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藝術課程是實現高等院校美育的主要載體,美育作為高校育人的一個重要維度,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意義。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公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元素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與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嘗試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進而以影視音樂作品賞析為例,討論課程思政背景下影視音樂作品賞析在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影視音樂;思政教育;美育
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和了解藝術的平臺,青年大學生可以通過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拓展藝術知識、提升藝術感悟力和審美能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大學生在公共藝術課程中,能夠收獲藝術的審美認知體驗。同時,公共藝術課程能夠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使大學生在文化藝術作品的賞析、讀解和藝術實踐過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高等院校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當中,涉及影視音樂作品賞析的課程有很多。部分高校開設有專門的影視音樂作品賞析課程,還有一些音樂類、影視類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中會涉及對影視音樂作品的賞析和讀解。因此,在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影視音樂作品作為教學案例,有效地將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進行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人文素養(yǎng)。
一、公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2019年10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充分發(fā)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以及國務院、教育部的相關文件,為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美育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提供了重要遵循。
思政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的融合,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ヂ摼W的蓬勃發(fā)展,使得青年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海量的藝術作品,大學生不僅能夠通過網絡獲得藝術知識,大學生也能夠在網上發(fā)布自己對藝術作品的評價,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甚至借助網絡發(fā)布和宣傳自己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在信息傳播和接收變得更為便捷的新媒體時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也應該根據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做出適時的改變和調整,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互聯網時代全民皆可參與藝術作品的批評,在網上創(chuàng)作和發(fā)布藝術作品。對于伴隨互聯網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網生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擁有較強的自我表達欲望,也善于利用網絡發(fā)表言論、發(fā)布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果沒有較好的藝術判斷力,沒有明確積極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青年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導向的藝術作品的影響。有的大學生在網絡上發(fā)布不當藝術評論,有的跟風效仿,拍攝和傳播價值取向扭曲藝術作品,這些行為對大學生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在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強化思政教育是有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應當涵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三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1]??梢钥闯?,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大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協(xié)同提升各方面的素養(yǎng)。而“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公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教育,能夠使青年大學生通過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在提升審美素養(yǎng)、了解藝術賞析正確方法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文化自信,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評價能力,協(xié)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
二、公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公共藝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審美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且有效地融合。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屬于藝術審美教育的組成部分,藝術審美教育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的特點。這也使公共藝術課程可以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助推隱性思政教育的開展。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效果,其手段隱蔽,可適范圍廣泛,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造成積極影響。”[3]隱性思政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價值的引導。而隱性思政教育實現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就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講解和分析,進而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氣氛中,獲得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雙重收獲。公共藝術課程的授課對象多為藝術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因此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多以藝術作品的鑒賞為主。大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夠充分感知和體會藝術以情動人的魅力。大學生在進行藝術作品的賞析過程中,通過藝術作品強烈的感染性,自覺地接受作品傳達的思想,藝術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因此,公共藝術課程具備在寓教于樂的輕松氛圍中,完成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能力。
公共藝術課程多以藝術作品作為實際教學案例,教師會在藝術作品分析的過程中教授藝術理論知識。以影視音樂的賞析為例,在講解影視音樂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如果選擇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音樂作品進行分析,那么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影視音樂的相關藝術理論知識,還能增進對歌曲提倡和宣傳的愛國主題的理解。從宏觀角度來說,任何藝術作品都凸顯著特定歷史時代、特定地域人們的主導思想和價值觀念,藝術作品能夠傳達著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潮和地區(qū)文化。因此,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賞析,即便不做過多思政內容的講解,身處同一文化圈的廣大青年學生,也能夠了解作品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內容。
相較于其他門類的課程來說,公共藝術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更為便捷且有效,藝術作品時常能夠在人們毫無抗拒心理的狀態(tài)下,完成思想教育活動。使學生自愿自覺地接受藝術作品傳達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和觸動。經過長期的藝術熏陶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更為穩(wěn)定并具有延續(xù)性,成為價值觀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注重選擇具有價值引領作用、能夠強化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作品,能夠使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內容的傳達更為透徹,更具有效性,有利于教學效果的保證。
三、影視音樂作品賞析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教學價值與應用
當前多數高校在開足開齊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等八門限定選修課的基礎上,又開設了藝術作品賞析、藝術史論和批評、藝術實踐類等課程。例如,一些院校開設了影視音樂作品賞析課程,也有一些院校在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等課程中涉及了部分影視音樂作品賞析的內容。無論是將影視音樂作品賞析作為獨立的課程,還是將之作為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等公共藝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影視音樂賞析在公共藝術教學中均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
影視音樂作品賞析的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影視音樂既有音樂藝術的屬性,同時又屬于影視藝術的組成部分,可以作為獨立的作品進行音樂賞析,又可以將之作為視聽語言的重要構成進行影視藝術分析。在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等課程中,影視音樂均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作用。由于公共藝術課程面向高校普通類學生而開設,當下很多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把握和了解更多借助于大眾媒介。影視音樂是他們能夠頻繁接觸到的藝術作品類型之一。使用學生熟悉的影視音樂作品作為教學案例,對于任何一門公共藝術課程來說,都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作用。并且,許多中國影視音樂作品能夠明確地傳達愛國主義思想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以此作為教學案例得以有效地傳達思政教育內容。
第二,影視音樂作品的賞析不僅可以依靠單純聽覺感官去感受音樂的魅力,還能夠結合影像視頻的觀看來理解歌曲的內涵,使學生對藝術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第三,除了對影視音樂作品進行賞析以外,使用影視音樂作品作為教學案例,還能夠有效開展藝術實踐?,F階段我國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多以鑒賞為主,藝術實踐仍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多數學生不愿參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缺少藝術表現力和藝術積累。例如,戲劇表演、影視拍攝均需要一定的專業(yè)基礎,學生在完成此類課程的藝術實踐內容時存在著困難。影視音樂作品的表演則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藝術實踐形式,尋找學生熟悉的愛國主義影視音樂作品作為賞析和表演的曲目,能夠使學生在公共藝術課程中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收獲。
課程思政背景下,影視音樂作品賞析的教學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理選擇和更新教學案例,選擇審美價值、“思政味”和文化傳承意識兼具的影視音樂作品作為講授案例,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密切統(tǒng)一。影視音樂作品賞析部分的教學案例應多選擇經典的中國影視音樂作品,在選擇教學案例時,應以審美價值、“思政味”和文化傳承為核心關鍵詞,展開音樂作品的選擇。例如,1935年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原為《風云兒女》的電影主題曲,在1949年被確定為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20世紀30年代電影《馬路天使》中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等影視歌曲被人們所熟知,它們均體現了特定歷史年代中國社會的現實境況,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這些歌曲既是大學生所熟知的,并且它們是能夠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的作品。對此類作品的賞析和讀解,能夠實現影視音樂藝術知識講授和思想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
第二,關注思政教學內容的講授效果,挖掘影視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除了一些明確表述愛國主義情懷的紅色影視歌曲以外,很多影視音樂作品隱現著創(chuàng)作者的家國情懷以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挖掘此類作品的思政元素,教師可以加入對作品歷史時代、文化環(huán)境、社會思潮等方面的讀解,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政教育。“用思想政治理論的高度來外延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內涵,反之在藝術創(chuàng)作、賞析中啟發(fā)當代大學生的初心與使命,兩者相互裨益,為學生成才成長打下扎實的價值底色?!?sup>[4]
第三,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的講授方式,保證學生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接受效果。影視音樂作品兼具電影和音樂藝術的雙重屬性,因此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講解形式,選擇以影像視頻或音頻的形式對作品進行學習。例如,電視劇《紅高粱》的主題曲《九兒》中并無直白的唱詞凸顯抗戰(zhàn)救國、為國犧牲的家國情懷,但其曲調旋律的設計哀婉且雄渾悲壯。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影視歌曲與影視劇內容密切相關的優(yōu)勢,播放以《九兒》為背景音樂的電視劇片段,從而使學生在欣賞影視片段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相對抽象的旋律和唱詞。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對音樂作品的曲調與影視作品的主題相結合進行分析,向學生明確講述作品滲透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內涵。
結 "語
總體來說,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藝術美,激發(fā)大學生的審美情感。與此同時,加強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通過教師教學過程中深挖藝術作品的思政品質,向大學生傳導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推動學生在公共藝術課堂上,感受和理解藝術之美的同時,不斷形塑和明確正向價值觀念。讓廣大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在藝術美育與思政教育的熏陶中生根發(fā)芽,借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注釋:
[1]李""駿,黨波濤.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按笏颊苯逃齽?chuàng)新體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30—32.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0.
[3]詹""鵬,王崎峰.五大發(fā)展理念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思理路[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111—116.
[4]伊善斌.黑龍江綜合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發(fā)展路徑探析[J].當代音樂,2020(05):10—12.
[收稿日期]2020-06-25
[作者簡介]張婉宜(1990—""),女,博士,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講師。(沈陽 "110044)
(責任編輯:張洪全)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qū)八王寺街53-4號城中藝景12號樓(2本)
電話:18641822166 """""9359125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