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馬街鄂溫克族野豬舞,是一種薩馬街鄂溫克人自祖先起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集體舞蹈。體現了鄂溫克人在狩獵時期,對勇猛無比的野豬最原始的畏懼與崇拜之情,代表了鄂溫克人果敢質樸,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它的表演過程是由兩兩相對的舞者組成的舞蹈隊,集體舞蹈來完成的。主要動作分為壓腕馬步行進,面對面屈膝撞肩,舉右臂力量抗衡等。動律特點為,以規(guī)整的4/4拍為節(jié)拍,以重音在前的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組合的節(jié)奏型為主,以集體呼號來引領相應動作。舞蹈的情緒線為,在Ham的撞肩部分達到最高潮,之后情緒有所緩和,在訛架部分達到次高潮,整體舞蹈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和熱情高漲的氣氛。
[關鍵詞]薩馬街鄂溫克族野豬舞;表演過程;動律特點
薩馬街鄂溫克族野豬舞[1],是一種薩馬街鄂溫克人自祖先起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集體舞蹈。體現了鄂溫克人在狩獵時期,對勇猛無比的野豬最原始的畏懼與崇拜之情,代表了鄂溫克人果敢質樸,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舞者身著麂皮服裝,頭戴特質的獸皮帽子,扮成野豬的樣子舞蹈,有對跳、列陣跳、男女分組環(huán)繞跳等形式。
一、薩馬街野豬舞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下轄的一個民族鄉(xiāng)。成立于1984年9月27日,位于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西南,大興安嶺東麓的濟沁河畔。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是以鄂溫克族為主體,漢、蒙古、達斡爾、鄂倫春、滿、回、錫伯、俄羅斯等9個民族構成的少數民族鄉(xiāng)。全鄉(xiāng)人口6849人(2017),鄂溫克族361人,少數民族總人口2881人,占32.8%。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歷史悠久,濟沁河畔的這部分鄂溫克人于順治十八年(1661)前后游獵到嫩江流域,光緒十七年(1891)鄂溫克獵民薩馬伊熱搭起“撮羅子”定居,后形成的村落被稱為“薩馬艾里”,“薩馬街”[2]由此而得名。薩馬街,以“農者耕地”“林者伐木”“牧者草場”的多樣化生產生活方式為主。
二、薩馬街鄂溫克人的族源與歷史沿流
鄂溫克分為三支部落[3]之前,有著相同的語言和狩獵文化。[4]唐代史書記載:在貝加爾湖東北500里的地方,有個“鞠國”(部落)養(yǎng)鹿,“以鹿牽車”“聚木為屋”(撮羅子)。元朝把貝加爾湖附近住的鄂溫克人叫作“林中百姓”“林木中的兀(wù)良哈”(指當時在森林中生活的人),說他們是用馴鹿負載東西,穿滑雪板逐鹿冰上的人。在《明一統(tǒng)志》中,稱他們?yōu)椤氨币吧饺恕薄爸鹇钩鋈搿保蚍Q女真人的一部分。明代在鄂溫克族地區(qū)設立許多衛(wèi)所(當時的基層政權組織)。清代鄂溫克族被史書稱為“索倫部”,或使鹿的“喀木尼堪”(索倫別部)。[5]這說明,狩獵文化與森林生活是鄂溫克三支部落祖先共同的“文化符號”和“遺傳基因”。
根據扎蘭屯市文史資料記載,濟沁河畔的鄂溫克人祖居黑龍江北的石勒喀河,精奇里江一帶狩獵為生,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為了切斷沙俄侵略者的糧食來源,將嫩江各支流的這部鄂溫克人遷至布特哈(打牲)阿巴(圍獵場之意)狩獵,卜勒基爾氏的后人,隨這部鄂溫克人遷徙到雅魯阿巴,濟沁阿巴,也就是現在的扎蘭屯市,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定居。布特哈索倫鄂溫克人以“采捕打牲”為業(yè),“歲以捕獵”為生。野豬舞能夠在薩馬街流傳至今,是狩獵文化這一文化基因,在音樂舞蹈中保留傳承的體現。
三、薩馬街鄂溫克族“野豬舞”
(一)薩馬街野豬舞的由來
筆者于2019年8月到薩馬街進行田野調查,得到了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前鄉(xiāng)長卜金江的熱情歡迎,筆者就“野豬舞的由來”“野豬舞的表演過程”“野豬舞的主要動作”三個主要問題,對卜鄉(xiāng)長進行了專訪:
(卜鄉(xiāng)長的家是一所建在道邊的平房,分為前院和后院。我們在后院的客廳里聊天。隨行的還有卜鄉(xiāng)長的愛人,以及跳野豬舞的主要人員卜溫榮等五人。)
問題一:野豬舞的由來?
卜鄉(xiāng)長:
“我們那前兒打獵,一直有這么個說法,是從老一輩獵人那兒傳下來的。傳說,早年我們祖先部落的頭領在山上病了,用什么草藥都不管事兒,族人就陪他跳野豬舞,結果呢,他就出了一身大汗,病都好了。這樣,鄂溫克人就把野豬舞看作吉祥舞了,祖祖輩輩傳下來,到了聚會啊、過年啊,這樣的好日子,都要跳上一段兒。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但是歷代狩獵的老獵人,傳說著這么一句話,‘一豬二熊三老虎’。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動物里面,最厲害、最兇狠的,是野豬,然后才是熊,你們覺得最厲害的老虎,只能排第三。野豬的獠牙,老尖利了,奔跑的速度也快,也有勁兒。多少獵人的獵馬,是被野豬的獠牙豁開了肚皮,獵狗被野豬挑死了。所以獵人要打野豬,但是呢,心里也最佩服野豬。所以我們跳舞,模仿動物,也要模仿最厲害的動物。我們有野豬舞,也有熊舞,也有巴日舞(老虎舞),但是薩馬街最出名、最有傳統(tǒng)的,就是野豬舞。
我們跳的野豬舞,是模仿公野豬戰(zhàn)斗時的樣子。每當公野豬開始發(fā)情,要為了交配權進行戰(zhàn)斗。這時候,他們的側腹部,就會長出厚厚的一層類似鎧甲一樣的防護服,這是為了戰(zhàn)斗時候保護自己用的。兩只公野豬掐架,是非常慘烈的。叫的聲音很大,出血了還繼續(xù)戰(zhàn)斗,獠牙撞到一起的聲音也是邦邦的,有的野豬獠牙撞斷了,還會繼續(xù)戰(zhàn)斗,也是很英勇的?!?/p>
通過卜金江鄉(xiāng)長的講述,我們得知,薩馬街野豬舞是一種模仿野豬的戰(zhàn)斗,表達動物圖騰崇拜,并在聚會、過年等聚會的開心日子進行的、男女不限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
問題二:野豬舞的表演過程及主要動作是怎樣的?
卜鄉(xiāng)長:
“野豬舞是什么呢?也就是我們鄂溫克說的阿罕貝勒[6]。什么時候跳呢?大家聚在一起了,吃吃喝喝唱唱歌,高興了,說,咱們阿罕貝勒一個吧!阿罕貝勒什么呢?就是野豬舞。跳野豬舞要一對兒一對兒的,兩個男的(一對兒),兩個女的(一對兒)都行,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也行。每個動作呀,都和野豬戰(zhàn)斗有關。有的是野豬打架的動作,有的是野豬受傷疼了的動作,都有說道兒?!?/p>
(卜鄉(xiāng)長說著話,起身去拿掛在一邊跳舞專用的衣服、帽子,舞蹈隊員見狀,也紛紛起身,挪動椅子和桌子,準備為我展示一段野豬舞。)
(二)薩馬街野豬舞的表演過程及主要動作
室內共有六人,分為三組兩兩對立。卜鄉(xiāng)長身穿獸皮制成的坎肩兒,頭戴有野豬頭裝飾的帽子,準備舞蹈。
他喊了一聲“額—架”,舞蹈隊員聽令,開始舞蹈。他們兩兩對立,以呼號“達很”開場。舞者單手背到身體后面,另一只手向前,壓手腕,做騎馬狀前行。
(野豬舞開場動作,照片由卜金江提供)
三個八拍的“達很”之后,舞者兩手置于身體一側,做平行上下擺動[7],口中呼喊“罕貝”。簡短有力的呼號,既表現了野豬打斗時的聲音,又作為統(tǒng)一的速度節(jié)拍提示,來統(tǒng)一步調。聲音逐漸高亢,八個八拍的呼號和手臂擺動的動作之后,舞者口中喊著“阿秀哲”,進行面對面的力量抗衡。舞者側身相對,右手握拳舉高,與對方的右手臂做交叉狀,用手臂做力量的抗衡。一個八拍的“阿秀哲”,動作由慢而快,雙手至于大腿,屈膝半蹲,用肩相互頂撞,嘴里發(fā)出“ham,ham”的呼號,表現野豬格斗拼殺的激烈場景。四個八拍之后,兩舞者面對面而立,屈膝跺腳,手臂先置于大腿,掌心內扣,雙肘支起,之后雙手做捂臉狀,口中喊著“烏瑟爾烏瑟爾喂喂”,表現野豬在戰(zhàn)斗中,受傷疼痛高高躍起的動作。五次之后,口中喊著“佳輝”,進行手臂對抗。
(野豬舞的力量對抗部分,照片由卜金江提供)
隨后“訛架”[8]出現。訛架的舞者躋身于兩個對舞的舞者之間,用手臂將他倆分開,另一名訛架的會和落單的舞者對跳。訛架就是換搭檔,混合舞蹈的環(huán)節(jié),十分熱鬧。隨著領舞者卜鄉(xiāng)長一聲“啊呀——阿德勒”的口令,大家齊聲喊著三聲“德哼”,結束舞蹈。
(三)薩馬街野豬舞的動律特點
譜例1-1:
《薩馬街野豬舞》
采訪時間:2019-8" 地點: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xiāng)
速度" "= 88" "舞蹈人:卜金江、卜溫榮等六人" 記譜整理:金祥婧
通過以上譜例,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野豬舞的動律特點:
1.節(jié)拍:4/4拍。4/4拍的強弱特點為強-弱-次強-弱,這是一組完整的強弱循環(huán)。4/4拍常用于軍隊行進中的軍樂隊曲目、廣播體操音樂、健身操音樂、廣場舞音樂等。野豬舞是一種體現無畏、果敢、勇猛、力量的舞蹈,有棱角的4/4拍易于呼號與動作的契合,符合與呼號同步進行的舞蹈動作的力量的輸出,與舞者之間身體對抗的節(jié)奏相互吻合。
2.節(jié)奏型:多采用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形式——八分切分節(jié)奏、前十六后八節(jié)奏等。除八分音符切分節(jié)奏外,舞蹈中呼號節(jié)奏型的共同點在于——重音在第一個音符上。野豬舞多采用重音在第一個音符上的規(guī)整節(jié)奏型,便于呼號的重音與之吻合,以配合舞蹈動作中力量的輸出。
3.休止:僅僅在結尾處出現,表示樂曲即將結束。野豬舞進行當中,并沒有出現休止符,是因為整個舞蹈比較緊湊,節(jié)拍節(jié)奏比較規(guī)整,舞蹈呼吸張弛有度,一氣呵成。
通過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整個舞蹈的聲音高低與氣氛是逐漸高漲的,在Ham的部分,也就是野豬舞力量對抗的部分到達高潮。Ham也是所有襯詞中重復次數最多的(十六個八拍)。之后的“烏瑟爾烏瑟爾喂喂”部分,表現了野豬受傷之后高高躍起,分貝由100逐漸降至80、70分貝。之后“樂酷”“罕貝”的部分,氣氛逐漸恢復(這也是舞者調整呼吸恢復體力的時間)?!坝灱堋辈糠謿夥沼兴厣?。這是因為,該部分兩兩對立的舞者之間會加入新的舞者。最后,領舞者的“啊呀,阿德勒”是告訴所有舞者,舞蹈即將結束,所有舞者用三次重復的“德哼”,來結束整支舞蹈。
在整支舞蹈的呼號中并沒有出現聲部疊合,所有的舞者用統(tǒng)一的呼號進行舞蹈動作的引領。呼號次數似乎已經形成一種固定模式,舞者之間彼此心知肚明。動作完成約定俗成的次數之后,集體統(tǒng)一改變呼號與舞蹈動作,(整個舞蹈過程中并沒有領舞者的呼號提示),進入下一個呼號和舞蹈動作。每一個呼號與相應的舞蹈動作一一對應,且有相對應的呼號次數、情緒,完成后進入到下一個動作。
總之,薩馬街鄂溫克族野豬舞,是一種薩馬街鄂溫克人自祖先起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集體舞蹈。體現了鄂溫克人在狩獵時期,對勇猛無比的野豬最原始的畏懼與崇拜之情,代表了鄂溫克人果敢質樸,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它的表演過程是由兩兩相對的舞者組成的舞蹈隊,集體舞蹈來完成的。主要動作分為壓腕馬步行進,面對面屈膝撞肩,舉右臂力量抗衡等。動律特點為,以規(guī)整的4/4拍為節(jié)拍,以重音在前的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組合的節(jié)奏型為主,以集體呼號來引領相應動作。舞蹈的情緒線為,在Ham的撞肩部分達到最高潮,之后情緒有所緩和,在訛架部分達到次高潮,整體舞蹈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和熱情高漲的氣氛。需要注意的是,在表演過程中,領舞者是唯一一個可以用“額架”和“啊呀——阿德勒”作為預示“開始”與“結束”口令的人,其他舞蹈成員聽口令,按照約定俗成的呼號次數與相應的動作,來進行集體舞蹈。
通過對薩馬街野豬舞的表演過程及動律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狩獵文化對鄂溫克族的深刻影響。從生活到藝術,人類文明無不是祖祖輩輩物質生活的點滴濃縮與提煉,體現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階段性特點,是我們可以追溯歷史、回首過去的有效途徑,更是我們得以對比今天、思索現狀的鮮活材料。
注釋:
[1]后文稱之為薩馬街野豬舞,簡稱為野豬舞。
[2]前鄉(xiāng)長卜金江說,薩馬街因曾住著許多大薩滿而得名“薩滿街”,后音變?yōu)椤八_馬街”。
[3]中國境內的鄂溫克人分為三支部落,分別為索倫、使鹿、通古斯部落。
[4]鄂溫克族的族源,與北魏時在黑龍江上、中游的“室韋”,特別是其中的“北室韋”“缽室韋”“深未泹(da)室韋”,以及唐代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區(qū)使鹿的“鞠”部落等,有著密切關系。
[5]呂光天.鄂溫克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5.
[6]阿罕貝勒,索倫鄂溫克的以歌為輔,以舞為主的載歌載舞的形式。
[7]這一動作,與達斡爾族哈庫麥中的大雁飛非常相似,用鄂溫克舞者的話來說,比達斡爾的要“更硬”一些。
[8]“訛架”就是新的舞者進入舞蹈,用舞蹈的形式,將正在力量對抗的兩位舞者分開。
[收稿日期]2020-05-29
[作者簡介]金祥婧(1985—" ),女,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00)
(責任編輯:劉露心)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敕勒川街道 新黨校南苑小區(qū) 14號樓(2本)
手機:15010671457、16601557957" "4696725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