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宣講是我們黨思想宣傳工作中的基礎陣地,也是我們黨思想宣傳鏈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更是我們黨落實群眾路線的先導工作。積極開展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宣講工作是基層黨校的一個重要職責。特別是對黨和國家一系列惠農(nóng)政策宣講更是縣級黨校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每年開展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講以及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普法宣傳、草原防火等方面的宣講宣傳,這是縣級黨校的常備科目。通過多年的下鄉(xiāng)宣講,筆者認識到,好多時候我們的宣講工作,往往是宣講者唱獨角戲,黨政工作者完成了宣講任務,但群眾接受了多少,無從得知。在具體的政策理論宣講中,理論講多了,群眾聽起來常常是一頭霧水,效果欠佳;實踐講多了,聽起來就零零碎碎,毫無章法;若是和實際工作結合緊密了,又會偏離宣講主題,總是收不到好的宣講效果。下面就如何有效提升基層政策宣講效果,筆者淺談一些自己的見解,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基層政策;宣傳效果;政治
中圖分類號:D26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1-0064-03
1會前多交流,積極與參會群眾建立信任關系
到基層(村、社區(qū))宣講,需要讓群眾對宣講工作者產(chǎn)生信任,群眾會由被動到主動傾聽和詢問相關的政策信息,他們甚至希望通過宣講接收到更多、更新、對自身發(fā)展更有效的政策信息。因此,基層宣講者需要對群眾的狀態(tài)、心理以及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充分的準備。
基層宣講者通常會選擇以組織群眾開會作報告的形式來落實我黨的政策理論宣講工作,但是,在實際的基層工作中,一般在村、社區(qū)作報告的時間會定在八點鐘,由于村、社群眾的時間觀念和組織意識不強,在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內(nèi)人員才能到齊,這樣開始作報告的時間就推到了十點鐘。但是作為宣講人員,必須提前趕到會場。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內(nèi),一定會有提前趕到會場的群眾,我們要利用正式開始宣講前的這段時間,與提前到達會場的參會群眾做廣泛的溝通交流??梢韵葒Z嘮家常,問問家庭情況、幾個孩子,都上學了沒有,家里有多少畝地,收成如何,牛羊有多少,今年生產(chǎn)了多少頭(只)牛犢、羊羔,成活率高不高等等,以便提升群眾對宣講者的親切感和信任度,另外,在交談的過程中,可以提一些和黨和國家政策相關的問題,如最近有沒有看新聞,理解我們國家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嗎?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過程中我們村里得了哪些幫助?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怎么樣?扶貧干部到過家里沒有?以此類相關的問題和話題,引起他們的思考,在群眾不知不覺中,將重點要宣講的內(nèi)容和群眾做了探討、交流,為正式開展宣講工作做好鋪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拉近了黨和群眾的距離。由于提前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想,在正式宣講時,就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住群眾的思想脈搏,從而順利完成了此次政策宣講任務,并且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也能讓群眾感覺到黨一直在身邊,一直在為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二是在宣講時,如果有出現(xiàn)小孩哭鬧或者個別人玩微信、看快手、打游戲或故意打呵欠伸懶腰的情況而影響宣講時,建立了信任感的群眾就會主動維持會場秩序,制止這種影響宣講的行為。在宣講會結束后,依然要對心存疑慮和想要更深入探討、交流的群眾給與熱情的回應,點燃基層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xi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進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激情和熱情。
2 充分備課,掌握宣講村社的基本情況
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宣講前除充分備課以外,還要花費一定時間,對前去宣講的村情、社情做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將要前往的具有獨特特點和長處的村,要分析歸納做好相關情況的準備。在做宣講時一定要結合村情、社情實際,傳達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信息和聲音。同時,在宣講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現(xiàn)實,也不能一味地回避掩飾農(nóng)牧村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當正視村里現(xiàn)實、尊重規(guī)律、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樣的宣講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如筆者在去貴南縣一個叫塔秀村的村民委員會駐地宣講時,提前對該村的實際情況做了詳細了解,發(fā)現(xiàn)塔秀村除了“移風易俗”方面走在全縣前列,還發(fā)現(xiàn)這個村80歲以上的老人也比其他村多很多。在宣講會正式開始前,筆者對這一現(xiàn)象做了評價:“塔秀村長壽老人較多,這說明:一是黨的政策好,讓廣大人民群眾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孩子義務教育全免費,醫(yī)療有保障,養(yǎng)老有保障,大家心情舒暢能長壽;二是塔秀村全體群眾敬老、愛老,你們的孝心使老人們能夠長壽。”就這兩點剛講完,從參會群眾眼神和表情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們希望我繼續(xù)講下去,這無疑是這次宣講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
3 注重語言針對性,增強受眾的情感共鳴
語言是一種說話藝術和技巧的反映,是一個人立場、態(tài)度、方法和情感的表達。理論宣講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主要以口頭表達的方式進行的一種宣傳活動,受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不間斷地聽來接受信息的,宣講現(xiàn)場沒有充裕的時間對宣講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個宣講水平不高的人,常常把準備好的內(nèi)容講的稀里糊涂,群眾聽得迷迷糊糊,不知其所以然。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影響群眾聽講的興趣,群眾會產(chǎn)生:真是浪費時間,與其在會場里耗著,不如去干自己家事的想法,進而會離開會場,導致宣講起到反作用。因此,在宣講過程中宣講人使用語言的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到村社一級宣講,最好使用當?shù)胤窖?,方言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否則,宣講任務看起來是完成了,效果如何還是很難判定,最后是一本正經(jīng)走過場而已。
同時,由于每次宣講的受眾對象年齡、職業(yè)、文化水平等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我們在宣講的時候必須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或是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同頻共振、凝聚共識;或是用大白話、大實話和接地氣的語言深入淺出、解惑釋疑;或是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及心靈;或是用極其凝煉、高度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大開大合;或是用可親可敬、平易和藹又從容淡定、沉穩(wěn)大氣的肢體語言和語態(tài)眉宇傳情達意。不同的語言風格,可以充滿親和力、感召力、穿透力、沖擊力,宣講人不同的語言風格,所產(chǎn)生的親和力、感召力,往往能讓聽者感覺如沐春風、如浴春雨,引發(fā)受眾情感上的共鳴,一個好的宣講人能把政策一針見血地講清楚、說明白,真正讓政策要求、紀律方針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入神。
4 創(chuàng)新宣講方式,激發(fā)群眾參與熱情
傳統(tǒng)的宣講方式就是我們在臺上講、群眾在臺下聽,這種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臺上講政策,臺下玩手機,臺上大聲喊,臺下打呼嚕這一基層宣講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政策宣講者要創(chuàng)新宣講的方式、方法。筆者在宣講中嘗試運用互動研究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情景模擬式、辯論式、體驗式、團隊列名法等互動方式。比如事先找一個案例、情景模擬、辯論(討論)等形式宣講。這種政策宣講方式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氛圍,架起了宣講者與聽眾之間平等對話的橋梁,鼓勵引導參會群眾從不同角度,大膽提出疑問、勇于探討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激發(fā)聽眾的學習興趣,讓聽眾自己梳理互動中產(chǎn)生的思想火花,激發(fā)培養(yǎng)聽眾的創(chuàng)造力,進而生成行動能力,達成講聽相長、學學相長的效果,進而達到政策宣講的目的。
比如,在筆者縣宣講“移風易俗”時,按照鄉(xiāng)鎮(zhèn)粗略分成了6個組,每一個組推選一名代表介紹本鄉(xiāng)鎮(zhèn)在“移風易俗”方面存在的問題,其他組的同志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建議。宣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來自基層一線的群眾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為縣委宣傳部門制定全縣“移風易俗”相關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事實依據(jù)。
5 善于聆聽,多給受眾話語權,充分利用現(xiàn)場的人力資源
作為一名黨和國家政策的宣講者,首先要放下架子,要有“不當老先生,甘當小學生”的態(tài)度,融入到群眾當中去,在心理和思想上抱著一種我是講授者,同時也是學習者的心態(tài),作為一個調(diào)研員的姿態(tài)去講授、去詢問、去聆聽。盡管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宣講,但不一定所有的時間都要用來講。要給參會的群眾充分的話語權。這就要求我們早到宣講會場,積極與部分參會群眾會前交流,善于發(fā)現(xiàn)有特點、善于表達的人,協(xié)助完成此次宣講任務。受眾由于有了話語權,思想就會活躍起來,并且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宣講氛圍一定會融洽、和諧。期間,宣講者略微引導,最后加以總結,將今天宣講的重點內(nèi)容作解釋說明,這樣本次宣講任務就能成功有效地完成。
筆者在一次黨員干部進社區(q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宣講工作中,遇到一位回族老人,他今年90歲高齡,妻子去世好幾年了,兒子也早年去世了,他身上患有高血壓、痛風、高血脂、白內(nèi)障等好幾種疾病,前幾天自己一個人剛從西寧住院回來?,F(xiàn)在每月低保、養(yǎng)老保險、高齡補貼等能拿到700余元。他說,沒有共產(chǎn)黨他也活不到90歲。老人精神矍鑠,比較健談,交談中對中國共產(chǎn)黨充滿了無限感激。在宣講開始前,筆者首先介紹了這位老人,然后請大家鼓掌,熱烈歡迎老人給我們講講舊社會的故事。老人很健談,他把舊社會和新社會對比著講了近30分鐘,他講的很有說服力了,引起了所有在場老黨員的共鳴,凡參會的都想說幾句,談談自己的感受,結果本來計劃2小時的宣講會,整整開了四個小時這次宣講會最受精神洗禮,觸動最大的是筆者本人,而不是筆者的宣講對象。
6 注重理論宣講的政治導向性,強化受眾的政治認同
一名好的理論宣講者肩負著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責任。發(fā)揮著解疑釋惑、統(tǒng)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作用。在宣講中要特別重視以下兩點:一是注重政治導向性,增強政治引導力。作為黨的理論宣講工作者,我們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理論宣講的紀律,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我們常說學術研究無禁區(qū),三尺講臺有規(guī)矩。理論講壇不是自由論壇,理論宣講不是理論探討,宣講者所傳達的應該是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符合黨章黨規(guī)要求的信息和聲音。如:在對鄉(xiāng)村、社區(qū)黨員作黨風廉政建設宣講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也不能一味地回避掩飾問題。而應當正視現(xiàn)實、尊重規(guī)律、透過當下看未來,既要講清問題的性質(zhì)與嚴峻形勢,也要講好黨的歷史功績和反腐決心,透析腐敗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提出防治腐敗的有效舉措。這樣才能引導受眾深入思考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反腐敗的信心和決心,強化其對中央反腐倡廉舉措的政治認同。二是注重理論宣講的現(xiàn)實相融性,提高群眾的理論認可。理論宣講內(nèi)容是提高理論宣講效果的靈魂,新時代理論宣講的內(nèi)容要遵循理論與現(xiàn)實相融的原則。在平時的宣講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根據(jù)當前形勢的變化設計宣講專題,增強宣講內(nèi)容和時代發(fā)展的交匯度。及時將理論宣傳的焦點、黨員群眾關注的熱點、社會改革發(fā)展的重點形成專題,引入課堂,以最快的速度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改革發(fā)展的信息、動態(tài),對受眾進行教育、引導和動員。二要結合本地村社發(fā)展的實際開發(fā)宣講專題,增強宣講內(nèi)容與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相融度。三要針對參會群眾的差異安排宣講專題,增強宣講內(nèi)容與受眾對象需求的契合度。既充分體現(xiàn)共性,又適當突出個性,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年齡層次黨員干部的需要,以增強宣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在社會生產(chǎn)力快速提升,網(wǎng)絡極度發(fā)達的今天,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他們關注的不再是吃問題。隨之而來的是群眾大量網(wǎng)購,現(xiàn)場購物也都在使用手機支付。在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之下,基層群眾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也在不斷發(fā)生著巨大變化。因此,積極發(fā)揮基層宣講工作的作用,時刻保持宣講的有效性,可使我們國家社會的主流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但是基層宣講工作也面臨著諸多難點。一是群眾的關切視角與文化素養(yǎng)已經(jīng)出現(xiàn)較大的變化。宣講者僅僅依靠提前準備好的宣講稿來完成一場宣講任務的宣講方式,已經(jīng)面臨多重挑戰(zhàn),因為,你所要宣講的內(nèi)容,群眾也許早已耳熟能詳。你的一場宣講,不過是受眾心中的一張白紙而已。二是宣傳平臺與現(xiàn)場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在此背景下,宣講者一定要在宣講形式、宣講技巧上狠下功夫,認真研究宣講方式方法,針對不同村社實情和村民文化層次,對癥宣講,才能適應當下社會的需要。宣講工作才能不虛此行,取得實效,一定會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得到更多群眾的支持。
(編輯:陳靜姝)
作者簡介:安學文(1977—),男,藏族,青海貴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哲學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