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因飲茶方式的改變而誕生,與深厚的茶文化相互交融,體現了茶道“正、清、靜、和”的氣質,給人以平和、寧靜之感,紫砂壺不同于一般的手工藝品,在保持實用性的基礎上,又融入金、石、書、畫等多種造型裝飾工藝,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特性,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傳統(tǒng)與時代相結合,逐漸超越傳統(tǒng)實用器皿本身的局限而上升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從北宋發(fā)展至今,紫砂壺形成了精彩紛呈的造型藝術體系,其形體千變萬化,總而觀之,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這三大類型相互融合,共同為紫砂藝術錦上添花。其中,紫砂光器用簡單的幾何形體構成,注重線條的組合運用,整體簡約大方、素雅質樸,沒有繁雜的裝飾和艷麗的色彩,卻給人以返璞歸真的美感,每一根線條的弧度、流暢度,以及塊面組合的角度等微小的細節(jié)都會影響整體的藝術效果,因此,紫砂光素器看似簡單,實則最見作者的藝術功底。紫砂壺“大滿瓢”(見圖1)也稱“景舟石瓢壺”,是十分經典的傳統(tǒng)光素器。眾所周知,“石瓢壺”有“跌不破的形”之稱,從北宋蘇東坡制作“石銚壺”至今,在歷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下,出現了“曼生石瓢壺”、“心舟石瓢壺”、“漢棠石瓢壺”、“高石瓢壺”等多種器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時代的審美進行創(chuàng)新改制,給人以不同的美感,始終長盛不衰。
“大滿瓢壺”即“景舟石瓢壺”,模仿顧景舟所制“石瓢壺”進行創(chuàng)作,此壺秉承傳統(tǒng)“石瓢壺”的三角結構,穩(wěn)定大方,不失傳統(tǒng)特色,三角結構被認為是最穩(wěn)定的幾何結構,埃及金字塔、法國埃菲爾鐵塔等著名建筑都是以三角結構而聞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三角結構廣泛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縱觀整壺,紫砂壺“大滿瓢”壺身呈梯形,線條從蓋面向下延伸,曲線柔和流暢、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給人以方圓并濟之感;身筒底部宛若手掌向上屈曲而起,有承托之力,飽滿有肉,富含張力,整個身筒有骨有肉、重心沉穩(wěn),彰顯出渾厚樸拙之感;蓋面平整有力、簡潔大方,壓蓋與壺身相互契合、通轉流暢,給人以平穩(wěn)莊重、明快挺秀之感;壺鈕為橋梁鈕,弧度自然柔和、平緩過渡,與壺身外周弧度渾然一體、挺括平正,構成三角結構;壺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三個釘足均勻分布于壺身,給人以輕靈而穩(wěn)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形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顯現出簡樸大方的氣度;壺流為直流,從壺身自然胥出,呈現勻挺有力的直筒炮嘴,簡潔而有力度;壺把呈三角狀,簡潔有力,與壺流相輔相成,提攜了整壺的氣勢。整器透出一種渾然天成的“骨力”,給人的視覺沖擊力強,激蕩人心,此壺充分展現了線條藝術美,造型簡約質樸、素面素心,極簡是其獨具魅力的地方,給人以“生人閑遠之思”的美學境界,文氣氤氳、抱樸含真,皆發(fā)自內心。作品妙在骨與肉相為表里,盡作骨力肉氣,榮而不枯,既潤且明,又肉不過豐,有纖秾錯落之美,壯而雄,溫而厚,清而華,其非神歟?
在裝飾上,作品采用陶刻的裝飾技法,陶刻以刀代筆,融合金、石、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將山水畫、花鳥畫等以陶刻的方式呈現于壺上,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蘊,給人以詩詞書畫的意境之美。此壺選用竹為陶刻題材,幾棵青竹挺立于壺身,碧綠的枝葉疏疏朗朗,竹葉給人以飄逸靈動之姿,竹子彎而不折、節(jié)節(jié)向上,給人以堅韌不拔之感。一直以來,竹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竹子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被列入人格美的范疇,它的內涵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和美學精神的象征,為歷代文人騷客所贊揚。讀竹,讓我懂得了與世無爭,它心無雜念,甘于寂寞,遠離塵世喧囂,依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讀竹,讓我懂得了虛心?!案吖?jié)人相逢,虛心世所知”,無論貴賤,它都虛心以對,它高貴而不嬌氣,即使身處荒郊野外,依舊生機盎然??梢哉f,竹子是中國人心中理想人格的象征,體現了無數中國人所尊崇的君子氣節(jié),以竹為裝飾,與“石瓢壺”剛柔并濟的造型相輔相成,共同彰顯出剛正不阿而又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文化情感。
藝術來源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紫砂藝人從自然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效法自然,師古而不泥古,充分利用紫砂的可塑性和開放包容的特征,融合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為之賦予獨特的藝術個性,豐富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造型是意境呈現的載體,唯有形神兼?zhèn)涞脑煨筒拍芤俗⒛?,讓人從中收獲美的感受,因此,身為一名紫砂藝人,不僅是簡單地傳承技藝,更要注重造型之美和意境之美的相互呼應,讓自己的作品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