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實踐形式豐富多彩,對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價值也會各不相同。本文以《行走在城市邊緣——來自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生存狀況的調查》為例,探索社會調查對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有何價值及其實施策略,為建立以社會調查為依托的“小課堂,大社會”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社會調查;高中政治學核心科素;價值研究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課程目標,致力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要重點培養(yǎng)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四項核心素養(yǎng)。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之間,邏輯緊密,缺一不可,以政治認同為方向統(tǒng)領,科學精神為基本條件,法治意識為必然內容,公共參與為行為表現(xiàn)。在這四項核心素養(yǎng)中,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作為理念和精神必須落實到公共參與的行為和實踐中。社會調查作為一種收集、處理、分析、研究社會信息及現(xiàn)象的方法,對于培養(yǎng)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提高公共參與能力,進而現(xiàn)實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的價值。
一、 社會調查對培養(yǎng)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價值分析
(一)為學生積淀公共參與知識,鋪就公共參與路徑
社會調查活動,有助于中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的知識,掌握參與社會的方法,熟悉公共參與的途徑,學習社會生活具體經驗,為將來能更好地參與社會鋪就道路。
在《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生存狀況調查》社會調查活動中,以高中生為主體對象,通過自愿報名的方式,以報名的人數、性別、班級結構等確定若干小組(每小組4~5人),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調查活動。在組織學生社會調查實施前,會對全體成員進行培訓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參與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安全意識、調查活動的區(qū)域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特點、調查對象的分布特點等。這對他們以后用正確合適的辦法了解社會問題,提高公共參與能力很有幫助。學生在準備期間會查閱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去電子閱覽室搜集與調查活動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這不僅使調查有備而來,還學習很多關于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在調查的過程中,學生運用訪談技巧和方法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溝通,不僅完成調查表所需的項目,而且了解每一個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和在工作中的各種境遇,真切的體察民情,關心民生,提高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
(二)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社會調查不僅是中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獲得公共參與知識的重要途徑,更使中學生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增強了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公共參與能力。
在學生撰寫的《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中,為改善“搭客仔”生存狀況的建議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上升的趨勢,這與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不夠,交通安全意識宣傳力度與廣度不到位有密切的關系。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戶外宣傳設施,運用視頻、圖片、現(xiàn)身說法等具有直觀生動、富有震憾性與教育性事例開展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交通安全意識的宣傳,以此提高整體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自覺性和維護交通秩序的主動性,提高交通安全社會化,形成人人關心交通安全、參與交通管理的良好氛圍,在此大環(huán)境之下,也有利于“搭客仔”交通安全意識的提高,降低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
顯然,這樣的社會調查活動,無疑對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認識、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
二、 社會調查對培養(yǎng)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價值分析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而社會調查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經驗,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會感受和反思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發(fā)展成為有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的人,發(fā)展成為具有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公民認同的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的人。
在社會調查中以政治認同為方向統(tǒng)領,從選題到調查報告的撰寫,都要引導學生增強政治認同素養(yǎng)。例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寫道:近年來,廣州市電動自行車以其經濟、便捷等特點,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伴隨城市交通的巨大市場需求,以電動自行車搭客為業(yè)的“搭客仔”群體也迅速增長,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為市民提供“招之即來”便捷交通服務。誠然,他們也會給這個城市的交通帶來一定的麻煩,招來一定的非議,顯然已成為城市交通不能繞開的話題。這一行走在城市邊緣的群體,他們?yōu)楹巫呱弦噪妱幼孕熊嚧羁蜑闃I(yè)之路,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前途命運如何,很少受到社會的關注,卻可以輕易地成為法律和政策的犧牲品。本文通過社會調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的生存狀況,以提高全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度,讓全社會去關懷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訴求與心聲,讓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共享廣州市改革開放成果,與廣州前進的洪流一起律動,進一步提高廣州市的文明與和諧程度。
我追蹤觀察發(fā)現(xiàn),報名參加社會調查活動的學生更有興趣關心時政新聞、關注社會問題,也更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有更強的政治認同感。
三、 社會調查對培養(yǎng)中學生科學精神素養(yǎng)價值分析
社會調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科學精神的價值。社會調查通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從搜集直觀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調查結論的認識過程,即感性認識到質的飛躍即理性認識的過程,是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這一過程當中,沒有“第一手材料”的可靠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調查的結論不可靠,甚至是錯誤的;沒有對“第一手材料”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沒有規(guī)范、嚴謹和專業(yè)的表達也寫不出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因此學生在參與社會調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要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認識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例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寫道: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的生存狀況,我們成立了“搭客仔”生存狀況社會調查組共20位同學,并分成5個小組,于2014年6至7月在廣州市海珠區(qū)、越秀區(qū)、天河區(qū)、白云區(qū)、番禺區(qū)、越秀區(qū)等電動自行車“搭客仔”密集地點對367位“搭客仔”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法。由于調查過程中,有部分“搭客仔”中途有顧客搭乘而中斷調查,還有部分“搭客仔”認為問題不便回答而中斷了調查,最終經過仔細篩選、嚴把質量關,確定有效問卷307份,獲得了廣州電動自行車“搭客仔”生存狀況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庇纱丝梢姡瑢W生具備較為嚴謹和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一次提升,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次彰顯。
四、 社會調查對培養(yǎng)中學生法治意識素養(yǎng)價值分析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調查是培養(yǎng)中學生法治意識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在社會調查中所有的活動包括調查主題的選定、調查項目的設計、調查原始資料的獲取和使用、調查報告的撰寫,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都必須要充分尊重和保護調查對象的合法權利。為了保證調查的合法性,為此學生會去查閱相關的法律條文,讓自己的調查行為和調查報告有法可依,從而提高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
例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寫道:目前,《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簡稱《條例》)正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條例》對電動自行車首次作出“禁售”“禁油”“禁行”“禁?!薄敖钡纫?guī)定,引發(fā)了包括“搭客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首先,立法“禁電”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體現(xiàn)政府公開立法、民主立法,但還需要更廣泛、更充分地聽取民意,尤其要傾聽是以電動車謀生的社會群體的心聲,做充分的民意調查,有大量可信的民意調查數據與可靠的分析結果,做到實質上的公開、民主立法,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立法“禁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次,“禁電”立法要科學。一方面,政府需要向社會公眾做出詳細的“禁電”立法說明,讓立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禁電”立法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評估立法“禁電”的利與弊,充分調研是否符合廣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全面“禁電”后對以電動車謀生的社會邊緣群體的生存帶來的沖擊,以及對可能引發(fā)的社會矛盾,政府不要輕易“禁電”。
例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建議:文明執(zhí)法、程序正當。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要求政府要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來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當前,電動自行車搭客依然處于一種非法的狀態(tài),執(zhí)法人員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應當文明執(zhí)法、合理執(zhí)法、程序正當、公平正義。避免出現(xiàn)一個警員帶領一批“臨時工”執(zhí)法的行為,也不應出現(xiàn)“雇人”專坐“搭客仔”的電動車到執(zhí)法地點的“釣魚”執(zhí)法行為,避免出現(xiàn)簡單粗暴執(zhí)法給“搭客仔”帶來的傷害,不應出現(xiàn)為了“罰款”而查扣電動車的情況,否則會偏離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也背離依法治國這一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不利于樹立市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由此可見,通過參與社會調查,學生查閱了地方相關的法規(guī),學習到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也是一次學法用法的感悟與體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8(1).
[2]莊堅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開展社會調查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為例[J].現(xiàn)代教學·思想理論教育,2018.
[3]費孝通.社會調查自白[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李宏成,廣東省廣東市,中山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