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創(chuàng)
【摘要】? 近年來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尋求創(chuàng)新技術和教學媒介的應用與優(yōu)化,在有效發(fā)揮信息技術個性化優(yōu)勢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尤其對于化學學科來說,在課程展開中既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立體空間思維,也需要學生具備綜合應用知識技術的能力,這也使得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展開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同其他媒體科學技術的整合與實踐,從而為有效推動初中化學教學提供良好的平臺。本文將對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展開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應用實踐質量做出參考。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化學 立體思維 縱向發(fā)展 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174-01
一、以信息技術動態(tài)展現教學內容
初中化學課程是學生接觸并認知化學學科奧妙的重要切入點,在這一時期學生對于化學性質和化學實驗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并對于相關化學概念和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化學學科思維意識,為后續(xù)的化學的深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輔助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汲取和固化,以實現對學生綜合化學素養(yǎng)的良好奠定。例如在教學“元素周期表”這一部分內容時,大多數學生會覺得拗口難以記憶,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元素符號同元素產生混淆。此時教師在課程展開過程中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梢粤信e出我們常見的氫氣球,其主要填充氣體為氫分子、我們生活中常食用的海帶中含有大量的碘……此時教師在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特色發(fā)揮,分別列出元素周期表前20位元素的常見用途,以更加形象和直觀的信息技術媒介動態(tài)的展現元素周期表相關教學內容。此時以生活化和動態(tài)化的教學情境,既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使學生在動態(tài)教學內容的探索和研討中逐步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信息技術構筑虛擬實驗平臺
眾所周知,化學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元素緊密結合的學科,生活之中處處可見化學,化學之中也滲透著生活的真諦。在初中化學教學展開過程中,教師不僅注重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夯實,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生活化學結合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大部分初中學生在這一階段認知并不完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或價值取向體系,因而在化學實驗課程都展開過程中會對于一些試劑、儀器進行誤差操作,既不利于學生實質性化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會由于學生的不當操作而帶來一定的危險。與此同時,由于化學學科實驗內容較多,部分學校缺乏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實驗設施為學生完成全部實驗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因此,在面向當前初中化學教學這一難題時,初中化學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當前新興的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之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映的音視頻文件資料,為學生深入挖掘實驗內容和操作要點提供參考。在實驗的展開過程中,教師可以協(xié)同學校構筑虛擬實驗平臺,啟發(fā)學生通過鼠標自主拖拽儀器圖形,進行實驗裝置的選取和組裝。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虛擬仿真的特性,指導學生按步驟操作,并及時進行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新奇的信息技術構建虛擬實驗平臺,以更為直觀真實的感官體驗有效啟發(fā)學生參與到虛擬實驗中來,在規(guī)避實驗風險的同時,深化了初中學生對化學物質特性及實踐操作等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
三、以信息技術完善學生知識框架
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化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教材知識內容上的傳授和理解,還應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通過一定的研學活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綜合發(fā)展的能力,從而為進一步推動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學習理念樹立打好基石。因此,在初中化學課程展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了信息技術平臺的靈活性和機動性,通過在課后布置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參與單元測試等多元教學路徑,有效輔助學生固化課堂知識體系,完善化學學科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化學方程式的配平”這一部分內容之后,部分學生可能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和普通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所混淆,再加上自身對化學學科理論知識掌握的不扎實,很可能會對于后續(xù)方程式的書寫和計量關系的計算等內容產生畏難心理,嚴重影響初中化學整體課程的教學質量。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筑課后學習平臺,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開展進階式的練習與測驗,指導學生通過對于概念的逐步理解以及配平方法的逐步掌握,以循序漸進的課程環(huán)節(jié),有效提升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配平這一部分內容的掌握效果。與此同時,在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學習需求,對于相應網絡資源素材進行累計和學習,既為學生提供了拓展學習的平臺,也能夠使學生在不斷延伸拓展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完善化學學科知識框架,進而使初中化學教學達到理想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逐步滲透與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其發(fā)揮著自我獨特多元的優(yōu)勢,在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參與到化學學科學習的同時,輔助學生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另一方面,其在應用的過程中通過跨時空領域和信息交互等特性,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自我的虛擬實驗平臺,有效輔助學生完善自身知識框架的構建,進而在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促進了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途徑.《考試周刊》.2014年90期.顧文定.
[2]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年31期.王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