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薩克斯四重奏是常見的一種室內樂組合形式。薩克斯管采用蘆葦制簧片發(fā)聲、銅制錐形管體擴音的特性,使得薩克斯四重奏不僅與木管五重奏一樣靈巧,同時在力度上可以接近銅管五重奏,而弱奏時又能產生弦樂四重奏的柔美音色,成為室內樂中表現(xiàn)力較強的一種音樂組合形式。薩克斯四重奏四支樂器在音量、音色、形狀上各不相同,他們不同的排列組合也會產生不同的音響和視覺效果。同時,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樂器,曲目的構成、室內樂的組建形式等都還在持續(xù)探索中,本文將嘗試從便捷性、聲音效果及舞臺效果等方面來對薩克斯四重奏的座次排列形式進行討論,以期為廣大薩克斯四重奏演奏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薩克斯;四重奏;室內樂;座次順序
[中圖分類號]J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9-0118-04
一、薩克斯管及薩克斯四重奏的簡介
比利時音樂學者阿道夫·薩克斯(Adolph Sax)在1840年發(fā)明了薩克斯,并于1846年取得專利。在此之后,這件新生樂器無論是在樂器改良、技法研究、曲目創(chuàng)作,以及新的室內樂組合形式上都取得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進展。法國薩克斯演奏家、教育家馬賽·穆勒(Marcel Mule)受弦樂四重奏的啟發(fā)確立了薩克斯四重奏SATB的常規(guī)組合形式,即高音薩克斯(Soprano)、中音薩克斯(Alto)、次中音薩克斯(Alto)、上低音薩克斯(Baryton)。他于1920年創(chuàng)立“共和國樂隊”薩克斯四重奏(Le quatuor de saxophone de Garde Republicaine),于1928年在法國首次演出獲得成功,并在此后與眾多作曲家合作,委任創(chuàng)作了不少薩克斯四重奏曲目,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薩克斯四重奏的發(fā)展。此外,也存在兩支中音、一支次中音和一支上低音AATB四重奏的組合形式。
薩克斯管經過上百年的演變,制造嘗試了很多分支樂器的。據統(tǒng)計,不同規(guī)格的薩克斯管有數十種之多(見圖1)。由于造價昂貴、運輸困難、實際演奏技術障礙較多及曲目編制需求小等眾多因素限制,很多種類的薩克斯管已經沒有量產。目前最常見同時也是薩克斯四重奏組成部分的是以下四種(見圖2):高音薩克斯(Soprano)、中音薩克斯(Alto)、次中音薩克斯(Tenor)、上低音薩克斯(Baryton)。每個樂器在音量、音域、音色、形狀構造及演奏樂器時演奏者身體移動的靈活性以及視線范圍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對于追求音色統(tǒng)一、音效均衡、合理視覺效果的薩克斯四重奏演奏者來說,了解各個聲部的差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音薩克斯(Soprano)
高音薩克斯音量大,穿透力強,聲音相對細扁,辨識度較高,有輕微類似雙簧管的鼻音音色夾雜其中,高音區(qū)音準較難控制。高音薩克斯分為直管和小彎管兩種,同調不同型,絕大多數情況下演奏者使用直管高音薩克斯。室內樂組合吹奏高音薩克斯時持樂器姿勢類似雙簧管、單簧管:雙手支撐樂器于身體中央位置,喇叭口略朝下。樂器體積較小,演奏員在演奏高音薩克斯時上下左右移動都比較靈活。(見圖3)
(二)中音薩克斯(Alto)
中音薩克斯音量較大,音色集中,聲音飽滿且圓潤柔美,中等力度演奏時擁有如同圓號的飽滿音色但又不失木管樂器的靈巧。坐立演奏時,演奏者將樂器放在兩腿之間,靠雙手支撐。樂器形狀大小適中,手持樂器時上下左右移動都比較靈活。(見圖4)
(三)次中音薩克斯(Tenor)
次中音薩克斯低音區(qū)音量較大,中高音區(qū)音量偏小,音色寬廣,既有如同中音薩克斯般的柔美,演奏獨奏旋律時又有長號般的寬廣洪亮,具有一定辨識度。次中音薩克斯體積較大,坐立演奏時,樂器倚靠在右大腿外側,雙手和嘴輔助固定樂器,演奏時可上下右移動,向左側移動較為受限,左側視線略微受限。(見圖5)
(四)上低音薩克斯(Baryton)
上低音薩克斯低音區(qū)音量大,聲音飽滿,中高音區(qū)音色略單薄,且中高音區(qū)音準較難控制。上低音薩克斯是四重奏組合的重要聲部,獨奏旋律時有類似大提琴般的寬厚音色。樂器體積偏大,樂器長11米左右,坐立演奏時演奏者將樂器倚靠在右大腿外側,雙手和嘴輔助固定樂器,同時由于樂器管脖位置較高,樂器上下移動時會因為管體擋住演奏者視線,而左右移動時會因為管體較長,有磕碰樂器的風險。所以在演奏上低音薩克斯時靈活性和視線都相對受限。(見圖6)
二、薩克斯四重奏座次討論的意義及目的
薩克斯管的發(fā)明和發(fā)展集中在19世紀中葉以后,此時的西方音樂已經從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發(fā)展到古典時期的主調音樂,而又慢慢過渡到了更加復雜、對位、賦格及變奏手法更多的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以及近現(xiàn)代時期,[2]而當代薩克斯四重奏主要演奏的作品都創(chuàng)作于浪漫主義時期及近現(xiàn)代。該時期的室內樂作品,不再是早期的旋律+低音或旋律+伴奏+低音這樣的組合形式。這個階段的室內樂作品四個聲部都承擔一定的旋律樂段,雖然旋律還是在高音聲部偏多,但相對于早期室內樂作品來說各聲部有著更加平等且獨立的關系。
與此同時,各聲部音色各有特色而又和諧統(tǒng)一、左右音量和旋律均衡、視覺效果和諧是評判室內樂組合的重要標準,也是訓練時所追求的目標。在演奏技術方面,整齊統(tǒng)一也是室內樂的第一要素。室內樂組合是沒有人指揮的小型樂隊,擁有一個清晰可見的領導聲部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進行的眼神交流、身體動作的細微變化對統(tǒng)一換氣口、起奏點、速度變化甚至強弱變化的提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樂器自身的音域、音量、形狀、手持姿勢及其靈活性天生存在著差異,所以在演奏時需要通過調整樂器左右和前后的位置,適當地在音域、音量及聽覺上平衡樂器自身的差異。
高音聲部音量大,旋律段落偏多,且樂器操作靈活,是常規(guī)的領導聲部,演奏時領導四重奏中速度和音量的變化扮演著重要角色。低音聲部能夠被清晰、明顯地聽到對于室內樂組合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為樂曲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撐。如果現(xiàn)場表演時,低音聽不到或者音量太小的情況下,對整個組合的整體音效是有極大影響的,例如其他成員會因為缺少低音支持而不敢演奏,最后導致整個組合音量不能被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音樂表現(xiàn)力更是無從談起。在演出時,聲部的比例不同,演奏者感受不同,最終導致演出整體效果不同。
下面我們來探討目前常見的薩克斯四重奏座次順序的優(yōu)劣。
三、薩克斯四重奏排練演出排列形態(tài)、具體座次及效果
根據演出場合的舞臺大小不同,薩克斯四重奏會有兩種不同的排列形態(tài):包括平行式(見圖7)和半圓式(見圖8)。平形式主要是受場地縱深不夠才不得以采取的排列形態(tài)。這種排列形態(tài)在音響效果上非常分散,尤其在一些混響偏干的場地上聲音效果更不理想,在舞臺上的演奏員甚至無法聽到隔壁兩個人的聲音,不利于整體配合。對于觀眾而言,聽到的是四個單獨的樂器,沒有一個整體的效果。同時在視覺形態(tài)上也讓觀眾產生了疏離感。
更常見的形式則是半圓式排列(見圖8)。這樣的排列不僅有利于聲音向圓心集中,便于產生一個整體效果,同時四個演奏者能夠在樂曲進行中互相觀察各自身體的細微動作,更好地確認樂曲的速度,在聽覺上互相參考音量和音色并據此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此同時,四個相互交流的演奏員能給觀眾提供視覺上的整體感。
除了整體排列形態(tài)的有差異外,薩克斯四重奏各聲部的座位次序可以有多種組合。常見的排列是SATB、BTAS、STBA這三種形式,這三種座次形式的音響效果不盡相同。
(一)SATB排練(見圖9)
該排列音域從左到右逐漸下降,此排列的缺陷是高音和上低音兩個外聲部擺在前面,同時這兩個樂器音量偏大,中音和次中音演奏和聲或旋律時會因為位置靠后,而樂器自身音量偏小被兩個外聲部蓋過,影響了各聲部的音響平衡。此外,高音和中音通常旋律樂句較多,而次中音和上低音較多地擔任和聲或者節(jié)奏聲部,此排列會導致旋律聲部過多集中在左側,而右側過多節(jié)奏或和聲,影響了音響效果的左右平衡,缺乏整體感。從舞臺視覺效果來說,讓
臺下觀眾始終看到演奏員的面部及手指動作以及他們手上的樂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上低音薩克斯樂器較大,演奏者只能將樂器放置于身體右側,從觀眾席視角來看,觀眾看到的是上低音聲部演奏者的身體,而樂器的大部分是“藏”在樂隊里面的,視覺上樂器與身體外露比例相差較大,視覺上不夠和諧。同時,其他聲部都在上低音聲部演奏員視線的前方和右側,所以當演奏時需要眼神交流時,上低音聲部演奏者會下意識地向右轉身,這樣在觀眾視角來看,樂器與身體外露比例更低了,樂器完全“藏”在樂隊中了。從一定角度來看,舞臺上是四個人和三支樂器,而且上低音薩克斯管體較長,演奏員右轉時極易產生管體底部碰到座椅的風險。綜合來看,SATB排列并不是一個合理的選項。
(二)BTAS排列(見圖10)
這種排列的優(yōu)點是很好地照顧到上低音演奏者的視線,同時上低音音孔開口全部都是面向觀眾,能夠適當提高該聲部音量。但BTAS排列在旋律和伴奏左右及前后平衡方面跟第一種SATB排列很類似,只是順序反過來了。而且,將高音聲部置于舞臺左前方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此排列反差過大。
(三)STBA排列(見圖11)
這是一種相對更為合理的排列,次中音和上低音在后排中間,喇叭口朝向觀眾,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節(jié)奏組和和聲組的音響要素。而且這兩個聲部靈活性相對受限,放在中間會因演奏者不需要大幅度的左右移動就能獲得較好的視線。中音聲部放在前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次中音擔任和聲組時音量的比例,另一方面在中音聲部演奏旋律樂句時可以跟對面的高音聲部左右搭配。此外,中音和高音薩克斯演奏姿勢較為靈活,可以根據音樂需要做出適當的表演動作,舞臺效果更好。從整體來開,外側兩個樂器體積偏小,音域偏高,內側兩個體積較大,音量偏低,更加符合當前整體樂隊座次安排的習慣。
結 語
對于薩克斯四重奏演奏者來說,完成各自聲部譜面要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多人合作的演奏中,感受整體音響效果,了解自己所奏音響在整體效果中起到什么作用,進而在音色、情緒、音量、速度甚至座次,持樂器姿勢上進行適當調整。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演奏者在這一百年間的實踐過程中從各個方面一點點地改良,才使得薩克斯四重奏成為音樂舞臺上活躍的一員,筆者也衷心希望廣大薩克斯演奏者繼續(xù)在這條路上探索前行。
注釋:
[1]柴 磊.淺析薩克斯四重奏各聲部的演奏特點[J].黃河之聲,2015(12):58.
[2]孫 海.弦樂四重奏200年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03):66—70.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