨地展開,一次從萬松園回家,當時孩子還十歲不到。我提問:這條街長1000米,我倆步行回家,假設有一條狗,它的速度是我倆的3倍,小狗不停地在這條街的兩頭跑來跑去,遇到我們就返回,到了那一頭也折返,問我倆走到頭,小狗跑了多遠?小子傻了。我就解釋:兒子,你硬算是算不出來的。換個思路,小狗和我倆運動的時間相同,小狗的速度是我倆的3倍,我倆走了1000米,那么小狗跑了多少米呀?兒子馬上就答出了:3000米。前日朋友兒子剛上一年級,他問我如何培養(yǎng)孩子解題的思路,我告訴他這個事急不來的,要隨時點撥。
第六,外松內緊,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我們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時間空間、心理空間,真給也行,假給也行,就是要讓出一定的空間來。真要給個說法,我講20%的空間,要讓孩子有點小秘密,沒有秘密就沒有成長。犯點小錯也無妨,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家長還是要把信任明白無誤地表達出來,留下一個空間讓孩子自由出入。
我曾經深入思考過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家庭培養(yǎng)的孩子比較成才?我的觀察是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我把這個尊重或者說信任用20%的空間表達出來,小子的日記擺在那里,我們不翻;小子有相當的時間自由分配,玩游戲、看視頻都可以。我的觀點是要照顧孩子的天性,要適當尊重孩子的愛好(盡管我極端討厭游戲),勞逸結合,關鍵在提高效率。
第七,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正氣,立人樹德,要多講正能量。
在孩子面前要盡量保持正人君子的形象,我有個觀察: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他們證明自己正確的方法就是找出父母的庸俗,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已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帶兒子出門坐公交,我總是“搶著”給老年人、小孩或者孕婦讓座,太太背后總是笑我“裝”。也確實在“裝”。我身體力行,要在兒子面前“彰顯”文明。帶著兒子過馬路,我是一定要走斑馬線。說實話如果是我一個人,我并不總是能這樣的規(guī)矩。
第八,最重要的一點,保守孩子的成長,安靜陪伴,靜待花開。
生活不是靠成天打雞血就成立的。簡單的正能量,用處不大。認清生活里的壞事,在漫長的苦戰(zhàn)里堅持,才是燃。
教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為人父母,引領孩子成長,需要埋頭苦干,克難奮進,同時,也要適時知難而退,保守孩子的成長。這樣才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保守孩子的學習,容忍接受孩子的挫折,這是必須的心態(tài),原因很簡單,學習艱苦,對手強大。
家庭對家庭,條件千差萬別,你歐美飛,我家里蹲;你富皮袍,我窮西裝;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望子成龍。
教育是我們必爭之地。這個時候,真有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味道,并不是什么“兩軍相遇勇者勝”;如果你連“謀事”都沒有做好,失敗就是大概率事件了。這有點像踢足球,德國打意大利,那得看上帝今天的喜好;如果是中國隊踢西班牙,怎么看咱那男足都沒有贏的希望。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有那么多好孩子,初中或者高中都能上省重點中學的孩子,那么多當年很光輝的孩子,在短短的三年或者六年中垮掉了?并且這個下滑的幅度超過我的想象。通過觀察,我發(fā)現這樣的下滑一是競爭的結果,二是親子關系的崩潰。首先,優(yōu)中選優(yōu)必有得失勝負,北大清華在湖北就招百來號人,武大華科那也是百里挑一,心想事成是極少數,事與愿違是多數。在這個競爭中,其實受挫是大概率事件,沖出來的總是少數。很多時候真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對手太強大。正如宋代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二是親子關系的崩潰。哪有逢考皆順,回回得勝的事呢?孩子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實在是高山仰止,難以跨越。我經??湟易龅淖詈玫牡胤骄褪切∽邮艽斓臅r候,我的“淡定”,只是我知道我不淡定又能怎么樣呢?
明白了“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安靜陪伴,時時鼓勵,保守孩子的成長。
愿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tài)的差異。我不喜歡談階層分化,也不喜歡講階層固化,那都是逃避,都是對自己不夠努力的不承認。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切,我要用我的付出幫助我的孩子逆襲。
為誰辛苦為誰忙,全心全意養(yǎng)兒郎,我應該算是幸運者,兒子從武漢到北京,再到硅谷,一步一個臺階。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孩子越是成才,離父母越是遙遠,每周一次的視頻成為一周生活的盼望,昨天的付出成為今天的欣賞。
作者簡介:胡顯華(1967.08- ),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機電控制、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