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倩(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書法是一門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書學思想往往指引著創(chuàng)作的方向,是能看出這個作品是否有它背后的文化所支撐。藝術(shù)富有情感,它是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賦予的情感,它有時是快樂、難過、悲傷、憤怒??傊撬囆g(shù)家對這個作品的自然流露,從而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明代項穆作為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書法大師,無論是在書法造詣、書學思想、文學素養(yǎng)上都別具一格。所以,深入研究項穆書法美學思想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及影響。
項穆,字德純,號貞元(玄)、蘭臺、無稱子,今浙江嘉興人,官至中書。為大收藏家項元汴長子,大約生于1550年稍后,而約卒于1600年,只活了五十多歲左右,與董其昌為同一代人。在項元汴諸子之中,他是最擅長書法的一位。項穆是明代萬歷年間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詩人,有著作《書法雅言》和詩集《元貞子詩草》行世?!稌ㄑ叛浴肥且徊勘容^有系統(tǒng)的書學著作,同時也是項穆的代表作品。行文大體摹擬孫過庭《書譜》,氣息純厚,“論旨一貫,條理井然,獨抒心得”。項穆“中和”的書法審美觀,在《書法雅言》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并且成為全書貫穿一致的論旨。項穆的書法美學思想主要在《書法雅言》中體現(xiàn)。
明代的書法思潮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期、動蕩時期,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當時很多書家推崇趙孟頫的書學思想,但是又有很多人推崇王羲之的書學思想,從而出現(xiàn)了一場復古主義運動。項穆是在繼豐坊之后的一位書法家,他提出了“中和”的美學思想。“中和”主要來源于儒家思想,體現(xiàn)了儒家美學的最高理想,它根植于儒家中庸的哲學基礎之上。那么,什么是“中和”呢?他解釋道“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和亦不可離中,如禮節(jié)樂和,本然之理也。方圓互成,正奇相濟,偏有所著,即非中和?!笨梢?,項穆所謂的“中和”,也就是適中的意思,即強調(diào)對立因素的樸素和諧統(tǒng)一。諸如,方與圓、動與靜、情與理、天資與功夫、意與法、形與神……樸素的和諧與統(tǒng)一?!爸泻汀痹跁▌?chuàng)作中也會運用到。一個作品中,若能得心應手,那么字的形狀即千形萬狀,千變?nèi)f化。那如果不肥不瘦、不長不短,追求端莊之美,那這個作品便缺乏了很多元素,看著平淡,沒有什么特點和出彩的地方。若擅長清秀有力,偏于瘦了,那就顯得沒有氣勢、沒有筆力,字不能如高空墜石,穩(wěn)健地落在紙上。若偏于肥了,體態(tài)雖好,但氣勢也就軟弱,整體華而不實,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和推敲。瘦而露骨,肥而露肉,這并不是最好的狀態(tài)。瘦不露骨,肥不露肉,才是“中和”。孫過庭《書譜》中也強調(diào)過“中和”,但是他并沒有把將孫過庭的“中和”做簡單的因襲,而是充分發(fā)揮了它的優(yōu)勢,將“中和”倡導為強烈的藝術(shù)倫理傾向,在藝術(shù)上能用到,生活上也能加以運用。“中和”其實就是要適度,在我們平時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墨色的合理分配、字形的合理分配、字的粗細變化等都離不開“中和”。這個思想同時也貫穿道德觀念,影響甚大。
項穆除了“中和”的美學思想外,他還始終貫徹著一個“書品即人品”的命題。他說“況學術(shù)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人正則書正。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也”。柳公權(quán)也曾說過“心正則筆正”,心是人的主導,心端正了人品就會端正;筆法是書寫的工具,筆法端正了那么書法就自然端正。人的行為光明磊落是由心靈的光明磊落得來的,書法藝術(shù)的精神力量是由筆法的規(guī)范正確得來的。我們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去了解書法知識,了解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是我們在臨摹一個字帖或者碑刻時,我們會先去看看這個講述的是什么內(nèi)容、什么故事、什么時代背景、什么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我們理解性地去學習?!皶芳慈似贰蓖瑫r也說明了文化修養(yǎng)對藝術(shù)境界高低的制約作用。一個人“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別人沒有的氣質(zhì),想寫文章是“強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涌泉”。由此,蘇軾更多地用文化層面來闡述這個問題,所以北宋出現(xiàn)了對“韻”和“書卷氣”的提倡;對“俗”和匠氣的抵制。為什么有些作品會體現(xiàn)出“俗”的氣息?那么可能就是書讀的不夠多了。同時,“書品即人品”也強調(diào)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書畫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充滿了靈性,或工巧、或沖動、或柔美、或飄逸、或沉穩(wěn)、或嫵媚、或大氣,在這些反應中不就是能夠體現(xiàn)出書家們的性格了?所以,書畫藝術(shù)成了“無聲之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書畫通了人性,自然也就有了“書品”和“畫品”。假如沒有精神的學養(yǎng),書畫終究難脫離俗的氣息。在你的作品中能看得見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那且能說你讀的書多,你的人品也就不差了。
明晚期時,社會動蕩不安。明代的書法主要是對趙孟頫宗法的膜拜。趙孟頫,字子昂。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其書法主要是學習王羲之,如圖1。圖3為趙孟頫的楷書作品之一。當時廣為流傳,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學習。明代之所以把趙孟頫的地位看得這么重是因為趙孟頫全面取代了王羲之,成為了帖學正宗。整個明初書家的體系在趙孟頫名下,在明后期,許多書家認為這種帖學的歪曲不僅消除了王羲之的有效影響,也從根本上將帖學引到誤區(qū)。這也導致了明代中晚期反帖學思潮的產(chǎn)生。
如徐渭、祝允明、豐坊、項穆也成為了反帖學中的一員。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短m亭序》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如圖2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圖1 趙孟頫題跋
圖2 王羲之《行穰帖》
圖3 趙孟頫 《湖州妙嚴寺記》
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后世稱為“書圣”。王羲之書法是中國書法由“古質(zhì)”審美轉(zhuǎn)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推進了中國書法文化的自覺時代的到來。王羲之將漢魏拙樸書風轉(zhuǎn)為自然流美的風格,與東晉文人雅士風流倜儻的人事姿態(tài)相合拍,同時王羲之也重視書法線條運行的自然美,并且將魏晉崇尚的“風規(guī)自遠”的“中和”書法美發(fā)揮到盡善盡美之境,形成傳承古代精髓,獨標新意的雅致飄逸、剛?cè)嵯酀臅缹W理念,與中國文化精髓中的多樣統(tǒng)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曾說:“書法之宗,獨以羲、獻、蕭、永,佐之虞、褚、陸、顏。既推二王獨擅書宗,又阻后人不敢學古,無章功罪,足相衡矣。噫!世之不學者固無論矣,自稱能書者有二病焉……”由此可見,項穆對王羲之充滿了敬畏和推崇。趙孟頫在明代影響極大,但是趙孟頫的帖學淵源主要也是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所以明代后期的書家們就開啟了復古主義的思潮。他們認為學習就該學更有影響力、更早的、更系統(tǒng)的。所以這也是明晚期推崇王羲之的原因了。項穆在他的書法理論里,“中和”思想、“書品即人品”,始終貫穿著推崇王羲之書法的思想。
項穆“中和”的書法審美理論,是針對宋代以來張揚個性的反中和美的書法思潮和創(chuàng)作傾向有感而發(fā)的。但它并沒有成為項穆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主流,也代表不了當時書法的時代特色。然而,它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中和”思想就是要告訴人們在做人做事中,要樸素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并且也把儒家思想運用其中,對當時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場復古主義里,重新推崇王羲之的帖學地位,追尋更加正統(tǒng)的學習,對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傮w來說,書法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古典美學的中和之美。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高深的藝術(shù),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的思想。當然,這種“中和”的書法美學思想在明代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深遠的影響。